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十叁)
(9月5日 中)
[080628課堂筆記之十叁]
一、課前引導說明
1、複習課調整的原因:複習研討由最後一堂課調到第一堂課是師父建議的,可以體會到師父一直憶念著大家,希望課程的安排能對大家最好,讓大家有最大的受益。 2、可能大家有一個體會就是上課聽得很受用,下課後卻很難去思惟,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我們本身的積澱不夠,對經論、對師父的文章、對法師引導的內容,在心裏沒有留下多少,既然能憶持的內容很少,真正思維的時候,就很難依著法去思維,到頭來還是自己世間知見在起作用。 (2)面對境界時,我們常常會覺得熟悉了、習慣了,而很難提起對法的希求心,也就是很難提起那顆學習的心,學習如何面對生活中看似平凡而又瑣碎的境界。 (3)如理聽聞、深入思維、對境緣法本身需要非常豐厚的福德資糧。《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說:“福資糧圓滿,生起智資糧。”所以在日常的承擔中,能發起真切的累積福德資糧的心就很重要。如果福德資糧太淺薄,我們的生命就顯得輕浮,沒辦法承載那麼寶貴的法。 3、當認識到法師是在幫助我們領會師父的建教理念,有這樣一個定位就應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回歸,透由法師的引導慢慢理出師父所引導的大的框架。 二、複習上周所學內容與研討
1、人生宗旨。我們的人生宗旨是什麼?我這一生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2、斷惡修善。當成佛的宗旨樹立起來以後,就要不斷累積成佛的資糧,不斷淨化煩惱、扭轉習氣。 3、我們在累積資糧的過程中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心容易疲掉,法師引導我們要觀察社會共業狀況變化,擔負起時代責任,通過這樣的觀察來不斷明確堅定我們內在的人生宗旨。 4、師父在文章中講到心疲的原因是不了解自己的心,根本原因是無明。具體講就是以下叁方面: (1)不了解心是何物。法師從五蘊的角度來講,人是色法和心法的和合,其中心法包含了色、受、想、行、識。 (2)對心裏面裝了多少東西,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沒有認識。法師從對“蘊”的理解開演,心不斷積聚好的和不好的東西,好的就是善法、不好的就是惡法。 (3)對心的本性、功能、特點的認識與了解不足。 ----師父講心的本質是空。心的功能就是對外境有敏銳的覺照力。“……好的、善良的一方面就能夠發揮出來,對于外在的人、事、物的種種緣起、現象,才有能力判斷和做出正確的分析與抉擇。”
----心的特點是既專注又靈活,這是止觀的隨順。法師在課上做了個試驗,幫助我們觀察心的特點。
5、心的功能爲何發揮不出來?師父舉例,我們到寺院看待出家法師的心態:一種是世俗的見解,對大法師很尊重,對一般僧衆很忽視、輕視、甚至觀過;一種是從情感上判斷,覺得這個法師看著順眼就認爲他有修行。 6、十分鍾研討: (1)問題:關于心容易疲掉的問題,觀察心疲掉的行相?原因在哪裏?我們在常住承擔的主要事情中,是自己發心要做的,還是常住安排我們做的?是越做越歡喜還是越做越沒有了熱情? (2)討論的目的,是讓大家在當下做的事情中去體會自己的心裏狀態,體會內心疲掉的心裏行相,可以去請教同行是怎樣看待的,同行換個角度來看,或許就能幫我們把問題解決了。透由這些體會,我們才能跳出來看清楚自己。
叁、分享體會
1、心力疲軟叁步曲: (1)脫離團體。 雖然都在一起做事,卻常常會覺得自己很孤獨,有話沒有人可以講。這是一種內心的感覺,心沒有和大家融在一起,對法師對同行也沒有什麼希求心。這就是師父講的“獨立存在”,什麼都不願意去想了,再好的佛法也不想要。 (2)自我保護。 隨後就是保護自我,雖然身體還在團體中,心卻很敏感,別人還沒說自己就開始警惕,同行講自己的問題難以接受,覺得我就是這樣了,改不了了,變成師父講的“恒常不變”。 (3)怨天尤人。 最後就成我天生如此,既然是天生的,那麼問題出現了自然就會怨天由人,我的問題不是我的錯,就找環境的原因,善法欲疲掉了,粗猛的煩惱卻一點也沒有疲軟。 2、怎樣脫離這種狀態呢?也是叁步曲: (1)融入團體。 我們的身心在積聚什麼?我們當下做的事是不是在緣著團體做還是在依著自己的習氣在做?通過我們的承擔,是不是離同行、離師父越來越近了? (2)改過遷善。 要改正自己的不足,要有這樣的認識,與同行間的磨擦就是自己的學習的境界,突破自我。 (3)感恩回報。 當自己的生命不斷得到提升時,對同行、對師長感恩的心自然會生起,以感恩的心去承擔做好每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