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业果
理念课要点(十八)
(9月16日 [080706课堂笔记之十九] 一、法师外出,看录相上课 2、法师作课前引导 二、文章第二部份最后一段内容:“要用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以这些烦恼作为自己的动机,表现出来就是杀、盗、淫、妄等十恶业。想不造十恶业,造十善业,就要从“戒定慧”的修行开始。……” (一)正确认识和检查做事的动机 如果从烦恼出发造业就是十恶业,就成为修行的障碍,业障起现行时我们的言行就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段内容把我们的问题都点了出来。 举例:①曾和一个法师谈到他对自己这一生的看法。读了很多年书,大学、研究生、博士,你对你的的生命满意不满意?如果让你重来,你还愿意重复今生的事吗?他想了想说宁死也不重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自己的生命有了反省。②他读很多书,在世人眼里看是有学问,他读书考试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肯定,得到老师、同学、家人、亲友的肯定言辞,在别人的羡慕中长大,获得一种超然的感觉。每次放假回家,学校常请他做巡回报告,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博士,请他讲他的学习经历体验,每次巡回报告完后他都得到一种觉受,推动他进一步学习、考试、读更多的书。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发现自己不能自拔,这种求名的心成了他的烦恼,都没办法控制,频频出现在他的言行中。学佛后一次他和别人研讨,讲完之后大家纷纷投以赞叹的眼光和话语,他便一下飘然起来,如入虚空中,面目透红,感觉太好了,其他人讲的一句也听不到,一直持续到研讨结束,觉得自己以后一定是一位大德。④后来他反省,被这种烦恼綑住的时候,智慧就一点也没有了,他展现的只是知识,对内在、外在的缘起一点也无法了知。在读书期间,有一次面临出国的问题,与老师之间发生了不愉快,让他开始反省自己追求的是什么。⑤十几二十年都在培养与人比、争斗的心,只是为了一个名而已,反省后他十分懊悔以前做了那么多错事,看到了烦恼的过患,愿意改善、愿意追求心灵提升。 (二)欲乐和法乐的比较 ----你可以想想两年前你吃过的一次特别好的饭菜是什么感觉滋味呢?可能早都忘记了,但我们却总为这样的口腹之欲奔波忙碌。 ----还可以回想自己与烦恼相应的境界,自己喜欢的人,为他做错事,这些境界一过,就都味同嚼蜡。 ----看起来我们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修行,修行的境界却会愈久弥深,这就是欲乐与法乐的不同。 ----根境尘相合得到欲乐,是一种暂时的感受,我们却一生都在追求这种欲乐的感受,无一不是“受”。象刚才讲的例子,对名利,耳根与别人的赞叹相合身体产生乐受。又如好看的衣服、光滑的面料,自己要养得白白胖胖的,饮食一定要吃什么样的,睡觉要睡到自然醒,等等。 ----我们作为一个人却和畜生很像,仅仅追求“受”是很低的境界。 透过对真理、对无明的认识来转变,知道万法皆是缘起性空,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一样,对事物清晰观察的智慧远远超过六根得到的境界,法喜禅悦远远超过六根带来的感受。 ----比如有好吃的,就心生欢喜,强大的占有欲要得到它,吃后产生饮食的乐受,造下轮回的业,与贪相应,将来感果就不快乐了,贪欲感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去。 ----又如别人友好和我们打招呼时我们很舒服,别人稍不注意我们的感受就立刻生烦恼,这都是将来受苦的因。 ----所以我们的生活很肤浅,认识到这点后一定要从无明中醒悟过来,应追求戒定慧三学。高僧大德开悟后的体验和证量跟我们就是不同的。 三、文章第三部份内容:“三、对境练心学取舍,命自我立勿迟疑。作为人,如何来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生活,无非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选择,一种是放弃;……” (一)十分钟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