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之四 2

  

認識人生之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5)

  

(11月27日)

  【要點導讀】:

  ◎我們究竟是在隨順緣起?還是在隨業流轉?

  ◎如何把娑婆世界變爲極樂淨土?

  ◎爲什麼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不一定得豆呢?

  

  

  二、隨緣隨業隨煩惱·通達緣起淨修心

  1、不善用心隨業轉·去來自由煩惱使

  【失長遠心】:

  ——有時候我們想做一件什麼事情,比較重要的事情,長時間去做,但是我們做一做就不想做了,做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就不想做了。

  ——修行也是一樣,修一年、兩年、叁年、五年修不動了,就不想修了。

  

  【少恒常心】:

  ——學佛法,學一學,學來學去就是這些道理,沒有更加新鮮的東西,它就不想再學了。

  ——因爲人的習性,總是喜歡新鮮的東西,舊的東西不喜歡,新鮮的東西,喜新厭舊。

  ——那在佛法剛好是相反。這個佛法,它不能用新跟舊來衡量。它這個道理是恒常不變的,是真理,要靠我們去體會。

  ——我們沒辦法體會,沒辦法體悟,那麼我們就不容易同佛法的真理去相應。

  

  【生懈怠心】:

  ——不相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每一天很多的行爲、生活,不知不覺都成了一種習慣。

  ——所謂習慣就是幾點鍾做早課、幾點鍾做晚課、幾點鍾過堂、掃地、上課等等,就是寺廟裏面所規定的一種作息的時間。然後我們慢慢慢慢就照這樣子去做。

  

  【起疲厭心】:

  ——但更多的人常常都是我們要來適應眼前的環境,一旦眼前的環境適應了,就不容易用心了。他因爲已經適應了,所以他不需要用心。

  [喻]:我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你肯定就要去了解,晚上住在什麼地方?有沒有水?吃飯在什

  麼地方?安全不安全等等。他都會去關心很多的事情,帶的物品夠不夠?

  ——但是我們一旦對一個環境很熟悉的時候,人就容易麻痹大意,就容易麻木,因爲很熟悉了。

  

  【審思自省】:

  ——這樣的話也就是在隨緣,而隨緣也可以說在隨業,那麼這個業走到哪裏我們跟在哪裏。

  ——那我們一旦習慣了,我們的心又如何來把握呢?

  

  【流行症候】:

  ——我發現,我們山上的人,當然其他的廟裏面的人也有,怎麼回事?來去自由,去來自在。他願意來就來,他願意走就走,來去自由,去來自在,自由自在,來來去去,自由自在,去去來來,自在自由。你注意去觀察,很多人這樣子。

  

  【師父破斥】:

  ——就是自己沒有真正下決心要做什麼事情,住在廟裏面幹嘛?

  ——那我們在廟裏面,也不是來尋找這樣一種的自由跟自在,對不對

  

  ——這種自由自在是因爲沒有人管理你,是一種放任自流的一種自由自在,而不是真正說你修行修解脫的一種自由自在,是隨順煩惱的一種自由自在。

  ——那麼這也是一種隨緣,我們常常說隨緣,這也是一種隨緣。

  

  2、緣起性空隨願轉·淨信除貪生善法

  【觀察體認】:

  ——那麼業,有別業、有共業。

  ——那我們每個人的業叫做別業,這些的業加起來叫做共業。

  ——共業會影響到每一個人,那麼別業也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它會互相影響。

  ——那一個廟某某人他修行修得好,對大家會有影響,修行修的不怎麼好對大家也會有影響,自然而然,他會産生影響的作用。

  

  【觀待自他】:

  ——淨土宗常常講“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能夠帶種種的業。

  ——那我們在寺廟裏面修行、護持,算不算帶業呢?

  ——比如說我們過去,做了很多很多的惡業,那我們會不會把世俗社會的一些業帶到廟裏邊來?這一定會有可能的。

  ——因爲你把習性帶到廟裏邊來,就把業帶到廟裏邊來。

  ——那麼你業帶到廟裏頭來,就會有障礙,會有業障,肯定會有業障。

  ——我們常常聽到業障,就是有時候別人的業對你也會造成一種障礙。不僅僅說自己的業會有障礙,別人的業也會障礙你。

  ——但是我們不容易覺察得出來,別人的業跟我們自己有什麼關系。

  [喻]:假如你同一個大修行的人,他的這種業清淨,這種業圓滿,智慧、慈悲具足,不知不覺,我們人的煩惱、習氣、毛病也就少了。那麼我們如果,同一個惡業深重的人,那你時時刻刻心裏都不安穩,是不是啊?你跟世間上的一個神經病的人在一起,看怕不怕,對不對?你不注意的話,他把你揍一拳。他就會影響到你,肯定會影響到,這些都是業的關系。

  

  【師父破斥】:

  ——那我說這句話的意思,在哪裏呢

  

  ——就是我們如何來觀察現實生活當中的緣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不是說任何事情,我們放任自由就說“隨順緣起”,或者說我們什麼問題不去解決,然後說“觀待緣起”。這樣的話,無形當中拿緣起作爲一個借口。

  

  【如理認識】:

  ——緣起的本性它是空的,是能夠改變的。

  ——今天晚上誦論的論典裏面,也有談到,我們通達空性的目的就是能夠來淨化緣起、改變緣起、組合緣起,又通過我們的發心,能夠重組,能夠重新組合,重新排列(原稿:配對)。

  [喻]:就像我們電腦當中的病毒一樣,病毒發現了,它有障礙,死機了,不顯示了,要殺毒,把這毒去掉,它又恢複正常了。

  ——我們這人也是一樣,他的心裏會有毒,你也要殺毒,叁毒嘛,貪、嗔、癡叁毒。

  ——叁毒你去掉才能夠變成善根,叁種善根:無貪、無嗔、無癡善根。

  ——無貪、無嗔、無癡叁種善根是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無量無邊的善法都是從對治貪、嗔、癡生起來。

  ——反過來說,我們內心當中充滿貪、嗔、癡,所有一切善法都生不起來。

  ——那麼如果我們的信心起來,那麼內心清淨,內心清淨就說明說我們的貪、嗔、癡煩惱已經得到對治了,所以它能生長廣大很多的善法。

  ——忏悔,忏悔的目的就是要把惡法的根拔除掉,貪、嗔、癡叁毒的根把它去掉。

  

  3、揚善隱惡除劣習·修改身語淨自心

  【如理認識】:

  ——我們做了好事,別人做了好事,做了很多的功德,或者說造了不好的業,那怎麼辦呢

  

  ——善業,我們應該要廣爲宣傳。

  ——那麼爲什麼要這麼講呢

  

  ——因爲你做了善事、善業、善法。“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爲什麼呢?增長廣大。——反過來的話,你如果讓這種惡法增長廣大,那就是很麻煩,就是會影響別人、妨礙別人。——就是別人的一點點小毛病,那麼因爲你再去說來說去,那麼因爲通過你的介紹,通過你的講說,通過你的傳播,讓很多人再把這種惡法的因種種下去。

  

  【反觀自心】:

  ——但是我們不容易(認識到這一點),(反而)會認爲說:我去講的是一個客觀事實啦,他某某人確實是有什麼問題,我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也不是亂說,都是有根據的。

  ——那我們沒有考慮到說:我們講一個話的目的在哪裏?動機在哪裏?這是很關鍵的問題。

  ——我們要告訴別人一個什麼信息,這個信息對方接受了我們的信息之後,有什麼幫助,有什麼利益?

  ——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常常就會有一種心理,什麼心理呢

  就是我聽到了一些消息,得到了一些信息,你們大家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比你們高一等。

  

  【世染惡習】:

  ——(他)人就是會喜歡這樣一種心理,就喜歡聽小道消息。

  ——那你小道消息你怎麼能夠跟國家的這個正規的新聞比呢?正規的新聞那肯定可靠,小道消息大部分是有水分的。

  ——但爲什麼我們人他就喜歡呢?就是因爲我們人的心理會有毛病,尤其是比較容易同惡法去相應。

  ——你說什麼一個不好的,他馬上就去相信;你說那某某人做了好事,他都不相信,他說你這個爲了要講好聽話。

  ——(他)人的心就是很奇怪,說一個對方的過失別人非常容易相信,講對方的一個長處,他都不相信,並且對你還會有看法,是不是?這是很多人的一種心態。

  

  【認識修行】:

  ——那我們修行就是身語意上要清淨,都要講好話,要慢慢去修改,跟佛法要相應,就是要在這些方面去用功,慢慢去改進。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一旦眼前環境適應了,就不容易用心了?習慣後又該如何來把握自己的心呢?

  2.在一個道場裏,共業和別業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嗎?

  3. 如何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怎樣才是真正的觀待緣起?

  4.爲什麼要多揚善隱惡?講說時我們該如何檢查自心?

  

✿ 继续阅读 ▪ 認識人生之四 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