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十)
(9月2日 中)
課堂筆記之八
五、複習研討前的分享和提策
1、法師贊歎自己的緣起。
(1)上次課後一個沙彌同學向法師回饋說法師講得太好了,聽了很歡喜;但自己向法師回饋說聽了那堂課後心力卻很低沈,對自己快沒有信心了,因爲覺得法師課上都是在說自己的問題,感覺到自己的問題很多。第二天有因緣去法師房間,法師一改平常的神情,開始贊歎自己的調柔堪比某某法師,自己的好學有和某某法師有得一比,第二天上課依然贊歎。自己聽到後就思惟體會法師贊歎的用意,其目的絕不是增長自己的慢心,內心如能安立好,那麼這些肯定和贊歎就會成爲自己成長的增上緣。同時,通過這樣與法師的互動,自己也慢慢知道了該怎樣面對別人的贊歎或批評。
(2)有沒有人聽了課後敢對法師說自己快沒信心了?能不能坦誠、不隱藏自己,少了那分保護、警覺和沒有必要的擔憂?自己在法師面前不用保護自己的感覺很美。其實不一定是對法師這樣,大家有沒有有緣的人、有緣的師友?能隨時有什麼想跟他說就能去說。如果沒有的話,那麼我們經常說的善友這個“友”就要打個問號了,因爲雖然同吃同住同在一起,卻未必能成爲自己的修行助伴。
2、複習主要是我講,研討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積極發言。
(1)我們天天說加深師友緣,怎樣去加深呢?要靠我們去造業、主動去做。師父說我們個人的修行要放在團體中,就像一滴水放在大海中才不會幹枯,離開大海就會很快枯竭。我們每天做的事有沒有在加深師友緣?有沒有在擴展我們善法的影響力?我們做事時,如掃地、做飯時有沒有去作意,我做的是對大家有利的,是爲了團體中的每個人好?
(2)話說回來,我們積極發言就是在造一份讓大家認識自己的業,我們對積極發言的同學印象就會比較深,這就是主動在造加深師友緣的業。法師對研討的目的有交待過,加深師友緣是一個方面。
(3)大家對于複習研討什麼建議意見也可以提出來,這也是在加深師友緣。爲什麼呢?因爲你在緣著整體,在爲整體考慮,那麼你這份業無形中就能傳遞給大家了,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以後每同學見了你會都很歡喜,可能你自己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六、複習研討
1、複習研討分叁部分:文章收攝、法師開演、法師留的問題研討和自己體會的問題研討。前兩部分希望能簡潔明了,文章收攝在兩分鍾以內,法師開演大家可以講印象最深的一點。
2、8分鍾討論:“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法師指出我們的問題是容易粘著在一點上,觀顧不到更廣大的緣起。
通過討論大家有沒有覺得和身邊同行間的緣份加深了?有的話目的就達到了。
賢丙師發言:小事與整體的關系怎樣去把握?居士樓紗窗安好了,這本來是很小的事情,師父卻注意到了,體會善知識的用心是非常細密的。非常感恩師父。
方師姐發言:基金會事項很多,每個人都負責一個項目,人員不夠存在缺位的情況,運轉起來就會出現轉不靈。以前就是等待、觀過,覺得那個組的組長沒成長起來,就煩惱、很痛苦,現在就不這樣了,而是會及時去補位,會想辦法去招集其他義工來承擔缺位的工作。這樣感覺就是對整體的關顧。
3、賢乙法師分享,通過思考這個問題對要發起勝義菩提心和依師的心能生起決定的信解。
(1)我們常覺得自己在爲別人付出、在認真修行,但我們的言行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呢?我們很難換位思考。我們的“善行”對別人帶來什麼影響?如果我們行了很多善,卻讓別人痛苦、接受不了,那就說明我們的善行並不是真正的善法。
(2)所以真的要發起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我們做的事有沒有給他人帶來快樂?有的話又是在多大範圍內利益到別人了?有時我們能對團體中的常住義工生起這樣的心,但觀察一下自己對臨時義工、對周末共修的居士、對來寺裏的遊客又是什麼感覺?會不會一樣生起很真切的利益他們的心,或者會覺得很陌生,甚至有一種排斥他們的心?如果是這種心,那麼我們的所謂善行,對我們想利益的人來說,或許是善行,但對我們內心遠離的人來說就未必是善行了,那麼這樣的善行其實並不圓滿。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內心關顧的緣起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範圍內,或許我們的所作所爲是善的,但超出這個範圍以外,就未必是善的了。這樣思維下去的一個結論,就是一定要發起勝義的菩提心,我們的所作所爲才有它絕對的意義和價值。
(3)發起利益一切有情的心後,我們依然是在掃地、聽法,依然是平平凡凡的生活,但我們當下那一念所緣的範圍就非常廣大。
4、要想發起利益一切有情的心光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行不行呢?不行!凡夫都是爲自己的經驗世界所限製。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依師!依止夠量的、有菩提心的師長!通過承擔不斷揣摩體會師長的所思所想,我們的心境就能慢慢靠近師長的心境,也就是菩提心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