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上篇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十二讲上)

  

(6月16日)

  【原文】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

   所现影故者,即前色法,谓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所变现故。自证虽变,不能亲缘,故置影言。简其见分亦自证变,则非是影,或与自证通为本质故。或简受所引色,非识变影,第六缘时,以彼为质,质从影摄,前二能变,此为所变,先能后所,故次言之。

  

   科判如下:

  甲一、经文简释

  甲二、结合身心现为教授

   乙一、让佛法成为心中任持的自性

   丙一、认识内心中的法相

   丙二、错误任持带来的习性与执着

   丙三、用佛法建立正确的轨则

   丙四、修正习气的方法:取代而非对立

   丙五、如何获得正确的认识:以希求心学习佛法

   乙二、破除种种现行误区

   丙一、破除自我否定博取他人同情的错误发心

   丙二、破除只说不做内心缺乏观照力的无能表现

   丙三、破除日常生活中随自好恶处理事情的恶习

   丙四、破除在团队中依赖懒散的工作作风

   丙五、破除团体中自他对比的错误心态

   乙三、明示如法修行要旨

   丙一、总说:找准问题,应用佛法

   丙二、认识苦乐真相

   丙三、如理依止师友

   丙四、明确用功方向

   丙五、向内用功修习无我

   丙六、精进用功无暇烦恼

   丙七、把握精神如理改变

   丙八、遵循次第踏实修行

   乙四、摄彼等义

  

  

  

  

  甲一、经文简释

   “所现影故者,即前色法,谓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所变现故。”色法,自己不能生起,必须要假借前面心法、心所法的变现。

   “自证虽变,不能亲缘,故置影言。”每一个识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虽然是自证分所变现,但是不能去缘它,只有靠相分去缘。

   “简其见分亦自证变,”见分是自证分所变现的。

   “则非是影,”不同色法的是,它不是影。

   “或与自证通为本质故,”或者与自证分都是心的本质。

   “或简受所引色,非识变影,”或者拣别里边无表色的受所引色,不是识智所变现的影子。

   “第六缘时,以彼为质,”第六意识心缘它的时候,以彼为质。

   “质从影摄,前二能变,此为所变,”前面的心王、心所是能变,色法是所变。

   “先能后所,故次言之。”先能变,后所变,所以心王、心所谈完了再谈色法。

  【师父策励】我们现在看这些文,好像似懂非懂,慢慢往下学,以后就会更清楚。“二所现影故”,是指色法是心王、心所法变现出来的影子,只要我们记住这句话就可以。

  

  

  甲二、结合身心现为教授

   乙一、让佛法成为心中任持的自性

   丙一、认识内心中的法相

  【设问】为什么说(色法)是他们(心王、心所)变现出来的影子呢?

  【何谓法】我们常常讲“法”,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观察思惟】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它指的是外在呢,还是内在?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好多人把它当成外在的,实际上它是内在的。

  【如理认识】内外的区别在哪里呢?

  ◆轨:轨则、标准、轨范。一个法,或一样东西,有它的轨则。

  【喻】茶壶能够泡茶;茶杯能够装茶。能够装茶、泡茶,就是它的轨则。有时我们忘记了茶壶的名字,就会说“我现在需要一个泡茶的东西”,你说“泡茶的东西”,指的就是茶壶。这就是我们内在的轨则。

  【轨则的意义】内在有了这种轨则,别人才能理解我们的意思,我们也才有办法表达我们的意思。

  ◆物解:人们对自己的一个思想、心理的理解、领会。

  ◆任持自性:我们自己对色法、心法,对人、事、物能够保持、保任一种自性、轨则。

  

  

  

  

  【综上所述】这就是法的特点。

  【喻】照相机有它的轨则:如何应用,如何保护。我们心里知道它的性能、作用,心里已经任持了照相机这个法的自性,就会知道它怎么用。我们出门要照照片时就会拿一个照相机,而不会拿一个录音机。录音机不能起照相的作用。你要听磁带,就会带录音机或mp3,因为心中已经任持了它们的自性。

  【外物与心法】任持自性固然是外在事物有一定的性能和特点,但这些性能和特点已经任持到我们的心里去,所以就成了我们的法。

   色法、心法如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如是,杂染法、清净法都是如此。

   原因是,我们任持的都是世间法,而不是佛法。

   这些轨则,我们知道了、清楚了,就说明我们有“法”了。

  【二所现影】外在的所有的色法,我们对它的理解、内心的保任,实际上都已经成为了我们心里的影子。

  【喻】我们内心里面一想“我要拿一架照相机”,就能知道照相机什么样子,什么作用,我要拿它来做什么,等等。这些就成了我们内心的种子、影子。

   唯识,我们要学的这些法都是与我们有关系的,而不是去研究外在的东西。

  

  

  【以喻说明】不是说外在的照相机是我们变现出来的,而是说我们心里的这个照相机,心里的这个色法,当然,外在的东西也是由我们的心业力所变现出来的,共业所感,所变现出来的。

  我们对这些法的轨则的定义、说明,就非常重要。

  【喻】我们去找某某人,有时可能想不起来名字,但我们可能会知道他的一些自性、特长,如我们说“会开车的那个人,会唱歌的那个人,毛笔字写得好的那个人”,那就能把他找到,在我们脑筋中已经形成了这种认识。

   又如,我们说“把那个胖胖的人找来”,“把那个小个子的人找来”——我们心里已经任持了这种自性,在脑筋里面的自性。

  

   丙二、错误任持带来的习性与执着

  【执从何来】我们常常讲要去认识、调善我们的习性,因为我们的认识有问题,不符合法的轨则,而符合我们自己的轨则,自己喜欢怎么想就怎么想,自己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变成“执”了,我执、法执,都是自己的一种分辨。

  【习性难改】修行、用功的人,常常讲:我们要去对治、克服我们的习性。但是习性不容易克服、对治,因为我们对内心或外在的种种境界已经任持自性了,已经形成了我们的看法,种下了种子,“我们就这样认为”。

  【喻】你要去改变,就好比房间里有很多垃圾,我们要找一把扫把把它扫掉。

  【宗】我们非常容易拿另外的一个观念来清除我们心里的观念、习性的问题,这是很难的。也就是:要找一个法来对治习性这个法是很难的。

  【因】因为习性的形成,是自己内心认知的偏差,只有去矫正我们内心的偏差,矫正我们的正知见,养成正确的思维,才不会有问题。

  【深入辨析】如果我们本身的知见、思维有问题,再去找一个见解,这个见解来到我们心里依然会成为问题。这就成了两个知见,一个原来的知见、世间法的知见,一个佛法上面的知见。原来有一个问题,学了佛法就变成两个问题,佛法也变成了我们的问题,就更难受。

  这就是对法的理解有问题,对法则——法的轨则不清楚。

  轨则非常重要。

  【轨则的作用】轨则是保证你对万事万法内心的反应。你这么认识,以后你的见解就会如此。

  【喻】你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今后你的见解就会觉得这个人不怎么样;你认为这个东西好,你的见解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好。

  

  

   丙三、用佛法建立正确的轨则

  【认识现行】实际上,我们内心对诸法的任持是非常有限、局限的。

  【世俗常见】世间上常说,挑战自我的极限。

  【对比认识】一个有限,一个极限,佛法讲无限,没有最高,没有界限,“无限生命”。

  极限、有限,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立的种种限定。

  ◇极限:有时我们自己的一种固执,会一直这样坚持去做,慢慢就走到极限去;

  ◇有限: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没办法,反正就这样”,就成了有限。

  【破邪显正】无限才是对的,有限、极限都是不可取的,都容易走偏。

  【影从心起】对色法,内心中影子的出现,心法中影子的出现,和我们内心的本质、跟我们的心性是有关系的。

  【如理认识】“相有体无”,我们的心体是什么?我们的本心是什么?这些轨则我们认清楚了,我们能够去任持它,就是法。如果是色的部分,就成了色法;如果是心的部分,就成了心法;如果是心所的部分,就成了心所法;如果是心不相应行的部分,就成了心不相应行法;如果是无为的部分,就成了无为法。(每个法)都是有它的轨则的。

  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内心中的一种觉悟、感觉。

  【喻】打电脑游戏,游戏非常复杂,也有自己的轨则。要把它打好,要在心中任持这种轨则:要怎么做,才不会打一半停掉、才会得高分……内心中一直在这样任持,也能够告诉别人,也能让自己明白。能告诉别人,也能让自己明白,就是“轨生物解”;内心当中这份保任——“这个游戏该怎么打,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是这样一种原理。

  【引申】一部游戏都是千变万化的,非常复杂,我们人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就更复杂。游戏机的程序仅仅是人编出来的,而整个自然、社会、宇宙,是多少众生的业感,就更加复杂了。游戏机是少数搞电脑的高手写出来的软件,大家来用;整个社会,那有多复杂!

  【明确目标】学百法,就是要借助前面九十四个有形有相的法来说明无形无相的道理。

  有为法都是有形相、有生灭的,让我们来明白那些无有行相、无有生灭的境界。

  【衡量标准】我们学了法之后,内心越来越光明,内心对境界的认识越来越有力量、有方法,对外境认识的角度越来越多,这就是学对了。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上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