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乙二、了知自身修行狀況:我們是否學得對路呢?
丙一、聽法很歡喜,實際上並沒有領納受持——“愛車喻” 如果我們認爲得到了什麼東西很好很好,很歡喜,會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所得到的這一句佛法,我們自己沒有真正領納、受持。 我們認識到這句佛法很好,怎麼沒有受持呢? 因爲,這句佛法,你認爲它很好的時候,還沒有彙歸到我們的自性,沒有通達二空,還沒有真正起觀照。 喻:我們看到一句佛法名言很好,就如我們看到一樣東西很好一樣的道理。會照照片的,看到一部照相機很好,心很歡喜;會開車的,看到一部好車會很歡喜;喜歡讀佛經的,看到這部佛經很好,心生歡喜。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同一種狀態。 實際上還沒有完全消化,如果完全消化,是不會改變的,一句能頂萬句,真正能夠頂一萬句。因爲通,觸類旁通。 丙二、內心常有失落感、挫折感——“晚會喻”
【失落感】
又一種狀態,有時自己覺得我們學來學去,不僅歡喜心沒有,沒有得到什麼佛法上的成就,還會覺得很失落。因爲沒有得就(覺得)失,所以心裏感覺到很失落。 失落,實際上內心是非常空虛、沒有力量、低落的,猶如生病一樣,(生病時)我們人身體的機能是很差很差的。 很空虛的時候,就會很注意別人對我們怎麼看,就會非常在意。非常在意自己的虛榮,別人說:“這個人很不錯,有進步”,就會很高興。如果法師說:“你學這麼多年了還是老樣子,一點進步都沒有!”那就完了,他永遠爬不起來,正好印證了這個法師的話。 名言是很不可思議,很厲害的。 實際上都是這樣的問題,這樣的一個心態。 【挫折感】
喻1:我們看到一場法會做完了,一個晚會辦完了,下雨了,辦不成,我們內心中就好像受到挫折一樣,覺得辛辛苦苦排練這麼長時間,挖空心思想了這麼多臺詞……突然下雨,內心就非常有挫折感。 喻2:這個同修非常好,大家也很用功、精進,正知正見,過一段時間他不來了。(你心裏就會嘀咕:)“他怎麼不來了?什麼原因?”心裏就很難受,好像自己失去了什麼一樣,也有一種挫折感。 不知不覺(總是)在熏習失落感、挫折感,人就會很麻煩。積累負面消息的感受就會越來越多。 這都是不通達無我、不明白無常的道理。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肯定要散的。法會辦得再好也要結束,晚會,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五個小時,也會結束。這都是果相。 果相也是因緣和合,衆緣和合,也是無自性的。 【錯誤原因:不通因緣,只看果相】
我們看到果相存在的時候(産生)成就感,看到果相分開的時候,因緣分離的時候,人就有一種挫折感,這就是對因緣、緣起不通達的表現。 晚會辦得成是有因緣的,辦不成也是有因緣的。如下雨了,缺少一個因緣,氣候不行,辦不成;停電了,沒有光明,也辦不成;沒有話筒、擴音器,都辦不成。這都是有原因的。 我們要探討什麼問題呢?我們要探討的人、事、物都是跟我們的心有關。 我們看到這些果相的時候,如何來認識它的價值?即:和合的時候,如何來認識和合的價值;分離的時候,如何來認識分離的價值。這是很重要的。 【不通緣起的其他現行】
如果反過來,那我們的用心就會有問題。 怎麼反過來呢? 喻1 如大家在一起,互相觀過、障礙、排斥,一個事情自己想做又不好去做,別人去做了,我們看別人做不好就觀過,觀過的話,就種下分離的因。這樣一念一念的熏習,熏習到最後就完了,你一直在觀過。 喻2 有時,某位法師或哪一位講師講課講得很好,忽然間不講了,就很難受。如果他天天在上面講,你就會想:“他怎麼天天講這個內容呢?”又會有另一種心態。人的心都是非常無常的。 喻3 有時,過去有的東西現在也有,不容易接受,如“怎麼天天都上課?”;過去沒有的東西現在有了,也不容易接受,例如“過去沒有這麼做,你現在爲什麼這麼做?”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叁講 中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