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乙二、了知自身修行状况:我们是否学得对路呢?
丙一、听法很欢喜,实际上并没有领纳受持——“爱车喻” 如果我们认为得到了什么东西很好很好,很欢喜,会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所得到的这一句佛法,我们自己没有真正领纳、受持。 我们认识到这句佛法很好,怎么没有受持呢? 因为,这句佛法,你认为它很好的时候,还没有汇归到我们的自性,没有通达二空,还没有真正起观照。 喻:我们看到一句佛法名言很好,就如我们看到一样东西很好一样的道理。会照照片的,看到一部照相机很好,心很欢喜;会开车的,看到一部好车会很欢喜;喜欢读佛经的,看到这部佛经很好,心生欢喜。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同一种状态。 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消化,如果完全消化,是不会改变的,一句能顶万句,真正能够顶一万句。因为通,触类旁通。 丙二、内心常有失落感、挫折感——“晚会喻”
【失落感】
又一种状态,有时自己觉得我们学来学去,不仅欢喜心没有,没有得到什么佛法上的成就,还会觉得很失落。因为没有得就(觉得)失,所以心里感觉到很失落。 失落,实际上内心是非常空虚、没有力量、低落的,犹如生病一样,(生病时)我们人身体的机能是很差很差的。 很空虚的时候,就会很注意别人对我们怎么看,就会非常在意。非常在意自己的虚荣,别人说:“这个人很不错,有进步”,就会很高兴。如果法师说:“你学这么多年了还是老样子,一点进步都没有!”那就完了,他永远爬不起来,正好印证了这个法师的话。 名言是很不可思议,很厉害的。 实际上都是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一个心态。 【挫折感】
喻1:我们看到一场法会做完了,一个晚会办完了,下雨了,办不成,我们内心中就好像受到挫折一样,觉得辛辛苦苦排练这么长时间,挖空心思想了这么多台词……突然下雨,内心就非常有挫折感。 喻2:这个同修非常好,大家也很用功、精进,正知正见,过一段时间他不来了。(你心里就会嘀咕:)“他怎么不来了?什么原因?”心里就很难受,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一样,也有一种挫折感。 不知不觉(总是)在熏习失落感、挫折感,人就会很麻烦。积累负面消息的感受就会越来越多。 这都是不通达无我、不明白无常的道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肯定要散的。法会办得再好也要结束,晚会,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五个小时,也会结束。这都是果相。 果相也是因缘和合,众缘和合,也是无自性的。 【错误原因:不通因缘,只看果相】
我们看到果相存在的时候(产生)成就感,看到果相分开的时候,因缘分离的时候,人就有一种挫折感,这就是对因缘、缘起不通达的表现。 晚会办得成是有因缘的,办不成也是有因缘的。如下雨了,缺少一个因缘,气候不行,办不成;停电了,没有光明,也办不成;没有话筒、扩音器,都办不成。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要探讨什么问题呢?我们要探讨的人、事、物都是跟我们的心有关。 我们看到这些果相的时候,如何来认识它的价值?即:和合的时候,如何来认识和合的价值;分离的时候,如何来认识分离的价值。这是很重要的。 【不通缘起的其他现行】
如果反过来,那我们的用心就会有问题。 怎么反过来呢? 喻1 如大家在一起,互相观过、障碍、排斥,一个事情自己想做又不好去做,别人去做了,我们看别人做不好就观过,观过的话,就种下分离的因。这样一念一念的熏习,熏习到最后就完了,你一直在观过。 喻2 有时,某位法师或哪一位讲师讲课讲得很好,忽然间不讲了,就很难受。如果他天天在上面讲,你就会想:“他怎么天天讲这个内容呢?”又会有另一种心态。人的心都是非常无常的。 喻3 有时,过去有的东西现在也有,不容易接受,如“怎么天天都上课?”;过去没有的东西现在有了,也不容易接受,例如“过去没有这么做,你现在为什么这么做?”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三讲 中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