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19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十九)

  

(9月17日 中)

  

   課堂筆記之二十

  (二)什麼是真正的抉擇?我們要抉擇什麼?

   1、討論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大家認識我們的抉擇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

  ----父母、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同行善友,我們的抉擇很大程度上受環境的影響。

  ----大家剛說這個學校好,我就報考這個學校,像這樣的算抉擇嗎?還是隨業流轉?這其實都是我們的增上果、我們的業感。

   2、我們有沒有說要找一個心靈導師教我們學佛?

  ----從小父母告訴我們要讀書、找好工作,世間人認爲這樣的生活是好的,我們就受這樣的影響,讀書爲了找工作、工作爲了結婚、結婚爲了生子、生子又爲了讀書,周而複始。

  ----真正的抉擇一定是智慧的,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果報

   3、智慧有世間慧和出世間慧。大家剛才講的都是世間慧,是有染汙的,佛法智慧就不同。

  ----但我們學了佛後是否就有智慧抉擇了呢?實際上我們更多的是情緒,我們無時不在受別人言論的影響。

  ----抉擇就是下決定,惡不能行、善要努力行,決定了就會産生力量

   4、我們要抉擇的就是依師來下決定,廣論中講道之根本是親近善知識

   這個善知識要能帶我們走大乘佛道,一步一步怎樣走要很清楚,這要我們宿生累積很大的福報和善根,才有可能遇到這樣的善知識。

   5、師父是怎樣帶我們抉擇的呢?善知識的抉擇與我們的抉擇有什麼不同

   (1)有個同學說現在他能做的就是將師父的話記下來,至于師父話裏的內涵卻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實聽師父的話,聽的不單單是他的話,更重要的是聽懂師父的心,聽懂師父內心的道次第。

   (2)有個法師對學習教理很相應,對做事方面相對欠缺,就問師父能否讓他多做些事情。師父說你不用做很多事,你在教理上深入就好,團體中有做事能力很強的人可以補足你的不足。這就是師父的抉擇,師父常常站在一個團體發展的角度上看待問題,而我們則習慣于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3)自己也曾請教師父說想學禅定、學論,師父想了想說:我們的學習一定要看團體需要我們學什麼?團體需要我們做什麼?

   (4)師父抉擇的重點跟我們是不一樣的,師父是過來人,跟師父一步一步走來能看到師父的抉擇是正確的。我們不是學師父的話,而是學師父內心的道次第。

  

   6、體會善知識的心、學習善知識內心的道次第

   (1)有人說聽不懂師父的話,只是把師父的話記下來,如果我們能懂師父的心,那麼師父的話就能聽得懂,才不會是理論上喊一喊與師父同心同願。

   (2)怎樣體會善知識的心呢?

  ----並不是要離開師父的話、語言,而是要想師父透過這些話語要告訴我們什麼?師父的爲人風貌、志趣神韻是什麼?

  ----師父在廣化寺佛學院畢業典禮上講怎樣判斷一個人修行的好與壞,有沒有人知道?點同學回答,沒有人看過博文。善知識的爲人風貌是不會變的,我們要經常通過善知識在不同場合下的開示來體會。因爲外在因緣不同,善知識的引導可能會變,但主旨卻不會變。師父講修行的好與壞體現在做人與做事上。

  

  

  四、做人與做事怎樣體現修行好壞呢?文章內容:“世間上的事情千頭萬緒、紛繁複雜,當所有的事情糾葛在一起,就不容易看清楚,于是造成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怎麼放棄。這是外在因素的影響。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自心,要解決問題必須回歸到自心。……”

  

  

  (一)、要用心做人、做事,學習傳統文化中講的“誠”

  

   1、如何做人、做事?就是要用心。把心用進去了才能做好事、做好人,才能把修行修上去,也就是依師依上去、抉擇抉擇上去。我們要依師抉擇,我們自己是很難抉擇清楚的。

   2、論語中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千乘之國,過去是諸侯國,國家的大小以能拉出多少兵車來看,千乘就是兵車很多。孔子講治理這樣一個大國方法就是“敬事”,內心非常恭敬地對待每一件事情,認認真真地去做,這樣久了,就會産生一個結果:“信”,周圍的人對你就會非常的信任。這就是要求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回歸內心,在內心上下功夫。

   3、我們做事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之心?

  ----提一壺水、掃一個地,是什麼心?誠心恭敬做每一件事,久而久之就能讓大衆對你産生信心。

  ----觀察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做事有原則,周圍的人就會覺得這個人很有信用。

  ----單是一個“誠”就足夠我們學了,誠敬是非常高的境界。

   4、至誠恭敬的行持是一個人應行的道。

  ----古人祭祀神明時如同神明在眼前一樣,這就是一種誠。

  ----而我們呢?佛就在這裏,說你們的所作所爲我悉知悉見,你卻說我才不信呢;我們常常說天知地知,沒有第叁個人知道。這樣怎麼能有誠心呢?

   5、一個誠敬做事的人是什麼狀態?莊重沈穩、內心有善法的力量。

  ----我們缺少的就是這種“誠”的特質,我們很膚淺、浮泛。

  ----比如掃地時有沒有把心用進去?我們經常的狀態是:這裏是我的衛生區,到打掃的時間就掃一下,不是打掃的時間就不掃,這個地方不是我的清潔區,髒了不由我負責、不用我掃。

  ----古人的誠心可驚天動地,我們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佛菩薩身上。我們要長期培養敬事的風格,一定能得到大衆的信任。

  

  

  (二)、至誠恭敬的心要從真誠的孝心中培養

   1、孝悌是仁德的根本,這是做人最基本的倫理。

  爲人兒女就應孝、爲人父母就要慈愛、兄對弟就應照顧,但現在的人不管這一套,兒子成了老子、兄弟不像兄弟,父母不知如何做父母、兒女不知如何做兒女。

  

   2、我們至誠去做一件事時要能用進心,否則造的業就很膚淺,如蜻蜓點水。我們爲何得不到師父攝授?就是因爲誠心不夠。

  ----我們要學習怎樣向人提建議,不然就是直通通的說人這裏不對、那裏不對,一定要至誠恭敬、委曲求全。

  ----米拉日巴尊者被上師呵斥打罵,從來不會說你爲什麼打我,而是一直忏悔自責自己,這就是誠啊。

   3、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叫薛包的人,母親過世後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母,父親受後媽的影響要把他趕出家門,他哭泣哀求,父親還是把他趕走了。他沒有抱怨,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搭了一個小茅棚,每天早晚去父親的房間請安、打掃庭院,父親看到他還是呵責。這樣過了一年,他一直問安打掃不綴,終于感動了父母,叫他回了家。父母去世後,家裏分家産,與弟弟分父母的財産,傭人他挑年老有病的,說與他們相處久了對他們比較熟悉;器皿他挑破舊的,說平時吃飯都用這些,對它們比較習慣了;田地他挑荒的,說他從小都在種這些地,對它們有感情了,一點也不假造作。後來弟弟家境破敗,他又接濟。他對父母、兄弟就是這樣一種真誠的心。後來他到朝廷做官,八十多歲往生。

   所以,誠之者,人之道也。這是我們應該用功的地方,與之前引導的坐凳子的動作輕聲、柔軟語等都不相違。

  

   4、至誠恭敬並不是說不靈活,而是一種態度,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練習,久了一個人就會不一樣,我們對事物認識不清的情況就能避免。所以“誠”,師父的法名,“學誠”是我們一直要去學習實踐的法門。

   這樣去用心後,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就會改變,大家可以去實踐,把別人的每一句話都當成真的,就是內心真誠的表現。

  

   5、我們的言行和內心要一致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人真誠的特點,非常贊歎,一個信衆和師父談事情,講了兩個小時,師父的每句話他都能聽到心裏去,講到高興處就很歡喜、憂傷處就幾欲哭泣,她修行的境界就比一般人高。

   而我們講話常常與內心不一致,行爲與內心脫節,久了我們的思想與說出來的話差得太多了。像上面講的這樣的真誠就是我們要學習的。

  五、課後作業

   要預習文章,預習廣論中業果的部份,八因叁緣,把業果的內容反複看一看。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19》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