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百法第十八講要點筆記(上篇)
【原文】耳識。
“依止耳根,緣聲塵爲境,以生了別,隨根立名耳識。亦可隨境立名聲識。亦可隨自所緣境立名聲識。”耳識,我們看到的耳朵,就是耳根;那麼耳識呢,是依止耳根,緣聲塵,以聲音作爲自己所緣境,産生了別,隨所依的耳根,名耳識。 甲一、以耳識爲喻引申分析常見煩惱及修行誤區
【喻】常見現行:因耳識而産生煩惱 耳識對我們人的作用,學習、生活、工作、修行的作用是很大的。耳識它是緣聲塵,聲音。比如說,你坐在那裏好好的,旁邊有一個人跟你說:“你坐在後面去。”你聽到這個話,心裏就覺得:“我坐得好好的,爲什麼要坐到後面去?”你聽到說,讓我坐到後面去,你就産生了別,聽到這個聲音,那麼你心裏說,心裏想,我就喜歡坐在這裏,我不喜歡坐在後面,這是産生的分別,然後呢,你就要判斷,我是繼續坐在這裏呢,還是坐到後頭去,那你不知道怎麼辦,你就起煩惱,對不對?我們很多情況都是如此。你在辦公室當中,安排座位,這位法師給你安排,某某人坐這裏,某某地方,那以後,你不是很高興,但是你不願意說出來,那你以後又要去坐,那你心裏就很苦,你這個氣就堵住。同行之間也是如此。
【産生煩惱的原因:我們八識所緣的信息與內在的妄想、執著、分別、情緒混合在一起,變成心中的塵埃。】
我們常常聽到很多的聲音,聽到很多的這種信息,就是了別,了別完了根據我們的意識來分別。因爲我們的意識都是妄想、妄念,執著、情緒,也就是你聽到外在的這些聲音,本身是色法(聲音也是色法),到你的耳識裏頭去,就變成你內在的境界,同自己內在的種種的妄想、執著、分別、情緒混合在一起,這樣的話,它的意義就不同。本來一個人說一句話,他話說完了,隨著時間的過去,他的話也就過去,但因爲你的耳識去緣他,你的意識去緣他,這個聲塵就落到你心裏,就去不掉,這個比錄音、錄像還厲害,錄音、錄像,沒有電它打不開,這個聲塵落到你心裏,它不要用電,隨時隨刻都會現起,聲塵都會現起,都會起作用。 我們一天到晚,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信息非常多。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各種各樣的說法,都非常非常多,這些信息,這些聲塵是非常混亂的,塵就是塵埃、塵垢,這些塵埃跟塵垢全部落到我們的耳識裏面,落到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面,所以我們整個八識裏頭都是塵垢,都是塵埃。每個識都有所緣境,這些一旦落到心裏就變成了塵垢,塵垢一多,我們內心就不明亮,無明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厚。 【略說修行內涵。】
昨天說一個迷路的人,走在路上,不知道哪裏走,有時候也想說,最好能夠找到一種捷徑,非常快速能夠達到目的地。但是怎麼會有捷徑呢?這個捷徑都是相對而言的,從北京走到西安,你這邊直線走,它這個距離不會變,你如果曲線走,繞道走,那它可能就是很遠。這個路途遠近,就在于我們內心的感覺,內心如果我們同佛法相應,那我們當下就是解脫,當下就是超越,當下就是達到目的地;內心如果同煩惱相應,同外在的境界相應,外在的境界就是人、事、物,與內在自己的煩惱情緒相應,那麼我們同佛法的距離就是很遠。所以修行的捷徑、快速,也都同我們的起心動念有關系,它不是外在的空間的距離,是我們內心的距離,內心同佛法的距離。 再進一步呢,即便我們知道說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怎麼修,怎麼走才是捷徑,但是我們有沒有去實踐,有沒有去落實,有沒有去行持,這很關鍵,如果我們也沒有去落實,沒有去行持,那即便知道捷徑也沒有用,也是達不到。行持呢,我們常常說某某法師,某某同修行持很好,行持不是說你外在的威儀而已,外在的行住坐臥的威儀好,不等于說你行持就好,行持更深刻的意義是說你的修行、你的行爲能夠同你心裏所持的佛法相應,也就是說,你心裏怎麼想,你的身語就怎麼做。持就是持義,佛法的義理,佛法的道理,根據這個佛法的道理來行,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自己所認知的佛法,自己的知見和自己的行持相結合。我們常常討論、講道理的時候,只是我們內心持的部分,執持的部分,此時此刻我們內心認識到這個道理的部分。 我們怎麼樣去行,行跟持達到相應,發揮它的作用,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就要一個過程,就是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 【修行誤區一:孤獨、封閉。】
我們常常把一些搞不清楚的事情,想不明白的事情,或者說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遇到種種的困惑,遇到種種的難題,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歸咎于業感,都是業感。也有可能是今世的業感,也有可能是前世,再前世的業感。表面一聽,這個沒有錯。那麼這個業感,究竟是什麼業所感呢?那就是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這種的果報,這種的現狀,是哪些人,什麼時候所感,那就弄不明白了。因爲我們對這些的問題,現實世界當中種種不如意的境界,想不明白,無力去改變,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就越來越困惑,困惑久了,內心就越來越沒有力量;想不開,內心就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孤獨。 有時候,我們到廟裏,到一個廟裏邊去聽法,聽經,一聽,哎,這位法師講得好,這位善知識講得好。那個時候,你不一定說是真正內心同佛法相應,而是說你的耳朵,你的耳識,聽到了這個佛法的聲塵之後,內心所産生的一個依賴感。就是你的識依賴聲音,你認爲這種聲音、這個聲塵,能夠解決我的問題,讓我不會困惑,讓我內心當中有力量,因爲這個聲音,是某某居士、某某義工講的,或者是某某法師講的,那麼你就會覺得這個法師法講得好,所以不知不覺當中,就會把我們自己的情緒上面的依賴感,通過聽法這樣一個過程産生。時間一久,別人講的就聽不進去,哎呀,只有這些位法師講得很好,我只喜歡聽,別的法師、別的同修講聽不進去,實際上面,我們內心不是跟法相應,我們內心只是跟這個聲音相應。你內心跟這個聲音相應,這個法師、這個同修講得好不好,都喜歡聽,就變成這樣一種習慣。如理不如理,都喜歡聽,其他的法師講得再好,那麼你在分別嘛,你已經作了分別,“我就聽這個人講,別人不喜歡聽”,那麼你就不會去了別,你即便了別,也做了一個錯誤的分別,邪執邪見,最後我們的智慧之門就關閉了,就打不開了。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個人隨心所欲、脫離大衆的表現,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空虛、孤獨感的一種持續,都是我們自己的封閉執著,裝滿了我們自己的心,因爲封閉、執著、自我裝滿了自己的心,這個時候的孤獨完全在自己內心當中感覺不出來,這種孤獨感就變成一種自高自大感,“呀,法學得不錯,已經懂了很多,已經不會像過去那麼孤獨了。”不知不覺,人就自高自大,産生慢心。所以很多的這種病,它是跟前面的是有關的,只是我們不容易察覺這麼微細。 我們只要在修行過程當中,所有的問題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都是跟我們自己的心有關系的。 但是我們常常一個問題說,我們只是種因,我們不求結果,這個話從表面來看是正確的,但從事實上面來看,我們更多的情況下,我們是挂礙結果,我們是忽略了原因。就是,我們說種因,可是我們種什麼因?恰恰自己都忽略了。說我們不注重結果的本身,實際上面我們是很擔心的。這個也就是說,我們的見,我們的行,我們的語言是不統一的,不相應的。這兩天我們大家共修,你體會很好,過了兩天,過了叁天,你可能就下山了,你要去工作或者有很多事要去忙,或者家裏有很多家務,你會有挂礙,是不是? 佛法是一種既注重因又注重果(的教育)。我們重視這個因,而不是忽略這個因;對未來的果,我們也有祈求,“上求佛道”,也是要重視的,一樣要重視,因跟果都是要重視的。這樣我們才會在每一個果相上面,去追尋、去分析它的因在什麼地方,它都是有因的,都是有緣的。 因爲我們會有孤獨感,很多人會孤獨,孤獨感就是自我,孤也好,獨也好,都是自我,都是自己。你有孤獨感,你就會想去逃避孤獨,就想自己不要孤獨,就想去融入大衆。融入大衆,比如說,你一個人在家裏面很孤獨,在房裏面孤獨,你看這些人在出坡勞動,那麼我也去出坡勞動。這個只是說你在果上面融入大衆,在因上面還沒有融入大衆,在因上面還是孤獨,你回去以後還是孤獨。所以你只有從因上面融入大衆,再從行爲上面、果上面融入大衆,那麼你才會消除孤獨感,才會解除自己對孤獨的執著。 這個孤獨、孤獨感就是自我保護主義的結果,我們常常說不要自我保護,自我保護就是保護自己的孤獨,保護自己的孤獨感。自己執著于孤獨的這種感受,自己就認識不到自己的真相,就是自己認識不到自己,認識不到自己的身心,認識不到你自己八個識的現在的狀態。因爲我們可能看到一個不好的境界,我們就會把其他的忘記掉,其他…《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八講 上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