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十講 上)
(6月10日)
【原文】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甲一、經文略釋 甲二、認識心與境的關系 【修行·修心】我們修行也是修心。 爲什麼心無行無相,但力量這麼大呢?這就需要我們來認識自己的心。 乙一、娑婆世界的清淨與染汙 【苦樂由心】地獄中的有情也好,極樂世界的聖者也好,都與我們的心有關系。 【認識娑婆】地獄衆生是最苦的,極樂世界是最樂的。 那麼娑婆世界呢?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 娑婆世界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同在何處呢? 娑婆,翻譯成堪忍:可以忍受,有力量來忍受。 【凡夫所見】我們所見的娑婆世界,有種種缺陷、問題。 其實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娑婆世界世俗層面的境界,充滿種種苦難。 【佛陀所見】釋迦牟尼佛雖然也是處在這個世界中,但是因爲心不同、業不同,世界對他來說是不同的。 【利于學佛】娑婆世界,能夠讓我們更容易理解佛法,更加容易用功、學習、修行、辦道,更加容易體會無爲法,證入涅槃。 【宗】長期以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意識到)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國度,總是把娑婆世界與別的國度對立起來,對待來看。 【喻】因爲業感不同,水對人而言是水,可以喝,是生命中重要的能量;天人的業比我們清淨,看到水就變成了琉璃;魚的業力比我們差,它看到水變成宮殿、住房(我們人看到水可以當成正報所需要的水份);餓鬼看到水變成膿血。 【因】同一個境界,因爲不同衆生的業感不同,所以産生的作用也就不一樣。 我們不容易把娑婆世界理解成一個佛土,一個清淨世界,是因爲我們的業雜染、煩惱雜染、身雜染,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也是一個雜染的世界。 【如理認識】首先我們要從理論上認識:娑婆世界具有清淨的部分,對我們來講又有染汙的部分。 【究其原因】但我們不容易理解到,理解不了,就是因爲我們有煩惱障、所知障。 乙二、所知障的形成和原因 【所知障】我們的所知是錯的,心裏所知道的那些內容完全跟佛法沒有關系,完全跟佛的世界的名言體系、清淨業不相幹,反而會執著爲自己所知道的東西是對的、正確的,所以只會越來問題越大,每個人學了一點都認爲自己知道的是對的。 【喻一】佛法猶如一只大象,每個人執著于大象的一部分。 【喻二】(佛法又如)一座高樓大廈,每個人執著于裏面的一小部分。 (因爲所知障,所以我們)對整個高樓大廈、正法之城、整只大象,不能通達。 我們要通達一切聖教無違,道理也即此。 【清楚認知】第一步,我們要弄清楚:我們的所知是什麼?我們要知道什麼東西?我們要學什麼東西?我們要證得的是什麼?我們現在的所知是什麼? 【師父破斥】我們內心中的知識純粹都是煩惱:比較、分別、我慢、嫉妒、障礙、人我是非、世間雜事……純粹都是一些沒有用的東西! 【錯誤現行】我們好不容易能夠所知一點佛法名言,好不容易知道我們應該怎樣用功、忏悔、做功課、過堂等等,就這麼一點點事情,我們知道了卻不一定願意去做,並不願意真心實意去實踐,只是剛剛開始一小段時間很新鮮,過一段時間不新鮮了就不願意做了。 【所知成障】如果知道了不願意去做,沒有去做,則知道的又成了障礙,絕對成障礙。 【行爲根本】佛法歸根究底,教理行果,就在這個“行”字。 “行”與“證”是辨證統一的,沒有行就沒有證。 【結合現行】煩惱障、所知障,經論中不是隨便安立的,具體對我們的現行都是有所指的。 【正見爲先】學佛法,正見、正解很重要。 正見,殊勝的見解,佛菩薩的見解。 佛菩薩的見解與我們的見解不同。 【凡夫之見】我們的見解都是斷常二邊:要麼對,要麼錯;要麼好,要麼壞,都是兩邊。 沒有去觀察衆緣和合,沒有去觀察錯對在我們的心。 【善惡在心】我們的心善,外在的境界錯的也是善;我們的心惡,外在的境界正確的,對我們來講也是惡的。 善惡是我們怎麼來觀察的問題,是在于我們的心,而不是在于外在的境界。 【師父破斥】學佛法不是一幫人一起討論就能討論出結果的。 【錯誤現行】沒有內心境界,都是在道理上面說來說去,說到最後彼此不服,你也有道理,我也有道理,不知道聽誰的,反正我不想聽你的,你也不想聽我的,互相排斥,造成不和合,就成了所知障。 【根源】煩惱障、所知障的根源就是我們內心有我執、法執。 同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真正去行持(佛法),所以就形成了障礙。 【宗】只有在法上行持,才不會有障礙。 【因】行持的本身就有一種很強的觀照力——自我觀照的能力,(能提醒我們)這種心態是有問題的,不能這麼對人,不能這麼對事。 我們自己內在的障礙沒有了,就很容易與別人溝通。 如果不是這樣發心、安立,一定會有問題。 【世間軌則】世間的一切,用做生意的話來說,都像交易一樣,要做到這個意見你也能接受,我也能接受。 【佛門標准】學佛法不是折中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辦法,而是(要看)是否符合佛法的正見,而不是大家互相討好——這純粹都是世間法。 【見行結合】必須真正有佛法的見地,同時有實踐佛法的經曆和經驗,否則事情來了不會用法,人一多,問題一多,就迷惑、不知道怎麼辦,無從下手。 丙叁、所知障的根本 【邪見所障】無明最大的問題是邪見,不是說有一個什麼東西叫無明,內心的障礙就叫無明。 內心有障礙,就有無明;內心沒有障礙,就沒有無明。 【以法啓明】學佛法就是要破無明,讓我們內心光明、清淨。 【層層辨析】邪見的出現和存在,是因爲所知有問題;所知有問題,是因爲能知有問題;能知有問題,是因爲我們的煩惱、執著。 有煩惱,有執著,所以我們的心跟佛法不相應。 乙叁、心的躁動與寂靜 【煩惱之相】只要是煩惱,我們的心就是躁動的。 【止息煩惱】涅槃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靜下來,躁動的心寂靜下來。 【寂靜之美】我們的心寂靜下來後,你聽課才能聽得進去,聽法才會相應,才會有輕安,才能體會到生命中真正的快樂,才能真正與佛法相應,才能真正看得清楚自己的心路曆程。 【師父破斥】若心躁動,整天在這裏坐都坐不好,天天煩煩惱惱的,怎麼學佛法? 【用功方向】所以我們要培養一種寂靜的能力。 【宗】所謂寂靜的能力,就不是那麼喜歡動,那麼喜歡說。 【因】需要講一句話的時候,講兩句就是多余,講十句是散亂,講二十句就是浪費生命。 【宗】講這麼多幹什麼?完全是心裏的垃圾、煩惱。 【因】起煩惱,就是心中有垃圾了。有垃圾不往外倒掉,人的心會難受,所以就喜歡說。 內心裏有煩惱,不動就受不了,所以就亂動。純粹都是煩惱的表現。 【感受差別】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煩惱重的時候看到佛像與我們內心寂靜時看到佛像,內心是完全不同的。 ◇(內心寂靜時)我們看到佛像,能真正作觀是佛菩薩,這樣的心態才是正確的。 ◇(內心煩惱時)我們看到佛像,什麼感覺沒有,一片無明,這時已經沒有作意能力了。看到上位的法師和同參道友,心中已經沒有作意的能力,只有自我表現的能力,實際上都是內心不寂靜的表現。 ◇如果我們內心寂靜,看到這些同行善友就會非常真實、親切。 ◇內心不寂靜時,看到所有的人和事都是障礙、麻煩。 乙四、攝彼等義 什麼叫“萬法不離自心”呢?爲什麼講“一切最勝故”呢?爲什麼講唯心呢?道理就在這裏。 怎麼用心,就得到什麼法;不懂得用心,就沒有法,只有煩惱。 心用對了,法用對了,境界就不一樣。 甲叁、現實因緣下如何修行 【譬喻曉理】一部汽車,要開動,首先要會開(駕馭能力),然後要有汽油,車況還要好。 車況好就比喻我們根機具足,汽油比喻資糧,駕車技術比喻條件和方法,叁者具足才能把車開好。 要開車,沒有車怎麼開?就好比說,你不具器,怎麼學? 即便我們條件好,沒有資糧也不行,汽車沒有汽油,再好的車也跑不動。 這些都是很真實的。 【長時熏習】我們內心非常需要佛法的熏陶,這種熏陶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多少世,靠佛法來熏陶,慢慢讓我們的道心、道行、知見養成。 丙一、明確方向——通達無爲 【認清誤區】人的心是變幻莫測的,只要有一天你想錯了,就很麻煩。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把虛妄的境界當作真實的境界,把有爲法作爲我們追求的目標。 我們一天做多少事,磕多少頭,念多少佛,這些都是有爲法。 【終極目標】實際上我們設立這些功課、設立這些目標的深層次原因是要讓我們發明心地,寂靜自己的內心,要見到無爲法,要涅槃寂靜。這些才是我們的目標。 【不識目標】有爲法修持的部分僅僅是一個方法而已,不是一個目標,我們錯把方法當目標,最後怎麼能達到目標? 丙二、積累資糧——福慧雙修 丙叁、選擇方法——大乘佛法 ◇小乘佛教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告訴我們的是在自身上修行用功的方法,對自己講,可以這樣用功。 ◇大乘佛法是在自利利他,平等的觀念上來用功,自他平等,自他不二。 ◇小乘聖者成了阿羅漢,就不在叁界中了。 ◇大乘佛法就不是這樣,剛才談到說,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娑婆世界,有快樂也有痛苦,更是容易修行的地方。 丙四、創造條件——發希求心 【念念因果】心心念念都是有業果的,人的心識是流動的,每一個心識都是有業果的,所有的念頭,都是有果報的。 這樣,我們對心念的了解、洞察,以及對有爲法、緣起法的觀照,就非常重要。 【通達緣起】釋迦牟尼佛、大菩薩,就不會有什麼大障礙,因爲他會觀照,知道一件事情的因緣果報。 釋迦牟尼佛說“化緣已盡”,就入了涅槃。就是已經度化的人都度化了,沒有度化的人種下了得度的因緣。這也是一種緣起法。 【策發希求】普賢十大願王裏說“請轉*輪”,這些都是有用意的。 如果我們對佛法沒有真正意義上面的希求心,也就是我們沒有真正去作意佛法對自己的生命是很重要的,外在的因緣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從我們一個人來講,還是一個團體來講,這方面都非常重要。 丙五、攝彼等義——修行從心開始 【法法相關】有爲法、無爲法,色法、心法,都是有關系的。 【心物不二】世間上的學問,雖然也談到精神、物質,但是沒有像佛教這麼說“精神能主導物質,並且能轉變物質、轉變環境”,這種說法是不共世間的。 【唯心所現】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都是法,都是心功能的體現,都是我們心識所變現的。 什麼心,變現出什麼境,十法界都離不開我們的心,不僅僅是我們的娑婆世界。 心清淨,果報就清淨;心雜染,果報就雜染。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講 上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