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七講 下篇

  

師父開示百法第十七講要點筆記(下篇)

  

  甲叁、以叁寶功德莊嚴內心

   我們這幾天講到皈依,講到叁寶。叁寶清淨莊嚴的形相,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關系都很大。看到佛像的莊嚴,看到法寶的莊嚴,看到僧團的莊嚴,我們內心感受就不一樣。

  乙一、法功德

   現在請大家翻開廣論104頁。昨天談到佛功德,今天我們談法功德。

   “法功德者”,我們把這段念一下。“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爲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谛,除過引德,以爲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爲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好了。

   法功德怎麼産生?首先由敬,念佛的功德,恭敬佛寶而爲因緣,因爲法是從佛來,法是佛講的,所以他先對佛要有恭敬心。憶念、恭敬、思維,“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佛菩薩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功德怎麼來的?“是由證修滅道二谛”,證滅修道,“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要證滅,先要修道,修道的前提是要知苦、斷集,斷煩惱。“除過引德”,把所有的過失除去,才能夠引發我們的功德。“以爲自性”,爲內在心裏邊的自性。我們心性本來就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就是因爲種種的煩惱塵埃,種種過失,所以我們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心。“除過引德,以爲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過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問題沒有了,教法、證法就能夠生起。

  

  【在現實修行中體會教證二法。】

   證法,是證到教法上面的這些內容,教法是引導我們達到證法。“佛正法有二,謂教證二法”,教正法、證正法。我們所有的經論都是教法,根據教法來修,然後得到的境界就是證法。所以我們學佛法,學廣論,現在是聽到、看到,是教正法還是證正法,是不同的。教正法是理論,證正法是實踐的經驗。實踐的經驗,什麼意思呢?打比講,你去學開車,先去上課,進行基礎知識的培訓,然後上馬路去開,旁邊有一個教練坐在那,他看你開得不對,他隨便手給你動一下,他這個就是證法。他隨便動一下,裏面都有很多理論在支撐。你要動多輕多重,幾度,摸一下就不會有問題。

   我們常常跟人家談的心得體會都是教正法,不管用。汽車上了馬路,怎麼開,他不知道。你講得沒有錯,但是他落實不了。你講的東西,對方聽了以後能夠操作,能夠落實,能夠改變,這就是你修行的經驗。所以講法不是很簡單,講課就容易。講課,你一個不會開車的人,你也可以跟人家講這個車怎麼開,肯定能講,照本宣科,但是你自己去開呢,就會發生車禍。可能一個開車的人,開幾十年車的人,他可能不會講課,但他會開車。過去的禅宗很多祖師都是這樣,你讓他拿幾本經,他講不了,但是他能修行,他可以坐在那裏一天不動,幾天不動,很有功夫。他只是教法講不出來,理論講不出來,他有實踐經驗。當然最好的是以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或者說,我們自己這麼做,你要能夠講出你的理由,爲什麼這麼做,有原因的。

  所以我們常常說,學習佛法不能理論化,爲什麼?理論化不解決問題,不解決修行的問題,不解決生死的問題,煩惱去不掉。你要斷煩惱,必須要靠強大的境界,叁寶的境界來熏陶。就像我們那天普茶一樣,大家說說話,很多業障都消了,大家互相贊歎,都能消業障,不然把內心對立起來,那不行,這就是法來轉業。你越誠懇,業障消得越快,你不誠懇,很造作,那可能起相反的效果,這跟人的心有關系。你做錯事,就跟對方認錯。認錯,看你誠懇不誠懇,他看你很誠懇,他就能接受;你本身就沒有想要向對方認錯、忏悔的心態,對方肯定能夠覺察出來,那你這個忏悔就起反作用,說你是虛情假意。所以人的態度很關鍵,態度都是能看出來的。那我們拜佛也是一樣,對叁寶一種虔誠恭敬的態度,表示我們的心。就是慢慢熏陶,慢慢修行,就是這樣修出來。

   如《正攝法經》雲:“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他都是因爲照著這套理論去做,修出來。“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爲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受行法分”他是根據,法是圓滿的,那麼法分就是一個支一個支,一個部分一個部分,一個法類一個法類,去落實、去實踐、去修,所以說“法所化現”,佛是法所化現,法身,法身所顯現。“法爲其主,從法出生”。

  

  【法貴在實踐。】

   那因爲這個法,是修行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是祖師大德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修行經驗的累積。我們學這些祖師大德的傳記也好,他們的注解也好,聽他們的錄音帶也好,我們要得到是一種修行經驗的啓發和引導,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怎麼解決?就像開車一樣,遇到這個困難,遇到問題怎麼解決?那麼我們遇到問題、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現起說,佛、菩薩,或者說祖師大德當時是怎麼告訴我們的?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就忘記掉,忘記掉說,這些師長、前輩們是怎麼告訴我們的,起不來,這個法還是不受用。我們高興時,給人家說,或者高興的時候說,“我看這個經典,聽錄音帶挺受用”。你去看的、你聽的,都純粹是理論,“寫得不錯”,應該怎麼做也好,車怎麼開也好,現在遇到障礙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問題的時候,遇到逆境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所以他需要團體的保護,需要同行善友對我們的幫助,對我們的支持。不然我們到困難時,到困惑的時候,當心力低的時候,就很難起來。佛都是根據法來修。法,在任何時候都是能夠體悟的。他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能夠讓我們啓發生命的意義,能夠讓我們轉變自己的心意,能夠讓我們從煩惱的深淵走出來,所以要念法的功德。

  

  乙二、僧功德

   僧功德是怎麼說的,那我們念下一段。“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爲憶念。正攝法經雲:“于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維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養于法,作法事業,法爲行徑,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憫,常以遠離爲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淨行。””好,僧功德。

  

  【破斥常見錯誤現行:觀僧過失。】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就是賢聖僧。賢聖僧、佛菩薩,我們是看不到的,我們看到了也不一定認識,分辨不出來。你又怎麼會分辨得出來?你走到大街上面去,你走到西單,走到王府井,你能夠看得出來哪個有學問,哪個沒有學問嗎?你能夠看出來哪個有錢哪個沒有錢麼?你肯定認不出來,不能分辨。更何況佛菩薩的境界,這是很難分辨的,是不是?僧功德,因爲僧是根據法來組織的,僧團,所有的僧團是根據佛法來組織成一個整體,至于說一個僧團的素質有多高,人數有多少,他做的怎麼樣,是第二個問題,他首先是根據法來組織的,根據佛法來組織。你說道士,他也是一個團體,他不是根據佛法來組織,他根據道教來組織,基督教根據基督教的法來組織,那麼,出家人根據佛法來組織的,他根據佛法的標准、佛教的戒律來組織。他這個也是有正法的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爲憶念”,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會去看僧團當中某一個人的過失,這本身就有毛病,我們要念僧功德,僧功德和某一個人的過失是兩個概念,不一樣。某一個人的過失是某一個人的問題,他一個人不能代表僧團,不能代表僧。

   《正攝法經》中說,“于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他講的都是正法,根據佛法來的,他有可能是教正法,也有可能是證正法,但至少是佛法。修行層次怎麼樣,但他講出來是正法。“受行正法”,也就是照著正法修行,修到什麼程度,第二個問題,“思維正法”,應該去思維正法,“是正法田”,是正法的代表,“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養于法,作法事業,法爲行徑”,以這個法作爲我們修行、行事的境界,所緣境。“法爲行徑,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憫,常以遠離爲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淨行。”這個是說對法的一個實踐,對法的一個落實,這是僧的功德,僧衆的功德。佛寶、法寶都要靠僧寶來體現,僧寶來落實,修行的出家衆。

  

  【如理認識叁寶功德,至心供養。】

   《四十二章經》裏談到,“奉惡人百不如奉一善”,你布施、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供養一個好人。爲什麼呢?你供養一百個惡人,他吃飽飯要去做惡事,要去造惡業,你雖然也有功德,你幫忙,他肚子餓可能不會造惡業,他吃飽了去造惡業。所以布施、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供養、布施一個善人。“奉善人千不如奉一持五戒”,你供養一千個好人,不如供養、布施一個持五戒的人。“奉五戒萬不如一個須陀洹,奉百萬須陀洹不如奉一斯陀含,奉千萬斯陀含不如奉一阿那含,奉億阿那含不如奉一阿羅漢,奉十億阿羅漢不如奉一辟支佛,(就緣覺),奉百億辟支佛不如奉一叁世佛,奉千億叁世佛不如奉一無念無主無修無證法身佛”,法身大士,無念、無主、無修、無證,我們講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法身佛,叁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他都是化身,哪有法身?法身就是法。所以我們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都有非常大的功德。

   首先我們自己要了解、要明白、要知道這些意義、這些功德,要知道、要相信。如果我們不知道、不相信,我們的行爲的意義就不大。因爲我們知道,我們相信才說明我們有這個心,我們不知道,別人怎麼做,我也跟著怎麼做,別人磕頭,我也跟著磕頭,別人燒香我也跟著燒香,你沒這個心,你燒香也沒什麼意思,你有這個心,燒的香就不一樣,供的佛也不一樣,意義就不同。所以佛法的差別就在這裏,就在我們的心,就在我們的智慧,都有關系的。智慧支配我們的身語意,還是煩惱在支配我們的身語意,這些都是有差別的。在煩惱中能不能覺悟,能不能超越,達到覺悟的境界。

   唐朝有一個律師,道宣律祖,他精通、嚴持戒律,天天中午的時候,都是天人給他送供,他不用廚房,別人給他做飯,天人給他送飯,每天天人給他送飯。後來有一天,道宣律祖說“到底在世間上做什麼事情功德最大?”天人說,“齋僧功德最大”,天神就告訴他這個。佛寶、法寶,要靠出家人來傳持,你看看,一個寺廟恢複成宗教活動場所,有出家人住,這個廟、這個道場就興隆,沒有出家人,這個道場就不行。我們龍泉寺沒有開放前,沒有出家人,來的人就很少,出家人住進來了,馬上就興隆,對不對?你說僧寶有沒有功德?就是有功德。旁邊這個廟,沒有出家人住就不行,香火就不旺,雖然他也有佛,它佛可能還更大,香火就不興,去的人就不行。即便你可以找很多社會上面的人去搞各種各樣的活動,你都興旺不起來。所以出家人具有功德,並且有很大的功德,他是佛法的實踐者。

   在隋朝的時候,隋炀帝有一天齋僧,要供養一千個出家人,千僧齋。時間到了,所有的人都來吃飯,皇帝請客可不是小事情,非常嚴格的。後來算算,怎麼多了一個?他很奇怪,我們本來一千個都有名單,怎麼忽然有一千零一個?後來辦事的人去尋找,弄了半天,供品都不夠,差了一份,不知道怎麼辦。裏面有個人說,多一個是智者大師,這個時候智者大師已經圓寂了,他就去智者大師的神龛打開,哎呀,裏面確實沒有了,他就相信是智者大師。棺材裏面打開,裏面是空的,沒有智者大師,智者大師跑出來應供。所以說供千僧齋,裏面都有聖者出現,一般人看不出來。有時候我們參加法會,說這個人不認識,我們大家不認識,不知道從哪裏跑出來的,你不能說我們不認識這個人就輕慢他,說不定是哪位菩薩來。所以我們對出家人好,我們俗衆的同修也好,佛門裏面跟在社會上面不同,都是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人不一定是胎生的,他也會變化,人也有變化,化生,變化出來的。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七講 下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