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十四)
(9月6日 下)
課堂筆記之十四
一、 上堂課所學內容與本堂課所學內容的聯系
1、我們的學習模式與別人是不一樣的,爲什麼要深究這樣一些問題?如剛才討論的心疲掉的問題? 2、我們不斷去深究,幾年以後,我們對自己的心相、對法相的體會就會不一樣。 現在細究、累積了,以後對自己的心相就不會模糊,否則我們說幫助別人,但對幫助別人的心是什麼樣的狀態還是不知道。 我們現在很容易帶著情染來利益別人、幫助別人,所以我們討論、累積的價值是在這裏。
二、文章內容:“如何讓我們的心性從無明煩惱的障蔽中得到開啓呢?就必須靠修行,修行就是要找到使自己內心清明、清楚的一套辦法,從源頭上面讓內心清靜,然後能夠對外在的人、事、物有一種很清晰的覺察、抉擇的能力。……”這一整段內容。
(一)認識心性被無明蒙蔽的狀態
1、心性被無明蒙蔽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呢? (1)各位反觀一下,比如現在外面在下雨,你對下雨有什麼感受?坐在屋裏看到外面下雨、天寒冷時、天熱時是什麼感受?我們很少去體會這些珍貴的感受,比如寒冷時我們可以比量去體會八寒地獄的苦。 (2)不斷去體會,我們對自他的心相才會越來越了解,對外境才會越來越了解,否則談利益他人就是空話。佛對一切衆生的心都是了解的。 (3)師父舉例講我們常以自己的好惡看待出家法師的修行,我們有沒有常常觀過呢?觀過就是心被無明蒙蔽的狀態,雖然我們都知道無明是要不得的。 2、心性被無明蒙蔽怎麼辦呢?
(1)我們對同行觀過的當下,即使心沒有轉過來,也可以去觀察梳理自己的心,看到觀過的狀態原來是這樣的,慢慢觀過的心就沒有了。 (2)就是說在煩惱中也是可以修行的,貪心嗔心生起的當下就看到貪嗔的狀態,當下就觀照,就可以不粘著在煩惱上,轉煩惱爲菩提。
(二)心性從無明煩惱的障蔽中得到開啓必須靠修行
1、觀察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1)師父講心性從無明煩惱的障蔽中得到開啓必須靠修行,修行對我們是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大家可以觀察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2)我們常常想到的事就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事情。 你當下對別人觀過、轉不過來就是你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什麼是我們念念不忘的事情?我們喜歡的人、我們思念一個人遠超過對佛的憶念;我們很在意一件事時、兩個人發生磨擦時,能不能馬上調整、決斷?決斷就是智慧。所以大家要觀察,觀察修,才能對法相越來越了解。
2、佛法的服務與世間的服務不同之處在哪裏。
(1)社會上開店、上班是爲社會服務,法師是宗教教職人員,爲社會服務。這兩種服務是不是一回事? (2)所有世間的服務都是在生死輪回中轉,只有佛法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所以在世間服務與修行是絕對不一樣的。 (3)祖師大德爲了佛教事業而奮起獻身,就是因爲把修行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佛教的服務與社會上的服務從本質上是不同的。
3、大家的現狀。
大部份人對外境都非常敏感,木納的人很少,尤其在世間呆久了都有很強的察顔觀色的能力,但這與師父講的能力一樣嗎?是不一樣的,因爲這樣的出發點是煩惱,如果不淨化就墮在世間邪見中。我們中間有這樣的人,往往這樣的人最愛觀過,實際上你看到別人起煩惱時你自己已經起煩惱了,只有從慈悲心、清淨心出發才能看清楚自他。
(叁)文章內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概念: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就是與物質生活有關的東西,而忽略了心靈,忽略了內在的需要。……”
1、對物質生活粘著的相狀、原因,該怎樣對待。
(1)我們觀察一下我們是不是需要的一切都是與物質生活有關的東西?古人就不是這樣,儒家講向內用功、向內對因果的體會和把握,我們現在卻常常關注物質、忽略內在。 (2)有句話叫作“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何爲所謂聖書?只要與佛道內明不相應的就是非聖書,會蔽掉我們的智慧、壞掉我們的心志。
----其他也是一樣,如飲食,對好吃的東西不能控製、陶醉其中,看一條小狗在吃東西時很投入、什麼都忘記了,我們和它的狀態又差多少呢?
----又如法師帶大家出去玩,出去之前大家一定會換衣服、拿上相機、帶上自己喜歡的鏈珠,左手一串、右手一串,先去頤和園劃船、再去果園采摘,想到這些還去極樂世界幹什麼?
----這時大家可以觀察有沒有“蔽聰明、壞心志”,什麼宗旨啊目標啊,都忘掉了。
(3)認識了這一點後我們並不能馬上做到,但先要有這個正確的見解,道理要清楚。舉例,法師對自己修行次第的抉擇,當前用功的重點是正知而行放在第一位。 (4)各位在這裏已經很不錯了,如女衆沒有人濃妝豔抹,大家著裝也比較得體,但這些還不夠,要在身心上與修行越來越接近,世間的物欲和情染淡一分,道行就增長一分。在團體中我們很簡樸,卻一點不覺得苦,這就是團體修行的好處。 2、靠修行開啓心性智慧。
(1)心是無限大的。 ----《楞嚴經》中有一句偈頌:“空生大覺海,如海一漚發。”虛空宇宙在我們的感覺裏很大,在覺者的心中就象一個小泡泡,所以心靈的開發是無限的,在內心上著力用功,一定能讓心變得無限寬廣。
----這在世間人很難想象,心能無限大,因爲心是空的,我們覺得房子啊、東西啊這麼實在,因爲我們的心是實在的,當執著一個“我”時,所有的問題都來了。
(2)如何達到心無限大呢? 就要培養心朝向自己不斷淨化、培養心不斷靈活,二者結合就是勝義菩提心,常師父在心性培養的相關開示中說:淨化到最後就是達到空性,靈活的極致就是發起菩提心。
(3)不同的修行方法。 ①我們的修行是教下修行,先認識教理,然後依之修行。 ②禅宗是先見大覺海,在一個看似很小的境界中就能開悟,他要參話頭如“念佛是誰”等等,用功到絕頂的時候就達止觀雙運的狀態,分別識不現起,六識、乃至第七末那識都不現起,刹那間見到覺性、法性,如閃電般徹悟,然後悟後起修。 ③講這點是讓大家知道有人從無明障蔽中解脫出來過,古時高僧大德有很多,所以我們要有信心,你學佛不過一年、叁年、五年,世間學問都要學十幾年,你又不是再來人,這樣你就不會著急了,對煩惱就不會那麼在意了,放松一點煩惱才容易對治。 (4)怎樣正確調心。 ①當你對人又觀過時,可以暫時安慰自己還是凡夫,又觀過了也是正常的,對自己說明天一定不觀過了,然後你明天就真的不觀過了;又當你與人起煩惱時你可以想,我還有師父呢,還有法師呢,有什麼煩惱好起的呢? ②法師舉自己的例子,上理念課不能隨師外出親近學習,那正好可以在寺裏用功、可以有很多事做,很歡喜;但如果跟師父出去也同樣很歡喜,因爲可以隨師侍師啊。所以就是心很靈活,很容易調、很柔順,怎樣調它都可以。 ③調心如打鐵一樣,先燒紅,放到水裏洗,又拿出來敲打,然後又燒紅,就這樣不斷修理它。久了你就會感受到修行的美,會感到歡喜,這種樂受比吃點好吃的東西不知美妙多少倍。 (5)大家目前的狀況。 現在大家的五欲少了很多,但還是有,就如在兩座大山之間,世間的山下來了,佛法的山又沒爬上去,弄不好還遇到了泥石流。心疲了就跑回世間的山,呆兩天又覺得不行,又跑回佛法的山,因爲誰叫自己信了因果呢?而你信因果就是你的善根在保護你。
叁、總攝
1、從無明障蔽中開啓心性,一是體會祖師大德是怎樣的,二是讓世間五欲越來越淡。 2、下堂課會講怎樣去努力,怎樣通過如理作意體會法喜。 3、大家課後要去觀察,觀察朝向自己、觀察山河大地、花開花落,把感受記下來。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1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