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15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十五)

  

(9月8日 下)

  [080629課堂筆記之十五]

  一、課前引導

   1、上次課啓發大家在生活中觀察法相,逐漸培養這種觀察的能力,大家有沒有去實踐?

   叁到五個人舉手。說明大家已經習慣了上課,大家不要把理念課上成僅僅上課、下課了,上成和世間一樣打鈴上課、下課回去,我們不知不覺就會變成這種樣子,進入一種“過日子”的狀態。

   2、現在對大家去實踐理念課內容並做得很好不抱太大希望,實際上大家能一直堅持上課、考勤都不用查了,而且歡喜承擔就是很大的進步。剛開始往往剛強難調,叁、五年後才會有些變化,以後各位要去帶動其他人就會知道不是那麼容易的。

   3、我們大家在一起師友緣是不是越來越深?個人要造與大衆融合的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如有人擅長寫作、有人擅長管理,要發揮自己的特長用到團體共修當中,這也是我們積資糧的地方。

  

  二、文章內容:“因爲我們不了解心性的本質是空的,就以爲有一個實在的“我”存在,因爲覺得有實在的“我”存在,就會把一切外在所體現出來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假相當真,……”

  “……很容易在心外的種種事物上面作分別,就由無明進入到第二個狀態----行的狀態,就是去造業。……” 這一整段內容。

   1、十二緣起講無明緣行,廣論p181頁:“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行即是業……”。

   無明就是對業果蒙昧、對真實義蒙昧,爲什麼無明後就是行呢?行就是業,非福業引到惡趣,福業引到善趣。

  

   2、六根對六境,根境塵相合就成觸,用二人實驗來引導大家對心念造業的感知。

   (1)第一次:兩人爲伴,乙不動,甲用手去碰乙的手,甲不作意去感受乙手的冷熱。

   (2)第二次:放音樂,兩人手碰在一起,但精神集中在音樂上,跟著音樂轉。

  ----這種狀態下,大家是一邊感受到手的冷熱,一邊還聽到音樂,這就是心念的交替,在音樂和手接觸的感受間跑來跑去。

  ----所以根境塵相合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控製自己的心,一觸就立刻作意,放音樂是讓大家作意到音樂上,卻根本控製不了。

   (3)第叁次:兩人手相碰互相感覺一下,捏一下。

  ----有作意就開始了別,了別手的冷熱、大小、胖瘦等等。

  ----有了種種的了別,但還沒有想說他的手怎麼這麼瘦啊?爲什麼這麼滑啊?還沒有到思,分析胖瘦細滑的原因就是思,思就是行,行就是造業。

  ----實際上任何一件事都有這樣一個過程,我們的心念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我們卻一直認識不到自心。

   (4)第四次:大家互相捏對方的手互相感覺,互相詢問對方感覺到對方手胖瘦細滑的原因。然後你對自己的手滿意還是不滿意?

  ----同學回答了滿意和不滿意的原因,滿意的人覺得自己的手靈巧、修長,不滿意的覺得自己的手太胖、太黑。這就是審慮思。滿意的你就會去保持,不滿意的你就會去改變。

  ----不滿意的會問別人原因,你是怎麼保養的、用的什麼護膚品?我也要去買這種護膚品來保養,然後你決定要下山去買,想讓自己的手也那麼細滑。這就是由思而決定,最後動發于身口。

   (5)我們什麼時候能控製心不造業

  手一碰就有感覺,然後馬上了別,根本不由你、停不下來,然後就有了思,可能在審慮思的時候你能覺察到這樣不對而截斷它,你會想都學佛了,還在意這些幹什麼?這樣這個業就停止了。

   3、引導大家觀想,明白所緣境的重要

   (1)大家現在觀想一個最討厭的人,在心裏觀想一個場景,走在路上碰到他一副得意的樣子,在心裏根境識和合,開始作意,他就是這個討厭的樣子、對他觀過。

  ----請同學分享觀想的體會。

  ----大家不容易進入狀態,就是境界不起的時候不容易觀過,即當我們所緣境很強的時候,現在的所緣境是上課,面對法師和同學,耳根一直攀附在法師講課上,煩惱的境很難調起來。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所緣境是什麼?

  

   (2)舉例和結論:

  ----比如以前寫博客的時候,師父說你最強的所緣境就是寫博客,然後自己一天都在正念中,觀察哪個可以寫、哪個不適合寫,雖然活動的場面很紛亂、宴會吃的東西很好,自己卻一點感覺都沒有。

  ----比如你一天要念幾千聲的佛號,早晨一起來你就想到要開始做功課,今天一定要完成,你就會發現你不會那麼浪費時間了。當我們對所緣境抓得不牢的時候,煩惱就乘虛而入了。

  ----又如今天要給大家上課,從早到晚就一直在想晚上要上課了,所緣境就非常強。

  ----同樣,打坐參禅用功很專注時,其他的東西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一個用功的決竅就是我們要怎樣來明確我們的所緣境。

   (3)明確了所緣境,修行就很容易了。

   ①工作可以是我們的所緣境,一心想怎樣把工作做好,象建築法師每天的所緣境非常清楚,常常在觀想畫圖、蓋房子,原來他身體不太好的現在也好了。

   ②叁寶、師父也是我們的所緣境,要去培養這種所緣境,煩惱來的時候一想到師長叁寶,就不會那麼容易隨煩惱轉了。

   ③理念課、廣論課也是我們的所緣境,一想到就能心生歡喜。

  

   4、總結

   碰手的實驗是讓大家知道心念的變化是如此之快,心念是如此無常,手一碰就有觸、分別了知、審慮、決定、動發,就造業了,從中可以體會無明緣行的道理。體會到造業的過程,也就比較容易體會所緣境的重要性,我們的根一旦對到所緣境,後面一系列的過程就很自然地會發生。所以時時安立明確的所緣境,對修行用功非常重要。

  

  

  課堂筆記之十六

  叁、再次總結上堂課的主旨

   從實驗讓大家知道心念是怎樣變化的,我們平常的心都是很粗的,所以要有明確的所緣境,有了明確的所緣境後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

  

  

  四、來果禅師的傳記故事

   1、內容從略。

   出生時即有瑞相,小時候即呈現菩提心的習氣,從小到大都有很強皈依叁寶的等流習氣,開悟前尋求寺廟收留、參訪、行腳等曆經磨難,幾次險些喪命,開悟後領衆修行、製定規約。

   2、啓示:從來果禅師開悟前的悲苦磨難經曆中可以看到:修行的基礎非常重要,修行要有一顆至誠之心,修行應以次第而行,禅師開悟前所受的苦難折磨都是曆練心性的。值得我們學習的不在于禅定的功夫有多高,而是宿世修行那顆真誠至誠的心,真誠的利人之心。

  

  

  五、課後思考的問題

  1、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可分學佛前、後及今後叁階段。

  2、爲什麼我們很容易偏向于追求物欲,而對心靈的追求容易忽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