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六)
(叁)要做到如師父說的,要能上能下、能靜能動 1、能上能下,就是既要能講經說法領衆修行,也要能挑水擔柴做飯打掃;能靜能動,就是既要能承擔法會等事情,也要能打坐參禅。這樣心才能調得很順暢。 2、這幾年跟著師父,看師父調伏弟子的善巧方便是很多很多的。 (1)如對慢心的人,不是說罵你一下就調伏你,而是經常會問他一些問題,或者給他一些比較有挑戰性的工作; (2)對某個人,如有人愛動,師父可能讓他靜一段,又讓他動一段;對整體,如剛來龍泉寺時不對外開放,居士來不接待,大家專心修行,互相之間講話也很少,越來越靜,師父一看不行,再靜下去心就死掉了,于是開始辦法會,法師們都出來勇猛承擔,法會一個一個辦,漸漸又動得太厲害了,師父一看大家心收不住了,又把法師們收回來,法會有一個法師去承擔就可以了。經過這樣反反複複,心性就調伏了,大家就都能靜能動了。 3、師父國內外的忙碌,做弟子的要很好地去配合,不要說這我不能做那我做不了,越來越懶惰。我們緣念佛法的力量是那麼弱,善知識有強大的緣法的心力,表現出來就是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四)要長期在皈依和業果上用功 1、法師和居士都要在很長時期裏修皈依和業果。常師父講他最受用的是下士道,師父也說基礎的法類是非常重要的。 2、空性之類的法,聽起來很美,但離生活比較遠,因爲我們與法的差距太遠了。 (1)“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些法是很殊勝的,但師父、常師父強調的基礎,皈依和業果是契合我們的根器的。 (2)阿底峽尊者時也講皈依和業果,因爲更高深的法能修學的人是很少的,大部份人要修基礎的法,基礎打好了,更高深的學修才會容易。 (五)上堂課講的“不孝父母、出佛身血、侵損常住、玷汙僧尼”等內容,大家要去把握內涵 1、不要學了一點戒就弄得畏手畏腳,這樣一方面雖好,說明你重視,但弄偏了就不好了。 2、舉例:大家都知道和法師不能手遞物品,法師給東西要放在桌上再拿,這本來很好,但久了內心就有變化了,就産生畏懼、遠離,行爲上就怪異、不自然,這就不是在護持這個戒律了。 3、居士容易收得很緊,沙彌同學又很容易放松。有的同學出家前對佛法很渴求,出家後覺得我終于達到了,就進入過日子的狀態了,這是長期觀察過大家的現行而說的。那如果做了比丘後就更不一樣了,比丘是不能打罵的,打罵就犯戒,內心就會說你是比丘我也是比丘,你憑什麼說我。 4、如果說出了家目標就達到了,這個目標也太低了。你有沒有對戒定慧叁學強烈的渴求?把叁學作爲自己生命的目標? (1)有人說想學法師怎樣給大家講課,怎樣帶動大家,但你有沒有想過背後的內涵?實際上就是戒定慧叁學的功德,如果體會不到就只是學些枝末。 (2)又有人看師父走路很灑脫飄逸就想學,師父去工地他也跟在後面走,踩著師父的腳印走,結果走著走著就變樣了,自己都不會走路了。所以我們內心要仰望最根本的,即戒定慧叁學。 5、有同學問怎樣能觀顧憶念到別人真正的苦樂,回答他兩個字:“慈心”!有真正想讓別人好的心,才能記住別人、幫助到位。母親就是最有“慈心”的,慈心生智慧。母親可能有好幾個孩子,不一定每個孩子都在身旁,但哪個孩子怎樣了、病了,母親都知道,這就是對緣起的觀察。 六、文章內容:“《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有衆生,僞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诳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衆生,偷盜常住財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一)“僞作沙門,心非沙門” 1、就是說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外表上是出家人。現在有人覺得有許多假和尚,但反觀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是真和尚嗎? 2、作爲一個出家人怎樣才能受他人供養?廣論P192頁講到:“複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于遠離處淨自煩惱,爲他供處。”不斷去淨化自己的煩惱才能受他供養,如不謹慎,就成欺诳白衣。一方面佛講過末法時代白衣容易生天、出家人容易下地獄;但另一方面在末法時代如能出家持守清淨戒律的話,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大。 3、如果看到一個不能保持清淨佛法的道場該怎樣看呢?至少見過是不應該的,因爲他是佛陀的清淨幢相。 (二)“偷盜常住財物谷米” 1、佛物是佛才可受用的,如大殿、佛殿裏邊的東西,乃至一片瓦都不可挪用;法物如印經的紙、外皮等;僧物即四種常住物:常住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十方現前物、現前現前物。 2、四種常住物。 (1)常住常住物指固定資産,如田地、僧房、音響、電腦設備等。 (2)十方常住物,指有變化的,飲食方面。如大寮做好飯,拿去齋堂前屬常住常住物,守護主是典座,拿到齋堂打板後,決定迎請十方賢聖僧來應供,就是十方常住物了。如果偷盜,拿一個饅頭,就對十方賢聖僧結罪,對每個人結一分罪,所以事雖不是很大,但罪卻很嚴重。 (3)十方現前物,僧人死後,其留下的物品就變成了十方現前物,打板後十方賢聖僧都可來取,除非留了遺囑的就不是。 (4)現前現前物,要物現前和人現前。如居士供養寺裏的法師酸奶,那用齋時酸奶就要發給大家,酸奶就是物現前,受供的寺裏的法師們就是人現前,其他出家人就沒有份,因爲居士發心供養的只是這裏的法師。 3、爲什麼盜僧物罪很重呢?因爲結罪所對的是十方賢聖僧,僧物是執事替大衆執掌的。證果的聖者因能照著業果行事做執事就不會出問題,後來標准調整,深信因果的人和深信因果犯而能悔的人也可以做執事。 4、以後會詳細講盜僧物會感什麼果。這段經文都是講地藏菩薩看到的因果。 七、文章內容:“《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诤報;……若遇嗔恚者,說醜陋癃殘報;……” (一)這段內容講地藏菩薩在度化衆生時宣說因果法。爲何要宣說因果法? 1、末法時代衆生無惡不造,印光大師曾說這個時代最應宣說因果法。 2、造惡的人內心都是有畏懼心理的,這也是他的善根,但沒有被啓發。如一些大老板捐錢做慈善,就是因爲心裏有畏懼,知道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捐錢做善事可以在良心上得到一點安慰,他以爲做了好事做的惡就沒有了,但因果不是這樣算的,因果是各感各的果,看哪個業力量強,有強的善業才能延緩惡業感果。 3、佛之所以是獅子吼就是因爲內心沒有任何畏懼,有大無畏的精神,凡夫內心就無法不畏懼。所以印光大師說因果法是救世之良藥。 (二)解釋經文中由因會感怎樣的果報,了解以後應該怎樣去做 1、異熟果、等流果。邪淫感雀鴿鴛鴦報就是異熟果,殺生感短命、惡口感眷屬鬥诤就是等流果,投胎到地獄餓鬼畜牲都是異熟果,嗔恚長相醜陋是等流果。 2、我們了解了之後要怎樣去做? (1)如希望自己長相莊嚴?問過一個法師對自己長相是否滿意,回答說不滿意、因爲覺得沒有威德相,實際他長得也慈眉善目,但就沒有威德。象師父有時很柔和,有時又很嚴肅猶如霹雳,就是造的業很完整,沒有偏離哪一方面。 (2)又問一個同學他有什麼特點,同學說他研究起理論來可以不吃飯,從小在家做複習題演算,不愛跑出去玩,上大學後又研究飛機、導彈,學佛後發現自己學理論卻從來沒想過把理論變成現實。這就是一種習氣,喜歡研究理論的快樂,到實際卻做不出來,就是造的業不完整。 (3)我們每個人造業都有這樣的情況,有的同學就沒有那麼多心得分享,說直接去幹活就好了,有的同學就有很多感受心得。觀察大家大多都是偏的,全面的人很少,做事、修行、聞思都做得很全面很好的人很少,當然,每個人的長處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