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之四 4

  

認識人生之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5)

  

(11月29日 下)

  【要點導讀】:

  ◎我們究竟是在隨順緣起?還是在隨業流轉?

  ◎如何把娑婆世界變爲極樂淨土?

  ◎爲什麼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不一定得豆呢?

  

  四、對治煩惱依叁學·如法修行恒常心

  【譬喻叁學】:

  ——禅宗講,人有妄想,有分別,所以就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那麼要靠戒定慧。

  ——光戒的力量夠不夠呢?還不夠,還要靠定的力量。

  ——(有)戒的力量,它才能夠認清楚說,哪個是小偷,他能夠分得清楚,就是能夠認識清楚煩惱,因爲拿戒律來對照,就知道說,哪些行爲符合不符合戒律?符合不符合佛法?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已經看清楚。

  ——那麼定是什麼力量呢?定的力量是能夠把這個小偷抓住,就如我們廟裏頭看到一個小偷,那麼你去抓,抓到,就是定的力量。

  ——慧呢?(就是)把那個小偷送到派出所去。他走了,離開這裏,叫戒定慧。

  

  【叁學對治】:

  ——那我們煩惱也一樣,你把煩惱從內心當中趕走了。

  ——你能夠把煩惱止伏住,止住,你要靠定調伏,讓內心寂靜。

  ——你認清了煩惱,認清了哪些行爲是不如理不如法、不符合戒律的,這就是戒的工夫,戒的功能、功用。

  ——那我們常常很多很多的妄想,就是因爲認識不清。

  ——認識不清就是在戒律方面沒有做好,所以對很多妄想就認識不清。

  ——不能止息妄想,就是因爲定力不足;

  ——不能破除妄想,就是因爲缺乏智慧。

  ——戒定慧都跟我們人的妄想、分別執著有關系的,用來對治這些問題,內心的問題。

  

  【自身問題】:

  ——但是我們修行的時候,煩惱容易成片,念佛不容易打成一片。

  ——就是容易跟煩惱打成一片,不容易跟智慧打成一片,就是容易同妄想打成一片。

  ——所以禅宗裏邊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就是這樣的道理。

  ——你妄想如果不死的話,你不根除的話,它也是一樣會再起來。

  

  【破除邪見】:

  ——那我們說,自己修行,種種善因就可以了,以後就有好的果報,這煩惱也很難斷,妄想也很難除,可以不要去管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個在原理上是對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不等于說,你種瓜就能夠得瓜,種豆就能夠得豆。

  ——你瓜種下去,豆種下去,最後你的種子也沒了,你的瓜也沒了,你的肥料也沒有了,你也白費。不一定說你種了,最後就能有收成。

  ——也就是你這種行爲可能是好的,但並不等于說你以後會有好的結果,因爲它還需要緣呢。

  ——這個佛法爲什麼講因緣果報?它必須因緣合和才能夠有果。

  [喻]:我們倉庫裏邊也有好多的種子,對不對?花生啊、谷子啊、紅豆啊,你放在屋子裏面,它這個種子怎麼能夠起作用?不可能起作用的!它時間長了,它這個種子也(會)壞掉。你只有拿到地裏頭去種,並且是適當的時間,你種錯了,你現在去種都不行了,你現在去種肯定種不了,對不對?它還有一個季節的問題,氣候的問題,它必須是這個時間。

  

  【體認修行】:

  ——那我們發心修行也是一樣的,你種瓜,你怎麼種呢?得瓜,你怎麼樣能夠得到瓜呢?

  ——你怎麼種,怎麼得,就是很重要。你怎麼種就關系到你怎麼得,那怎麼種你要去種呀!並且要好好種,最後我們才能夠得到瓜,得到豆。

  ——那麼修行也是一樣,我們要去修,並且要好好修。

  ——怎麼樣修最後有收成,最後比較豐收了?那麼這就是很重要的問題。

  ——如果不是這麼去理解因果的道理的話,也只是種瓜得到瓜,種豆得到豆,那我想,農民肯定比我們理解更清楚,對不對?他肯定種的瓜,種的豆肯定收成比我們要好,那我們不一定想得清楚。

  [喻]:在廣化寺的時候,有一個老和尚他種了一個地瓜45斤,他一個人幹活,我們這佛學院一百多個人都比不上他。他一早我們上殿的時候他就去幹活去了,他幹到晚上七八點鍾,他每天都只吃一餐,他現在人還在,他整個廟的草他給除得幹幹淨淨。他這種精力就是很了不得了。他日中一食,他房間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個床鋪。我就問他,我說你這麼賣命的話,並且你歲數又這麼大,你怕不怕死?他說:不怕死。我說:你怕不怕生病?他說:不怕。爲什麼?他說“其實人不會生病”。我說“怎麼人不會生病呢?”他說“這個生病都是業障。要麼生的病都是假的病,”他說“生假的病你去治療能夠好,你真正生了病治療就治不好。”他說,這個假的病不用醫它就會好,他說“假病不用醫,但是真病醫不了,”所以他說“我不怕病,”他說“我也不怕死”。“如果我自己知道不行了,我就自己趕緊爬到化身窯裏去,然後一點火把自己燒了,也不需要麻煩別人。”這個人也是很不簡單,就是他這種的精神來修行來鋤地鋤草,所以,他才能夠鋤那麼多。這個人現在還是在的,可能我們好多同學都知道。這個不是說我們大家要去學了,也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學得出來,你沒有這種絕對的一種信心,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那個草你是鋤不完的,它鋤了它又生,鋤了又生,生了你又去鋤,這個草都是很難鋤的。

  ——就猶如我們內心的煩惱一樣的,非常多的。你去斷一個煩惱,它又生出兩個出來。

  ——它常常會有,煩惱多如草,比草還更多,還細微,所以我們需要要有這樣子的一種耐心。

  

  『附錄·思考題』:

  1.師父如何用抓小偷的喻來闡釋戒定慧叁學的?我們如何用叁學對治調伏煩惱?

  2. 爲什麼理論上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現實中種瓜並不一定能得到瓜呢?

  3.如何用佛法因緣果報的道理來理解發心修行的內涵?

  

✿ 继续阅读 ▪ 認識人生之四 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