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3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叁)

  

  

(8月20日 中)

  

  (4)因明邏輯

   因緣所生法,由因和緣的和合而感得果。一切事物可以分爲物質和精神,任何一個事物的呈現是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的。

   物質的因會感得物質的果:比如桌子、椅子、山河大地等等都是物質層面上呈現的果,桌子、椅子是由木材製作而成的,它的因是同質因。

   精神的因會感得精神的果:精神即心識,一個人的精神由很多的積澱而成。如跟一個學佛的人講佛法,他就能接受、知道,因爲他以前就看過佛教的書、學過佛法。心識呈現的果相,因是過去累積的,也是同質因。

   物質和精神之間有相依而沒有相生的關系,同等性質的因生出同等性質的果。

   心識是前後相續的,大家聽過一個詞“等流”,一個人的性格脾氣是過去累積相續而來的。相續而來有一個過程,由因到果,表現出來就是刹那刹那極短時間相續地過來,而呈現出我們目前的心裏狀態,如呈現一個出家法師、居士、不學佛的人。

   人是由物質和精神組成的,即色法和心法組成的。色法有質礙,碰到就被擋住,心法包括受想行識。

   物質的身體也是有因的,最初父母給我們的時候就是父精母血,現在的話叫精卵。這一生我們最開始的念頭在母親的身體裏前七天是一種凝滑的狀態,有暖有識。精神的部分在此時的作用早晚有不同,不斷的生長,十二緣起裏講就是名色的結合,名色結合就生出六根,有了六根就有六觸、就有了感受。所以入胎苦、住胎也苦。

   心法是從哪裏來的呢?在母胎裏的第一念一定是從過去生的最後一念等流過來的。所以物質的因生物質、精神的因生精神,是不會亂的。

   爲什麼有隔胎之迷呢?從前一生最後一念到今生第一念,有的人會隔有的人不會隔,如果一生善業多的人在母胎中的苦受比較少,出生後就會記得前生,而惡業多的人在母胎中的苦受很大,出生時的痛苦也很大,出生後就會忘記。

   所以物質和精神都是同質因而來,精神可以和物質相依,心法可以依在色法中。

  6、知道了生命無限後爲什麼要相信業果?

   我們相信了人有前生後世,相信了生命無限,爲什麼要相信業果呢?知道了生命無限,就要重新安排我們的生活、修行,按無限生命來安排我們的衣食住行。

  

  

  

  深信業果依法行持課堂筆記之四

  叁、賢乙法師帶複習、分享心得體會

   1、反省聞法動機:觀照自己的內心有沒有對自己作病者想?對法師作醫者想?可能我們會偶爾這麼作意,但要做到持續這樣安立並不容易。不能這樣安立,就非常容易非理作意,課堂聞法的受用就會打大折扣。所以法師隨時都會調整我們聽聞的狀態。

   2、複習的重點放在分享自己的受用上,因爲一方面提練要點很難,另一方面希望大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要想想上完課後怎麼辦?以前自己每次整理完筆記交給法師後就像完成任務了,一周五天都沒有關系了,現在要和大家研討,就要在生活中去觀察,把法師講的狀態拿來一個一個去觀察自己,內心感受就會很不一樣。

   3、這樣觀察之後,可以留心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和別人談話的內容有何不同,是真的內心有體會、與同行善友之間互相切磋呢,還是空談理論、或是沒有感受怕交談、或是常講一些無意義語?所以複習的重點會放在上一節課內容的實踐體會上,而不是整理理路,有的同學一看整理的講綱就怕了,本來有感覺的看了反而沒感覺了。

  

   4、上次課法師講了“過日子”的狀態,並幫助我們認識體會這種狀態,當自己真正去體會時,發現實際上法師是幫我們打開了一扇門,就看我們願不願意從這一點趣入。實際上重複性的過日子的狀態只是一個側面,真正去觀察會發現,我們的狀態還遠不止這一點。

  

   5、如果你就某一個法深入進去了、有體驗了,你就是我的老師。我們看別人身上沒什麼可學的,這是一種世俗眼光,會屏蔽掉別人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法師一再強調我們聽聞時不要非理作意,因爲我們對非理作意太習慣了。

   6、目前的複習主要采取心得分享的方式進行,並不是很希望大家提太多的問題,基于的考慮打個比喻來說,我們去醫院開藥,還沒吃藥就問醫生這個藥爲什麼是這樣的,怎麼和以前吃的不一樣等等一大串問題。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要老老實實將我們的病症告訴給醫生,老老實實地服用醫生開的藥,用心地觀察身體的康複情況就好了。過多的質疑會障礙我們如理如量的聽聞。

   7、現在已學了叁十多堂課了,要花叁到四堂課與大家分享理念課背後的一些緣起,才能慢慢趣入後面所學的許多內容。法師說過,理念課的目的是把大家依師的水平提高一個臺階。我們要想想自己目前的臺階在哪裏?下一個臺階在哪裏?圓滿的弟子相又是什麼?

   8、法師曾說自己這一生在修證上也許不會取得多麼大的功德,但會因爲能夠拉近與師父的業緣而感到非常滿足。我們常常對著虛空發大願、遇到人時起嗔心、遇到事時無心力。我們可以檢點一下內心,當我們內心想到同行、想到法師和師父時是什麼感覺?想到親人時又是什麼感覺?然後我們就可以掂量一下,下一生我們會和怎樣的人在一起。這關乎到我們一生一生增上環境的營造,關乎到無限生命中我們修行的快慢。法師講的每一個和師父互動的例子,實際上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如理依師。反省一下自己與法師之間的互動,再對照一下法師與師父之間的互動,一對比就知道自己的希求心有多麼的不夠。

   9、自己大部份受用是在和法師的隨談互動中得到的,正如法師說許多受用是在和師父的隨談中得到的一樣。因爲很多情況下只有我們面對一個有法的人的時候才知道法是什麼,才能真實地體驗到法的內涵。所以有句話叫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不只是單靠看書和通過課上的講授學來的。

   10、與大家分享是希望我們生起向人學習的心,策發廣大希求心,向同行善友學習。法師向同行學習的方便善巧在師父身上都用到了,正是因爲這種強大的希求心,使得師父的心相續能在法師身上得到體現。我們常覺得法師上課講的是別人,不是我,很多非理作意。

   11、我們要真正的走上去,在依師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的障礙要突破。比如,法師看到我們的不足,希望幫助我們成長,有時只是旁敲側擊一下,或者輕微地呵斥一下,自己那顆保護自我、非理作意的心念就會冒出來。這些心念無形中會讓自己遠離善知識。這些境界的突破要靠我們至誠的忏悔以及強大改善自己的願心。

   12、師父讓我們承擔不僅僅說讓我們幹好而已,我們往往很難體會到師父背後真正的用意。師父讓我們做某件事情,也就意味著我們擁有了一個平臺,一個可以不斷親近請益善知識的平臺。通過這樣不斷的親近和請益,讓我們在承擔的過程中,內心能有實實在在的提升和成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