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七講 下)
(6月2日)
甲叁、破除現行誤區,指明修學要旨 【破斥誤區】我們在寺廟裏邊,一年兩年,叁年五年,乃至十年八年,若沒有真正在內心上下功夫,是很難體會到佛法的;如果沒有在師友同行身上發現長處,我們絕對很難進步。 【認知過患】爲什麼這麼講呢?道理很簡單。 我們沒有在內心上真正下功夫,看到外在的人都有過失,都有問題,你跟自己一起修道的人都能觀察到那麼多過失,換一個環境,(看到的)過失就更多了,罪過就更多了,就不計其數了。 【虛心好學】我們只有擁有虛心好學的心、向別人學習的心,(我們才能進步)。 【錯誤心態】我們認爲,向別人學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如理認識】學的範圍是很廣的。 【如法講聞】我們聽別人說話,學兩叁年都不容易學好,即便我們天天聽廣論裏說“聽聞軌理”、“講說軌理”(也不容易),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聽別人說話,打比我們聽一個法師說話,要知道話裏的意思是什麼,他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第二,你要給衆生說法,或者在小組裏研討,你要知道大家心裏在想什麼。你如果不知道大家心裏在想什麼,那你怎麼給別人說法?說不了。 【師父破斥】我們有耐心聽別人說話,都很不容易。我們常常把自己內心裏的垃圾加給別人,就是喜歡別人聽自己講,自己很難有耐心去聽別人講,這個是很大的一個毛病!你不聽別人講,怎麼知道他怎麼想的呢?肯定搞不清楚。 【師父提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用功的點。 【善巧把握】我們通常認爲聽別人說話很浪費時間,當然不是說你一天到晚都要去聽別人說話,這裏面有個比例,有個度的問題,有一個怎樣進退的標准在裏頭。至少說別人來找我們,我們怎麼來應對、保持一個什麼心態,關系都很大。 【師父破斥】我們不會認爲這個同學、這個法師身上有什麼法,這完全是很荒謬的事,法都是在人的心裏,不在外相。 【錯誤現行】我們在道場裏呆久了,很多業障都會起來,即自己的業障、非理作意、情緒煩惱在起作用。自己起了煩惱,造了業,再看別人心態就不對,接受的信息都變成負面了。假的東西,你認爲是假的;真的東西,你也認爲是假的。 【明了方向】學佛法剛好是相反的,世間法、世俗法、有爲法,要變成出世間法、無爲法,就是這樣的一念之差讓我們來轉心,恰恰是我們要轉心的地方。 【現實譬喻】一位同學生病了,另外一個同修去醫院看他;或一位同學迷路了,你給他打一個電話。他馬上感恩戴德,幾個月、幾年都不會忘記,說“這個人對我很好,上次我生病他還來看我”。這個小事他反應出另一個問題說:“其他人都不來看我,對我不關心”。 【非理作意】不能這樣劃等號,不能說來看你就是關心,不看你就是不關心。 【世間心態】但我們通常就是這樣來推理的,所以推理的結果也是莫名其妙的結果,這種都是世間上面的一種心態,世間上認爲人“應該怎麼相處”。 【喻】過去我在廣化寺的時候,一個學生生病了,住在醫院裏,他就天天想誰來看我,誰不來,記住誰沒來看我,記得一清二楚,他專門記這個東西。這怎麼了得? 【錯用其心】日常生活當中,很多都是如此,就是我們用心時都錯用心,都用在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沒有用到正道上。 【究其原因】就是所緣境不明確、境界不明確,常常提不起心力,常常忘記自己所對的境界。 【對治方法】我們不僅要寫善行日記,還要寫觀心日記,每天怎麼來觀察自己的心相,這個更重要。 【人法本空】人五蘊和合,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五蘊和合,名爲我;法亦如此,衆緣和合。 【煩惱症結】問題在于,我們看到這些問題、概念時,不會相信它是無常、無我的,我們把它認爲是常、有我,所以很多問題就來了,煩惱就來了。沒有認識到諸法都是仗因托緣而有,法性都是不生不滅的。 【兩種認識】人從生到死,如何認識? ◇你認爲“從生到死”,就是從出生走向死亡,這個認識就比較消極; ◇我認爲說,我們從出生走到永生,這個人就是非常健康、非常積極的。 【師父破斥】生命的狀態是連續不斷的存在,並非從出生走到死亡,(這樣認識)那還了得?(如果認爲生命就是)“從搖籃裏走到墳墓裏”,那這個人生有什麼意思?這本身就不是我們佛教的觀念! 【如理認識】(佛法的觀念:)你要永生,該怎麼辦?不作爲、不努力,怎麼辦?你還活不活了?你活也要活,不活也要活,那你要怎麼活?這就要用(佛)法。 【佛法意義】用(佛)法來活,你活著才有意思;用(佛)法來活,你才能解決問題。 【如法認識】佛教的信仰,都是培養我們內心一種光明的心態。何謂“百法明門論”?就是培養內心光明的心態。 【以明破暗】內心打開了,內心的智慧之門打開了,光明的心態有了,無明就被去除了。 【無明所困】如果我們光明的心態沒有培養起來,那我們內心就是黑暗、無明、莫名其妙、無可奈何的一種狀態,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迷茫,就找不到答案。 【認識人生】人生本沒有答案,他會連續不斷地存在,還有什麼答案呢?就看你怎麼存在,就看我們怎麼活。 若我們一定要去找說這個人生最後是一個什麼,就像畫畫一樣,我們要找出一個圖畫出來,就如找出我們大雄寶殿的這個藍圖出來,怎麼能夠找得出來呢?不生不滅呢,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整個山河大地、宇宙萬有,所有的一切都包括進去了。 【破邪顯正】所以我們不能天天說“我們要死了”,廣論裏面講念死無常的目的是要策發我們對時間的珍惜,而不是說“唉,我要死了,其他的都放一邊”,恰恰是從反面來說明我們生命的狀態是無常的。 【認識無常】無常,與“一切法無我”的宗旨是相吻合的。 不僅僅說我們死亡才叫無常,我們心念的變化本身就是無常。 前一念滅,後一念生,這個本身就叫做無常。 我們人今天這麼想,明天那麼想,就是無常。 【修道助緣】念死無常的目的就是作爲我們精勤用功辦道的一種助緣、一種動力。我們要這麼去作意,我們才會有動力,如果我們沒這麼去作意,我們動力就不強。 【師父破斥】而不是說把死亡作爲我們追求的目標。死亡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它只是一種狀態,有生必有死,就是一種狀態。死了以後不等于沒有,如果死了以後沒有,那我們不用修行了,修行幹什麼? 【綜上所述】所以我們對法相名詞、經論本意,要非常認真地領會,才能悟入諸法真實相。 【認識差別】隨文作觀與隨文作解是不一樣的。 ◇隨文作解就是隨著文字來理解; ◇隨文作觀就是隨著文裏邊的義來修觀。 我們用法是隨文義來觀察、觀照、修觀。 “觀”與“解”只是一字之差。 【培養慧力】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在漢地還是藏地,都非常重視毗缽舍那,就是培養我們觀的力量、觀的功夫。 甲四、策勵大乘發心 【理解偏頗】但我們(的認識)通常會跑到兩邊,要麼說“隨便你怎麼做”,要麼說“你必須照我的去做”,實際上都是對“恒順衆生”的理解有偏頗。 【正確認識】五乘佛法,人、天乘,緣覺乘,菩薩乘,看各人根基,無論修何乘,你都能給他講法,隨衆生不同的根基去開導,(才是真正的恒順衆生)。 【師父破斥】而不是說我們這個狗皮膏藥非要強賣給你,那人家就接受不了。哪有那麼容易、簡單的事情? 【連帶惡果】這樣的話,別人也聽不進去,我們講得也沒有味道。時間長了,都造違緣,(學的人)不認真學,講課的人也帶動不了,沒有心力去帶動。 我們這麼好的環境你不好好學,這都是有問題的! 【體悟證量】 你有一本百法明門論,不等于說你就懂; 你全部看得懂,不一定說你內心裏面就有法; 你把經書背得很熟、學了很多遍廣論,不一定你內心就有這種境界。 【師父強調】(這是)兩回事情!內心有這種境界、經驗,跟你有學過,跟你的理解,跟你有這本書,是兩回事情。 【明察根機】我們認識到哪一類衆生需要了生脫死,就告訴他了脫生死(的法);哪一類衆生要廣修六度萬行,就告訴他怎麼去廣行六度萬行。 【不增二執】這樣(隨衆根器而講法)才不會造成對我執法執的一種堅強和擴大。(如果)你要強加給別人,結果自他都會增加我執、法執,這是肯定的。 【用功次第】我們自己用功,應該從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應該這樣子來進步,這才是對的方法。 【不依次第之惡果】如果我們剛剛開始勁頭很足,“要廣度衆生,要如何如何……”最後我們這種助人爲樂的精神都沒有了,像雷鋒一樣助人爲樂的狀態都很難培養得起來,這就是在退化。從菩薩乘(退化到)二乘,最後到人天,就是在退化、退步。 【省思原因】爲什麼(會退化)呢?因爲我們不懂得用心,不懂得這種精神信仰上面的追求,究竟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理認識】不是說學佛時間越長,功夫就越多,沒有那回事!所有的一切,都在人內心當中,這個心的力量,也就是法的力量、叁寶的力量。都是在人心念上面的轉變。 【正見第一】八正道,爲什麼正見是第一位的?若人的知見有問題,那一切都會有問題。 你正見有問題,你心裏就會有障礙; 【修道相關】這些都是有關系的。爲什麼要解決這種障礙呢?心法障礙、色法障礙、有對的,質礙的。這些問題,對我們修道來講,有很大的關系。 【無常正見】無常觀、無我觀是一個最積極的心態,(是我們)行動的一種動力。 【如理認識】(無常、無我)不是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不是)時間到了,就是無常;春夏秋冬,就是無常;白天、晝夜,就是無常。這個誰不知道呢?到什麼時間種什麼東西,農民比我們更清楚。 【師父強調】無常、無我是讓我們對宇宙萬法的觀察不會迷茫,不會受它所局限,不會受它障礙。 【如理觀察】我們首先要以正見來觀察、了解、辨別外在的色法與內心的狀態。 【如理作意】其次,作意也很關鍵。所謂作意,作動于意,你特別要去注意這個問題,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現實爲例】我們從德塵居走到雲水堂,有幾條路?有多少棵樹?有什麼景色?有哪些建築物?有哪些物品?我們的寮房裏住了些什麼人?有些什麼東西?廟裏面一天到晚做些什麼事?自己要做些什麼事情?(這些)是不是都能夠了解得清清楚楚? 【明晰動機】了解這些幹什麼?這些跟修行有什麼關系呢? 這個就是看我們對萬法是否關心。 【度生相關】萬法、衆生跟一般環境都相聯系的。要度衆生,沒有房子,怎麼住呢?沒有講堂,怎麼聽經呢?沒有齋堂,怎麼吃飯呢?沒有菜、沒有米,怎麼辦呢? 【如理認識】(萬法)都是我們要度衆生所緣的境界,這些本身都是法。 【師父破斥】不是說你們坐在這裏聽,我在這裏講,才叫度衆生,不是那麼一回事情! 【慈悲發心】所有這些都是有關聯的。我們有沒有發心對萬法關懷、關注、慈悲,這個就是大慈悲心! 【師父策勵】我們只有一直去串習,一直去觀照,那麼我們才會有力量(發菩提心),不然不可能,你煩都煩死了。(理解:如果對萬法都不願去關注、觀照、作意,更無法生起真實度生之心了,境界一多就會起煩惱。) 【錯誤現行】我們常常認爲:這些都是別人的事情,我們修行用功去,不管那套。 【省觀自心】實際上我們也沒有達到那種功夫,我們真正能對萬法無動于心,那也很不簡單。 【設境觀察】比如晚上你睡覺,房間裏面有老鼠,它一直在叫,那你肯定很不耐煩,肯定會想方設法把它趕走。 【自他差別】老鼠在你房間裏,影響到你的睡眠,你就會去管;如果別人房間有老鼠,你願不願意去幫忙?(你可能會想:)這跟我沒什麼關系,我上一天班,明天再說。 【如實知心】實際上我們自利利他的心是很難培養的。 【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我們在理論上面這麼說,實際上(要做到)是很難的,非常難非常難!這就是理論和實踐的差距,理論和現實的差距。 【應如是行】你必須要去承認有差距,然後你才能夠知道爲什麼會有差距,如何來縮短這種差距,應該怎麼辦。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七講 下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