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一講 上篇

  

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十一講上)

  

  

  

(6月12日)

  

  

  

  

  【原文】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言與此相應故者,謂此心所,與其心王,常相應故。望于心王,此即爲劣,先勝後劣,所以次明。

  

  

  甲一、經文簡釋

  

  甲二、總略宣說心所與修行的關系

  

   乙一、正明心所

  

   乙二、佛法對心所的認識過程及意義

  

  甲叁、結合身心,現爲教授

  

   乙一、樹立正見——看清心路

  

   乙二、依法實踐——明確方向

  

   丙一、佛悟緣起•平凡而深刻

  

   丙二、體會佛法•知易而行難

  

   乙叁、廣發大願——永不動搖

  

   乙四、精進學修——透悟心性

  

  甲四、自利利他,走大乘路

  

   乙一、欲求利他先自利

  

   丙一、佛法培訓,自我定位

  

   丙二、明察心相,應機度衆

  

   丙叁、樹立榜樣,啓發自身

  

   丙四、學習講聞,善弘教法

  

   丙五、善用其心,具足教證

  

   乙二、學習佛陀發大心

  

   丙一、運度衆生,大乘發心

  

   丙二、佛陀示現,生命啓示

  

   丙叁、謙下委婉,善體他心

  

   丙四、因果不虛,自他不二

  

   乙叁、破除邪執避誤區

  

   丙一、心不平等,執取外相

  

   丙二、不通無我,人我對立

  

   丙叁、心無慈愍,僵化教條

  

   乙四、下手之處識自心

  

  

  

  甲一、經文簡釋

  

   這一段話說的是心所的問題。

  

   心所恒常與心王相應。心王不能獨立造作,要造業必須假借心所。心王驅使心所造業,故心所在百法明門論裏就擺在第二位,第一位心王,第二位心所。

  

  

  

  甲二、總略宣說心所與修行的關系

  

   乙一、正明心所

  

   心所,心所有法,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過程和狀態。

  

   過程,是有次第的;狀態,是有形相的。

  

  【喻】後山的水,往下流,經過哪裏,呈現出什麼狀態、形相。

  

  【引申】人心也是如此,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從早到晚,它的活動是有過程、有形相的,這種過程、狀態、次第、形相中是有規律可尋的。

  

  【無明覆蔽】不學佛法就不了解,不了解的話,我們的心是模模糊糊的,一早起來到晚上都是模模糊糊的,所以人就很苦惱。

  

  模糊,是講得好聽一點。說得不好聽就是”糊塗”,用佛法的話講,就是無明。

  

  

  

  乙二、佛法對心所的認識過程及意義

  

   我們怎樣讓自己的心相及活動過程不模糊呢?

  

   所謂不模糊,就是要非常清楚。

  

  【絕非易事】不要說一年當中心路曆程的次第和狀態,一天、一小時,我們心所活動的過程和狀態能不能認識、了解、把握,都是很難的事情。

  

  【無奈現狀】因爲不認識、不了解、把握不住,所以我們會隨波逐流,隨我們自己的妄想心起伏。

  

  【佛法對心所的認識過程:清楚 明確 深刻 透徹】

  

  

  

  ◆第一步

  

  學佛法就是要讓這種模模糊糊的心非常清楚。

  

  

  

  ◆第二步

  

  【宗】非常清楚還不夠,還要讓我們內心的活動過程和狀態非常明確。

  

  【因】如果我們知道真正內心是一個什麼狀態,知道內心的活動過程,但是不明確這個狀態是對還是錯,這個活動過程有沒有問題,(是不夠的)。

  

  雖然清楚,但是我們不能下結論,就是不明確。

  

  【意義所在】在對心相觀察比較清楚的基礎上,還要明白這種起心動念是正確的,這樣一直往下用功,才會有信心、有把握,才不會迷路。

  

  

  

  ◆第叁步

  

  【宗】明確夠不夠呢?明確還不夠。

  

  【因】今天認爲現在這樣的心相是好的,到了明天、後天,又一種心相出現,我們就不知道怎麼辦好了,所以在對內心比較明確的狀態的基礎上,對內心狀態的認識還要非常深刻。

  

  【意義所在】非常深刻,就是不會變化,不會淺嘗辄止了。認識不深刻,說明只是認識到問題的表層,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核心。

  

  

  

  ◆第四步

  

  【宗】深刻之後,要對我們整個心相非常透徹。

  

  【因】大徹大悟,覺悟,什麼意思呢?就是完全能夠掌握自己的心。

  

  【喻】“大圓滿覺,應迹西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能夠爲自己的心做得了主。

  

  【認識現行】我們現在就是沒辦法爲自己的心做主,不能自主,所以迷惑,所以我們的很多行爲自己很難確定對錯。

  

  

  

  【小結】這些都同心所有關,我們只有對一種又一種內心狀態了解得非常清楚之後,才能對整個心路曆程了解得更清楚。

  

  

  

  甲叁、結合身心,現爲教授

  

   乙一、樹立正見——看清心路

  

  【究其根由】我們模糊,就是因爲有二執,有二障。

  

  【二執二障】二執:我執,法執;二障:所知障,煩惱障,由二執生二障。

  

  【二空二果】怎麼來破除二障呢?要靠二空。我空,法空。

  

  通達二空才能證菩提涅槃二果,兩種果報。

  

  【宗】二空,是斷二障、破二執、證二果的非常重要的行門,它不是講道理的。

  

  【因】它讓我們一步步明了、清楚二障對我們的障礙,二執對我們的危害,(同時,對)二空的道理(的理解)就會越來越清晰、明確、深刻、透徹,然後,慢慢慢慢,我們才會轉依,才會有涅槃寂靜。

  

  【樹正知見】大乘佛法告訴我們的主要就是要建立這樣一種知見,正確的知見。

  

  【二執現行】我們迷惑于事,就會有我執;迷惑于理,就會有法執。

  

  要麼迷事,要麼迷理;要麼執事,要麼執理,都是會有問題的。

  

  【執著過患】只要有執著,都會有障礙;有執著,對諸法的緣起就不能通達。

  

  【如理認識】一切法的成就都是因緣和合而有。

  

  【反顯】如果我們覺得離開了因緣,還有什麼法的存在,什麼果的存在,有一個法、一個果讓我們去求、去證,這本身對法、對涅槃,對轉依妙果的理解就出了偏差。

  

  【正確認識】我們說要成佛,要證涅槃,目的是爲了讓我們對這些清淨的果報産生希求、向往,它是這個作用。

  

  【付諸行動】我們有了希求心、向往之後,下一步怎麼辦呢?怎麼努力,怎麼下手,就顯得非常重要。

  

  

  

  乙二、依法實踐——明確方向

  

   丙一、佛悟緣起·平凡而深刻

  

  【根本教義】佛法兩千多年來,一直在流傳。

  

  釋迦牟尼佛悟到的是什麼呢?緣起法,因緣果報。

  

  世間法是因緣果報,出世間法也是因緣果報。

  

  世間法是雜染的因緣果報,出世間法是清淨的因緣果報。

  

  我們要在這樣一個根本教義上能夠知道、了知。

  

  【喻一】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時,說:“我只是一個幸運的小男孩,在知識的海洋裏揀到一片貝殼而已。”

  

  【體會內涵】這麼大一個大科學家,發現了萬有引力,如果換成普通人,不可能是這樣一個心態。這就是有作爲、有成就的人具有一顆平常心。

  

  【喻二】曾有人問愛因斯坦:“你爲什麼這麼偉大?”他回答說:“我是一只甲殼蟲,爬在圓球上,說出了這個球是圓的而已。”

  

  【平凡·不凡】世間上有大作爲、大成就的人,他們有成就之後,講出來的話看起來很平常,但裏面非常有味道、有意境,這個話就一直流傳。

  

  【反顯】如果一個不是很有成就的人,或者成就有限的人,常常有豪言壯語,都是火候不到的表現。

  

  【類比現行】學佛法也是如此,我們講起來滔滔不絕,實際上跟我們的心、對方的心、現實因緣毫不相幹。

  

  

  

   丙二、體會佛法·知易而行難

  

  【生佛差別】佛說緣起,是見到緣起、悟到緣起,也說緣起。

  

  爲什麼我們不能見到緣起?都是因爲妄想執著。

  

  “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都是妄想執著造成的,都是二障、二執。

  

  【清醒認識】這些不是我們聽了一次兩次,問題就解決了,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明確目的】我們聽法,都是爲了對照內心。

  

  【譬喻曉理】比如說,色法,質礙。這個誰不知道呢?

  

  例如石頭,非常堅硬,有質礙,誰不知道呢?

  

  問題是:我們見到色法,看到前面的香爐、香盤、拜墊,能不能生起質礙的感覺?都是生不起來的。

  

  工人就能,他知道這個石頭有多重,要去搬,要去砌石頭。

  

  當我們要去搬石頭時,才會生起質礙的感覺。

  

  【結論】平時沒有真正想去緣它的時候,我們是生不起這種質礙的感覺。

  

  【如實認知】以此類推,我們對人、事,心是沒有造作,沒有去緣的。

  

  去緣,也就是把對方作爲我們緣的境界。

  

  【觀察思維】我們看到有形有相的色法尚且如此,我們對自己的心、自己心裏活動的過程和狀態都搞不清楚,怎麼有辦法去緣對方的境界呢?

  

  【如癡如盲】都是我們內心的無明,因爲我們緣不到,就對諸法的千差萬別相不了解。

  

  【佛法如目】學佛法是要辨別、分明諸法的差別相。

  

  【從內至外】對自己內心的活動規律不了解,就造成對外在的不了解。

  

  【舉例說明如實理解佛法之難】

  

  五蘊,色受想行識,我們學過無數遍了,大家都會解釋。

  

  【錯誤理解】佛說五蘊的目的是爲了對治我執、破我執,“我是五蘊和合而已”,而不是說“五蘊合起來就變成了一個我”,你這樣剛剛理解相反。

  

  【佛陀本意】佛陀說人是五蘊和合,所以是空的、無我的,講五蘊的目的是爲了通達無我。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一講 上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