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18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十八)

  

(9月16日 中)

  

  [080706課堂筆記之十九]

  

  一、法師外出,看錄相上課

   1、課前心得分享

   賢乙法師帶大家交流昨天上課的感受,昨天上課法師看起來很嚴肅,可能大家會覺得消毒好象消的有點過了。下課回去後和法師在一起仍是如沐春風。善知識對我們一冷一熱,我們心的靈活度就培養起來了。當我們心力高昂時,善知識有辦法讓我們低下來,當我們心力低沈時,善知識有辦法讓我們心力高起來,這就是善知識的功德。什麼叫愛之深、責之切?真的能體會到善知識對我們深切的慈愛。

  

  2、法師作課前引導

   (1)剛才前行緣念《心經》中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能不能體會到講者、聽者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沒有因緣法就講不出來。

   (2)昨天花了一堂課的時間講我們存在的問題,及如何調整改善,都是肺腑之言哪。大家若能很好地憶持,在心中思惟、行持,久了一定會有受用。很難有這樣的因緣將大家的問題點出來,都是爲了讓大家的路越走越寬,而不是越走越窄、最後無路可走。

   (3)大家要憶持在心裏,安住在當下的承擔、做事中,踏踏實實淨罪集資,才是正確的。

  

  二、文章第二部份最後一段內容:“要用戒定慧對治貪嗔癡。……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以這些煩惱作爲自己的動機,表現出來就是殺、盜、淫、妄等十惡業。想不造十惡業,造十善業,就要從“戒定慧”的修行開始。……”

  (一)正確認識和檢查做事的動機

   1、前面花了很多時間講貪嗔癡煩惱的形相是什麼?有了煩惱問題該怎麼辦?尤其是因無明而造業,六根對六境造業的一個過程,觸、作意、受、想、思,思又分爲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思便是在造業,一旦造業,善的惡的都會感果。

  

   2、這一段內容是對文章第二部份的一個小總結,總的講就是以叁學對治叁毒。

  如果從煩惱出發造業就是十惡業,就成爲修行的障礙,業障起現行時我們的言行就會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段內容把我們的問題都點了出來。

   3、做事的動機就是發心,不是說我們沒有好的發心,但要說有多清淨就不一定了,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的動機。

  舉例:①曾和一個法師談到他對自己這一生的看法。讀了很多年書,大學、研究生、博士,你對你的的生命滿意不滿意?如果讓你重來,你還願意重複今生的事嗎?他想了想說甯死也不重來了。爲什麼呢?因爲他對自己的生命有了反省。②他讀很多書,在世人眼裏看是有學問,他讀書考試的動機就是爲了得到別人的贊歎肯定,得到老師、同學、家人、親友的肯定言辭,在別人的羨慕中長大,獲得一種超然的感覺。每次放假回家,學校常請他做巡回報告,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博士,請他講他的學習經曆體驗,每次巡回報告完後他都得到一種覺受,推動他進一步學習、考試、讀更多的書。③年複一年,日複一日,他發現自己不能自拔,這種求名的心成了他的煩惱,都沒辦法控製,頻頻出現在他的言行中。學佛後一次他和別人研討,講完之後大家紛紛投以贊歎的眼光和話語,他便一下飄然起來,如入虛空中,面目透紅,感覺太好了,其他人講的一句也聽不到,一直持續到研討結束,覺得自己以後一定是一位大德。④後來他反省,被這種煩惱綑住的時候,智慧就一點也沒有了,他展現的只是知識,對內在、外在的緣起一點也無法了知。在讀書期間,有一次面臨出國的問題,與老師之間發生了不愉快,讓他開始反省自己追求的是什麼。⑤十幾二十年都在培養與人比、爭鬥的心,只是爲了一個名而已,反省後他十分懊悔以前做了那麼多錯事,看到了煩惱的過患,願意改善、願意追求心靈提升。

   4、所以我們做事時是什麼心態動機?我們對名利,對肯定贊歎是否能放得很淡很淡?

   上面的例子是通過反省自己的生命認識煩惱的過患,他後來再遇人贊歎時就不會飄起來,兩腳依然踏在地上,踏在地上就有力量面對煩惱,贊歎一過來時他就知道是虛幻的,這時他做事內心的動機就比較純正了。

  (二)欲樂和法樂的比較

   1、我們沒有得到時會去追求,得到了卻又不過如此,五欲境界一過則生悲涼,沒有任何意思,金錢、美色、飲食都一樣。

  ----你可以想想兩年前你吃過的一次特別好的飯菜是什麼感覺滋味呢?可能早都忘記了,但我們卻總爲這樣的口腹之欲奔波忙碌。

  ----還可以回想自己與煩惱相應的境界,自己喜歡的人,爲他做錯事,這些境界一過,就都味同嚼蠟。

  

   2、反過來,修行的境界是越久越有味道

  ----看起來我們在遠離城市的地方修行,修行的境界卻會愈久彌深,這就是欲樂與法樂的不同。

  ----根境塵相合得到欲樂,是一種暫時的感受,我們卻一生都在追求這種欲樂的感受,無一不是“受”。象剛才講的例子,對名利,耳根與別人的贊歎相合身體産生樂受。又如好看的衣服、光滑的面料,自己要養得白白胖胖的,飲食一定要吃什麼樣的,睡覺要睡到自然醒,等等。

  ----我們作爲一個人卻和畜生很像,僅僅追求“受”是很低的境界。

   3、怎樣轉變對欲樂的追求呢?

  透過對真理、對無明的認識來轉變,知道萬法皆是緣起性空,對事物的認識就會不一樣,對事物清晰觀察的智慧遠遠超過六根得到的境界,法喜禅悅遠遠超過六根帶來的感受。

   4、我們平時做事都是在“受”裏,一直在感果,在這個感果的過程中我們又造下將來受苦的因。

  ----比如有好吃的,就心生歡喜,強大的占有欲要得到它,吃後産生飲食的樂受,造下輪回的業,與貪相應,將來感果就不快樂了,貪欲感到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去。

  ----又如別人友好和我們打招呼時我們很舒服,別人稍不注意我們的感受就立刻生煩惱,這都是將來受苦的因。

  ----所以我們的生活很膚淺,認識到這點後一定要從無明中醒悟過來,應追求戒定慧叁學。高僧大德開悟後的體驗和證量跟我們就是不同的。

  

  

  叁、文章第叁部份內容:“叁、對境練心學取舍,命自我立勿遲疑作爲人,如何來面對人生,面對現實生活,無非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選擇,一種是放棄;……”

  (一)十分鍾討論問題。

   1、對境練心學取舍,我們的命運就能自己掌握,師父講無非兩種態度,選擇和放棄。

  

   2、問題回想你生命中印象最深的兩次重要抉擇是什麼?産生了怎樣的後果?以你現在的學習成就來看,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爲什麼?

  

   3、十分鍾到,請各組彙報,看不到大家,我就點人彙報,每人一分鍾,一分鍾到了就叫下一個人。大家回答,有讀書、找工作的選擇,有學佛、當義工、出家的選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