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十二讲上)
(6月16日) 【原文】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甲一、经文简释 甲二、结合身心现为教授 甲一、经文简释 【师父策励】我们现在看这些文,好像似懂非懂,慢慢往下学,以后就会更清楚。“二所现影故”,是指色法是心王、心所法变现出来的影子,只要我们记住这句话就可以。 甲二、结合身心现为教授 【设问】为什么说(色法)是他们(心王、心所)变现出来的影子呢? 【何谓法】我们常常讲“法”,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观察思惟】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它指的是外在呢,还是内在?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好多人把它当成外在的,实际上它是内在的。 【如理认识】内外的区别在哪里呢? ◆轨:轨则、标准、轨范。一个法,或一样东西,有它的轨则。 【喻】茶壶能够泡茶;茶杯能够装茶。能够装茶、泡茶,就是它的轨则。有时我们忘记了茶壶的名字,就会说“我现在需要一个泡茶的东西”,你说“泡茶的东西”,指的就是茶壶。这就是我们内在的轨则。 【轨则的意义】内在有了这种轨则,别人才能理解我们的意思,我们也才有办法表达我们的意思。 ◆物解:人们对自己的一个思想、心理的理解、领会。 ◆任持自性:我们自己对色法、心法,对人、事、物能够保持、保任一种自性、轨则。 【综上所述】这就是法的特点。 【喻】照相机有它的轨则:如何应用,如何保护。我们心里知道它的性能、作用,心里已经任持了照相机这个法的自性,就会知道它怎么用。我们出门要照照片时就会拿一个照相机,而不会拿一个录音机。录音机不能起照相的作用。你要听磁带,就会带录音机或mp3,因为心中已经任持了它们的自性。 【外物与心法】任持自性固然是外在事物有一定的性能和特点,但这些性能和特点已经任持到我们的心里去,所以就成了我们的法。 【二所现影】外在的所有的色法,我们对它的理解、内心的保任,实际上都已经成为了我们心里的影子。 【喻】我们内心里面一想“我要拿一架照相机”,就能知道照相机什么样子,什么作用,我要拿它来做什么,等等。这些就成了我们内心的种子、影子。 【以喻说明】不是说外在的照相机是我们变现出来的,而是说我们心里的这个照相机,心里的这个色法,当然,外在的东西也是由我们的心业力所变现出来的,共业所感,所变现出来的。 我们对这些法的轨则的定义、说明,就非常重要。 【喻】我们去找某某人,有时可能想不起来名字,但我们可能会知道他的一些自性、特长,如我们说“会开车的那个人,会唱歌的那个人,毛笔字写得好的那个人”,那就能把他找到,在我们脑筋中已经形成了这种认识。 【执从何来】我们常常讲要去认识、调善我们的习性,因为我们的认识有问题,不符合法的轨则,而符合我们自己的轨则,自己喜欢怎么想就怎么想,自己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变成“执”了,我执、法执,都是自己的一种分辨。 【习性难改】修行、用功的人,常常讲:我们要去对治、克服我们的习性。但是习性不容易克服、对治,因为我们对内心或外在的种种境界已经任持自性了,已经形成了我们的看法,种下了种子,“我们就这样认为”。 【喻】你要去改变,就好比房间里有很多垃圾,我们要找一把扫把把它扫掉。 【宗】我们非常容易拿另外的一个观念来清除我们心里的观念、习性的问题,这是很难的。也就是:要找一个法来对治习性这个法是很难的。 【因】因为习性的形成,是自己内心认知的偏差,只有去矫正我们内心的偏差,矫正我们的正知见,养成正确的思维,才不会有问题。 【深入辨析】如果我们本身的知见、思维有问题,再去找一个见解,这个见解来到我们心里依然会成为问题。这就成了两个知见,一个原来的知见、世间法的知见,一个佛法上面的知见。原来有一个问题,学了佛法就变成两个问题,佛法也变成了我们的问题,就更难受。 这就是对法的理解有问题,对法则——法的轨则不清楚。 轨则非常重要。 【轨则的作用】轨则是保证你对万事万法内心的反应。你这么认识,以后你的见解就会如此。 【喻】你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今后你的见解就会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你认为这个东西好,你的见解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