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
理念課要點(十八)
(9月16日 [080706課堂筆記之十九] 一、法師外出,看錄相上課 2、法師作課前引導 二、文章第二部份最後一段內容:“要用戒定慧對治貪嗔癡。……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以這些煩惱作爲自己的動機,表現出來就是殺、盜、淫、妄等十惡業。想不造十惡業,造十善業,就要從“戒定慧”的修行開始。……” (一)正確認識和檢查做事的動機 如果從煩惱出發造業就是十惡業,就成爲修行的障礙,業障起現行時我們的言行就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段內容把我們的問題都點了出來。 舉例:①曾和一個法師談到他對自己這一生的看法。讀了很多年書,大學、研究生、博士,你對你的的生命滿意不滿意?如果讓你重來,你還願意重複今生的事嗎?他想了想說甯死也不重來了。爲什麼呢?因爲他對自己的生命有了反省。②他讀很多書,在世人眼裏看是有學問,他讀書考試的動機就是爲了得到別人的贊歎肯定,得到老師、同學、家人、親友的肯定言辭,在別人的羨慕中長大,獲得一種超然的感覺。每次放假回家,學校常請他做巡回報告,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博士,請他講他的學習經曆體驗,每次巡回報告完後他都得到一種覺受,推動他進一步學習、考試、讀更多的書。③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他發現自己不能自拔,這種求名的心成了他的煩惱,都沒辦法控製,頻頻出現在他的言行中。學佛後一次他和別人研討,講完之後大家紛紛投以贊歎的眼光和話語,他便一下飄然起來,如入虛空中,面目透紅,感覺太好了,其他人講的一句也聽不到,一直持續到研討結束,覺得自己以後一定是一位大德。④後來他反省,被這種煩惱綑住的時候,智慧就一點也沒有了,他展現的只是知識,對內在、外在的緣起一點也無法了知。在讀書期間,有一次面臨出國的問題,與老師之間發生了不愉快,讓他開始反省自己追求的是什麼。⑤十幾二十年都在培養與人比、爭鬥的心,只是爲了一個名而已,反省後他十分懊悔以前做了那麼多錯事,看到了煩惱的過患,願意改善、願意追求心靈提升。 (二)欲樂和法樂的比較 ----你可以想想兩年前你吃過的一次特別好的飯菜是什麼感覺滋味呢?可能早都忘記了,但我們卻總爲這樣的口腹之欲奔波忙碌。 ----還可以回想自己與煩惱相應的境界,自己喜歡的人,爲他做錯事,這些境界一過,就都味同嚼蠟。 ----看起來我們在遠離城市的地方修行,修行的境界卻會愈久彌深,這就是欲樂與法樂的不同。 ----根境塵相合得到欲樂,是一種暫時的感受,我們卻一生都在追求這種欲樂的感受,無一不是“受”。象剛才講的例子,對名利,耳根與別人的贊歎相合身體産生樂受。又如好看的衣服、光滑的面料,自己要養得白白胖胖的,飲食一定要吃什麼樣的,睡覺要睡到自然醒,等等。 ----我們作爲一個人卻和畜生很像,僅僅追求“受”是很低的境界。 透過對真理、對無明的認識來轉變,知道萬法皆是緣起性空,對事物的認識就會不一樣,對事物清晰觀察的智慧遠遠超過六根得到的境界,法喜禅悅遠遠超過六根帶來的感受。 ----比如有好吃的,就心生歡喜,強大的占有欲要得到它,吃後産生飲食的樂受,造下輪回的業,與貪相應,將來感果就不快樂了,貪欲感到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去。 ----又如別人友好和我們打招呼時我們很舒服,別人稍不注意我們的感受就立刻生煩惱,這都是將來受苦的因。 ----所以我們的生活很膚淺,認識到這點後一定要從無明中醒悟過來,應追求戒定慧叁學。高僧大德開悟後的體驗和證量跟我們就是不同的。 叁、文章第叁部份內容:“叁、對境練心學取舍,命自我立勿遲疑。作爲人,如何來面對人生,面對現實生活,無非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選擇,一種是放棄;……” (一)十分鍾討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