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七)
(8月30日 中)
[時間:080621]
課堂筆記之九
一、課前准備
1、上課的人越來越多,教室外邊的人也很多,看得出大家對理念課的期待很高。無形中就有一種心態:看法師怎樣演這出戲、會講些什麼好東西。實際上理念課很平常,就是要讓佛法融化在生活中,讓內心的善法散發出來,改變自己影響別人。 2、以前說過“期待式”的聽聞心態是不對的,同樣以期待的心情聽人講話是不會有什麼收獲的,要一心耕耘、不問收獲。大家要保持平常心、發長遠心,上課學習後把法用到生活中,我們的業才會變,自己的業變了才能去幫助別人。 3、有一位法師病了,課前從醫院打電話來請假,他下周做手術,這種爲法的心令人感動。最近許多人交了學修小結,看到大家有受用,感到很歡喜,佛法是緣起之法,大家努力了,法師給大家上課的動力也會強。
二、文章內容回顧
1、佛法的基礎是業果。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法的內涵就是業果,是初學佛人修行的第一步,所以要依業果,抉擇取舍。 2、剛學佛的人對業果沒有什麼概念,難以生起信心,就要先認識輪回、認識有六道輪回,一個人死了以後還要去投生,由此引出生命無限的概念。初學、久修的人都要思惟生命無限,如果沒有思惟,只是接受了許多佛法概念,依著這套概念去學習做事,就會象被捆住一樣難受,內心對佛法缺少實在的體會。時間久了,就會如今天要學的內容一樣,心就容易疲。 3、人死了以後進入下一生以前的狀態叫中陰身,中陰身結束後進入下一生。 4、對《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進行了簡單闡釋。 5、還是要強調大家注意調整自己聽法的狀態,白天很忙,白天的事情就不要想了,要讓自己慢慢進入聽法的狀態,安住當下。
叁、文章內容:“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狀況:初學佛頭幾年,心力很強、沖勁很大;幾年之後心力慢慢減弱,意志也消沈下來,沒有了善法欲,……”“我就是這樣子了,我就是改不了了;事情就是這個樣子,我沒有辦法處理,跟我沒有什麼關系,……”
這段內容是講修行要有明確的宗旨方向。 (一)觀察、思惟整個時代的緣起變化,看清方向
1、“過日子”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因循度日。前一段時間出去參學,對此很有感觸。現在社會上對宗教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人們開始認識到單單追求物質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心靈的回歸的重要性。這是衆生共業的悄然變化,對現在的時代緣起大家要覺察、觀察、思惟,自己思惟後才能明白師父所開展事業的意義,對師父的理念也更容易領納。 2、各位居士應該比法師更了解社會,因爲你們更接觸社會,但也有可能身在廬山中不識真面目,法師跳出世間來看紅塵,對社會需要什麼、大家在做什麼就能看得更清楚,看清楚了,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明確了,有了方向我們做事就會非常有力量,就不會疲軟。 (二)“疲”與“不疲”的原因和相狀,怎樣改變“疲”
1、爲什麼會“疲”?
(1)“疲”不是佛法的問題,爲什麼師父和有的同學很有力量、有那麼多感受?自己卻會疲呢?說明不是佛法的問題,是自己學的有問題,就需要調整。師父說“……幾年之後心力慢慢減弱,意志也消沈下來,沒有了善法欲,什麼都不願意去想了,再好的佛法都不想要了。……”這就是因爲沒有方向了,給你講再多也沒有用,你還是沒有佛法,只是一個空殼,所以要有宗旨。 (2)末法時代的人和正法時代的人不一樣在哪裏呢?同樣都有眼睛鼻子、有手有腳,外表沒有變化,著裝有變化,但主要的是內心變化了,如果認真依照佛法指導自己的行爲,內心就有正法。 2、培養內心對宗旨的力量。
(1)各位的宗旨是什麼?敢不敢拍著胸脯說出來?也許你會說你有。古時候祖師大德宗旨的力量是可以沖破虛空,令人天恭敬,那種饒益一切有情的心非常有力量。 (2)有了宗旨面對誘惑時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迷失在金錢、財色、名利中。我們呢?很容易就掉到五欲裏去了,掉到貪欲的河、嗔恚的火裏去了。雖然你每天念佛號幾萬聲、打坐數小時,但內心有沒有變化呢? (3)所以我們要培養內在的力量。這種心的力量我們都是有的,比如別人惹了我們,嗔火一起就能指責別人罵別人,這就是用錯了方向,現在要把方向轉到佛法上來、讓佛法的力量很強。 3、認清“疲”態,努力去改變。
(1)舉例:
①觀察很多學佛的人學著學著就會迷茫,忽然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可能睡了一覺起來突然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內心突然空洞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宗旨沒有了。然後就去親近師父、思惟,慢慢宗旨就又回來了,我們爲什麼學佛、爲什麼來這裏,慢慢就清楚了。多去思惟,這樣反複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否則我們就會被師父說中,“我就是這樣了,你看著辦”。 ②像有的長期義工會說我就是起不來上殿,你看著辦吧,雖然有時候是因爲身體不好,但關鍵是你自己內心是什麼樣的狀態。 ③像大家都是讀過書的人,讀了很多年書、考大學、找工作、買房子,生活成了我們的一切,忙衣食成了我們生活的主軸。而不再有更多的心力思考生命的意義何在,局限在生存和生活的圈子裏,無法令生命燃起宗旨的烈火。 ④又如兩個人一開始很投緣、聊很多,慢慢時間久了,會發現原來你是這樣子一個人,我終于看清你了。古人講: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複小人心,爲什麼會反複?就是因爲生命中缺少宗旨的導航。 (2)那怎樣去改變這些呢?就是要建立宗旨。 ①每個道場培養人才的目標都是非常明確的,初級、中級、高級,但你自己內心真正的宗旨是什麼呢? ②師父曾說一個廟不是用錢多錢少來判斷它有沒有佛法,一個內心沒有佛法的人你給他再多錢他也不能弘法,一個有法的人即使他沒有錢也能弘法,因爲弘法不一定要靠錢,所以寺廟裏的商業化是不應該的,但寺廟也不能完全沒有錢,其根本在于宗旨,有了物質基礎後,用來做什麼。 (叁)怎樣才能幫助別人
1、本來備課時准備在課上指出大家的現行,但上課時在來雲水堂的路上,心裏浮現出以前下課後去師父房間彙報、師父問課上得怎麼樣的畫面,覺得大家的提升是需要時間的,便決定不再批評大家了。怎樣引導一個人的生命向良性方向發展是要有很深的功夫的,所以佛是調禦丈夫。各位也是一樣,現在學習佛法,就要考慮以後怎樣去帶動人,怎樣真正對一個人的生命有幫助。 2、師父內心的目標非常明確,僧衆俗衆要做什麼非常清楚,就是因爲宗旨明確,所以能定出清晰的近期、遠期目標。
四、文章內容:“以上種種的行相,也就是內在無明的一種寫照,……”“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佛法告訴我們,心性的本質是空,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但是空並不等于說什麼都沒有,就猶如空氣一樣,……”。這段內容是講心的本質是空,心是積聚而成的,心可以積聚佛法。
1、人是由物質和精神組成的,即色法和心法,心法就是受、想、行、識。 (1)色、受、想、行、識五蘊積聚起來,就組成了一個人,每個人都是五蘊積聚的。師父講心的本質是空,那大家能感受到精神是空的嗎? (2)師父講空是自性空,自性可能不好理解,說緣起、衆緣和合而生起,可能比較好理解。受想行識四種緣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心,緣起的另一面就性空,所以沒有一個東西是永恒不變的。如一只杯子,由各種因緣的和合才有了眼前這只杯子,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是空的。色法也是一樣。 2、大家慢慢去體會“蘊”的內涵,蘊是積聚義,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蘊,因爲人會不停的積聚。 (1)如人多了就會蓋房子、吃飯的碗由一個變成一百個、你的衣服從一件變成一櫃子,你小時候很單純,慢慢你越來越成熟、穩重,你對一個人的負面看法越積越多越積越多,某一天就可能會爆發。這些都是在說明色法和心法在不停地積聚。 (2)佛法也是一樣,累積累積就會有很多感受,從第一義谛講這些都是空的,從世俗谛上講,如一個人常做善事就能給人帶來快樂,像黑社會的人讓人看到就害怕,因爲他累積了很多惡法,又如蛇讓人害怕,是因爲它嗔心重,積聚了很多嗔心。一個修行人不斷用功,相貌裏透露出的氣質業力就會不一樣,如師父就讓人如沐春風,因爲善法不斷集聚,就成了表情、神態、面相、成了良善的人。 3、我們可以去觀察我們積聚了什麼? (1)比如在家裏,你對老公孩子觀過,時間長了你不講話孩子對你都會反感,不聽你的話,這不是有代溝,而是負面情緒積聚久了的自然反應。僧團裏的小沙彌年紀小卻很成熟懂事,因爲在僧團裏積聚的都是善法。又如大家在離別時真情流露、感動,就是累積出的一種力量。 (2)菩提心也是這樣累積起來的,真心待人、慈心爲他人好,誠于中、形于外,從內心外現出來,就能讓人感受到。 (3)我們要累積什麼?累積正確的東西是一個方向,累積不正確的東西也是一個方向,只不過是帶我們到叁途惡趣。所以懂得了這點學佛就很容易了,學佛就是積聚。下堂課講色法對積聚也是有影響的,也就是以前講過的威儀。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7》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