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十二講上)
(6月16日) 【原文】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甲一、經文簡釋 甲二、結合身心現爲教授 甲一、經文簡釋 【師父策勵】我們現在看這些文,好像似懂非懂,慢慢往下學,以後就會更清楚。“二所現影故”,是指色法是心王、心所法變現出來的影子,只要我們記住這句話就可以。 甲二、結合身心現爲教授 【設問】爲什麼說(色法)是他們(心王、心所)變現出來的影子呢? 【何謂法】我們常常講“法”,軌持義。軌生物解,任持自性。 【觀察思惟】軌生物解,任持自性,它指的是外在呢,還是內在?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好多人把它當成外在的,實際上它是內在的。 【如理認識】內外的區別在哪裏呢? ◆軌:軌則、標准、軌範。一個法,或一樣東西,有它的軌則。 【喻】茶壺能夠泡茶;茶杯能夠裝茶。能夠裝茶、泡茶,就是它的軌則。有時我們忘記了茶壺的名字,就會說“我現在需要一個泡茶的東西”,你說“泡茶的東西”,指的就是茶壺。這就是我們內在的軌則。 【軌則的意義】內在有了這種軌則,別人才能理解我們的意思,我們也才有辦法表達我們的意思。 ◆物解:人們對自己的一個思想、心理的理解、領會。 ◆任持自性:我們自己對色法、心法,對人、事、物能夠保持、保任一種自性、軌則。 【綜上所述】這就是法的特點。 【喻】照相機有它的軌則:如何應用,如何保護。我們心裏知道它的性能、作用,心裏已經任持了照相機這個法的自性,就會知道它怎麼用。我們出門要照照片時就會拿一個照相機,而不會拿一個錄音機。錄音機不能起照相的作用。你要聽磁帶,就會帶錄音機或mp3,因爲心中已經任持了它們的自性。 【外物與心法】任持自性固然是外在事物有一定的性能和特點,但這些性能和特點已經任持到我們的心裏去,所以就成了我們的法。 【二所現影】外在的所有的色法,我們對它的理解、內心的保任,實際上都已經成爲了我們心裏的影子。 【喻】我們內心裏面一想“我要拿一架照相機”,就能知道照相機什麼樣子,什麼作用,我要拿它來做什麼,等等。這些就成了我們內心的種子、影子。 【以喻說明】不是說外在的照相機是我們變現出來的,而是說我們心裏的這個照相機,心裏的這個色法,當然,外在的東西也是由我們的心業力所變現出來的,共業所感,所變現出來的。 我們對這些法的軌則的定義、說明,就非常重要。 【喻】我們去找某某人,有時可能想不起來名字,但我們可能會知道他的一些自性、特長,如我們說“會開車的那個人,會唱歌的那個人,毛筆字寫得好的那個人”,那就能把他找到,在我們腦筋中已經形成了這種認識。 【執從何來】我們常常講要去認識、調善我們的習性,因爲我們的認識有問題,不符合法的軌則,而符合我們自己的軌則,自己喜歡怎麼想就怎麼想,自己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就變成“執”了,我執、法執,都是自己的一種分辨。 【習性難改】修行、用功的人,常常講:我們要去對治、克服我們的習性。但是習性不容易克服、對治,因爲我們對內心或外在的種種境界已經任持自性了,已經形成了我們的看法,種下了種子,“我們就這樣認爲”。 【喻】你要去改變,就好比房間裏有很多垃圾,我們要找一把掃把把它掃掉。 【宗】我們非常容易拿另外的一個觀念來清除我們心裏的觀念、習性的問題,這是很難的。也就是:要找一個法來對治習性這個法是很難的。 【因】因爲習性的形成,是自己內心認知的偏差,只有去矯正我們內心的偏差,矯正我們的正知見,養成正確的思維,才不會有問題。 【深入辨析】如果我們本身的知見、思維有問題,再去找一個見解,這個見解來到我們心裏依然會成爲問題。這就成了兩個知見,一個原來的知見、世間法的知見,一個佛法上面的知見。原來有一個問題,學了佛法就變成兩個問題,佛法也變成了我們的問題,就更難受。 這就是對法的理解有問題,對法則——法的軌則不清楚。 軌則非常重要。 【軌則的作用】軌則是保證你對萬事萬法內心的反應。你這麼認識,以後你的見解就會如此。 【喻】你覺得這個人不怎麼樣,今後你的見解就會覺得這個人不怎麼樣;你認爲這個東西好,你的見解就會覺得這個東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