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十七)
(9月12日中)
課堂筆記之十八
一、指出大家學修的現狀問題
1、聽了大家的討論,了解到大家的身心狀況,感到學佛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讓大家短時間有很大轉變是不太可能的。佛世時,有一次幾個比丘一起戲論玩耍,世尊以天眼通察知,看到後就去對這幾個比丘講了一個偈頌:常在燒燃中,何喜何可樂,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2、大家試著反省一下,內心狀態就是:朽木不可雕也。這樣的弟子相,任何善知識都親近不到,真是非常可憐。
一群人靠著共業的力量才能聽到這樣一堂課,任何一個個體都不容易單獨聽到師父或法師講法。理念課是要幫助大家調整身心,我們走的路不同于其他道場,如果大家不能在內心用功著力,淨化煩惱,總有一天你會覺得不相應、會走掉,走的時候還會有很多理由。
3、大家對常師父及師父不共殊勝的引導還是認識不到其價值,連起碼的身心平穩都做不到。
以前講的坐好後凳子不要搬動出聲音、聞磬聲即停止討論、講柔軟語贊歎語等等,佛法有沒有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落實呢?
上課大家很歡喜的討論,下了課無一例外的就什麼都沒有了,上課講的已經非常多了,理念課引導的標准也放得越來越低,但真正能把握講法意趣的人太少了。
二、大家有沒有體會到師父的悲心、功德和願力
1、理念課上了幾個月了,學了叁篇文章了,實際上廣論上所講的法類都講到了。
現在講課的動力完全來自于師父的加持,因爲承諾過師父要跟大家一起好好學啊,體會師父帶動大家是多麼不容易,需要多大的心力。
2、我們這一群人好吃好喝的,到底要幹什麼?爲了什麼走到了一起?共同的目標是什麼?要常常反問自己。
人的一生短短幾十年,要改掉一個毛病習氣就很不容易了。
我們的心那麼浮動、所喊的口號不能真正實踐,偶爾跟佛法相應一次,卻又成了我們自欺欺人、煩惱的助伴。
3、佛法所談的核心即勤修戒定慧叁學,對治貪嗔癡叁毒,我們做了很多佛法的事業、精勤念咒、禮拜,觀察一下自己對治煩惱的慧力增長了嗎?今天大家外出參學,戒定慧的功夫增長了嗎?
我們走的是高難度的路----對境練心,如果不處處用心,處處體會,我們學的佛法就只是浮于表面,難得真正受益。
4、常常看到師父回到寺裏放下東西就去了工地,一個宗教領袖、一個引領全國佛教的大德,一方面處理全國佛教事務、一方面要面對最普通的信衆,乃至修建一座房子這樣的小事都要親自去操辦,一個有深廣智慧的人做這樣的事,做弟子的不覺得浪費嗎?真的很不值得。
一個大德的生命也只幾十年,他有很多的事可以做,卻爲了我們把精力花費在這些小事上,他的時間完全可以做更多、更大的利生事業,但衆生的福報如此淺薄。
我們做弟子的有誰能體會師父的心?我們還在小事上分別計較、同行間還互相觀過,實在不應該。古人的孝子爲了父母甚至可以去乞討,反省我們學法的根基條件真是差得太遠了。
叁、要正確修學、正確看待和至誠依止善知識
1、佛法的學習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如果法師要求太嚴,大家就受不了、人就要跑掉,如果法師要求太松,大家又難得受益、生埋怨心,覺得法師不講高深的法。實際上已經講了很多,現在講的也足夠大家實踐叁、五年了。
我們完全沒有辦法駕禦身心、乃至把握少分,這就是資糧不夠的表現,如果不能深切認識到這一點就很難腳踏實地地承擔,總會好高骛遠。
2、師父講了那麼多開示,感悟人生、苦樂人生、認識人生,有誰認爲師父所講的是佛法?有誰真的在自己身心上行持呢?師父曾不無遺憾地說:我講的這些開示,很多人甚至都不認爲是佛法。
我們與善知識真是情同陌路,內心沒有真正的依止,善知識一個眼神、一句話我們都會觀過、生起遠離的心,我們連古人一個孝子對父母的心都做不到,缺少一顆至誠的心。
3、上一堂課講的來果禅師的故事,來果禅師所展現出來的那種“誠”,我們能不能體會?師父曾說對自己的師長從未生起一念見過心。這正是我們所欠缺的人格特質。
4、在現在時代因緣條件下怎樣宏揚佛法師父是觀察抉擇過的,我們的宗旨是否與善知識的宗旨一致?宗旨上的一致才是最高的依止、法上的依止,否則我們很容易因爲別人的一句話而動搖。師父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佛教何去何從,只要是爲了佛教好、爲了衆生好,什麼都可以不顧,身體、健康都在其次。
師父把未來的希望寄予到了我們身上,但我們能不能體會到如父望子般殷重的心?孝悌,就是我們的下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