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四講)下篇
(5月23日)
【原文】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 甲四、釋爲何設問 “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此問爲世親菩薩自問,下面自答。 【問有五種】 1. 2. 不解問。謂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問于人也。自己不明白,向人家請教。我們不明白的問題太多了,多到我們不知道問什麼好。 3. 理好說,事難做。 【喻1】蓋樓,理上很好講,實際去做就不那麼容易了,要有地,要有設計、材料、工人等等。 【喻2】寫字、畫畫。說起來很好說,書法家可以給你講王羲之的字有多麼好,但我們可能一輩子都寫不到這麼好。 【從教至證】佛法也是如此,不是我們聽法師說了之後,自己就能做到的。要真正自己證到了,才是真正的成就,否則就只是種善根。 【次第進步】剛開始聽聞,種善根,內心有印象,知道這個法好,不斷熏習、希求,不斷有鑒別的能力,不斷知道生命的層次感在什麼地方,慢慢去進步,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證得)。 【錯誤現行】我們總覺得磕幾個大頭、念幾遍咒語,就能大徹大悟。 有幾個人敢講自己大徹大悟?越有成就的人越虛心。 【師父破斥】越是講大話的人,越是整天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都是對無我不通達的一個表現,總之要追逐外在的成就,沒有認識真正意義上內心的成就。內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種種的問題去掉。 4. 試驗問。謂以己所知問于他人。以驗他知不知也。 【師父破斥】這是我們常常會犯的毛病,喜歡去考別人,看他懂不懂,這是非常不好的!有時自己明明知道,卻裝著不知道,去問人家,別人答不好心裏就會暗暗嘲笑,這個心態很不好!如果長期去熏習這樣的心態,將來自己就會遇到這種情況。 我們還常常對法師如此,去問法師,看看他的功夫有多高,這個心態是很不對的,不能以考驗的心去問別人。 5. 【結示】世親菩薩在這裏是利樂有情問。 【師父策勵】我們學習這段的目的,(是要認識到)若我們所想、所問都考慮到一切衆生,都是爲利樂有情,目標不同,發心不同,起心動念不同,我們感果也就不同。 甲五、法之釋義 主,國主、皇帝;宰,宰相。我們能不能做自己的皇帝呢?我們能不能主宰自己呢?不能。我們既不能主宰自己,也主宰不了別人。都是無我、無常,怎麼主宰呢? 但無常也不能混爲一談,無常是法。法義有通、有別。 【法之通義分四】 ①佛所說教。即叁藏十二部佛所說法。 ②法是軌則。有其規範性。 ③真如法性。 ④宇宙萬有。 【法之別義唯一】持、軌範。釋義有叁: ①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②能持自性而不變,以爲規範,與他了解。 ③有其自己之特性,能爲吾人認識之對象。 【喻】火車的鐵軌,我們一看到鐵軌,就知道這是火車行駛的軌道。同樣,我們看到柏油路、水泥路知道這是汽車跑的高速公路。 【釋】任何一個法都有他的形態、外相,保持了外相才能讓衆生産生規範的理解。任何一個法都有差別的體相。 【喻】茶杯有茶杯的體相,茶壺有茶壺的體相,衣服有衣服的體相,都是它的軌則。 【一體兩面】(法)既講無常也講軌則,如果只講無常不講軌則,就是混亂的;如果只講軌則不講無常,就著相了。要在相上體會無常。 【錯誤現行】學佛如果學錯了、學偏了,對世間的相沒有興趣了,放棄了世間上的種種成就,不作爲心中追求的目標了,但是佛法的相又沒有樹立起來,兩頭無所得,造成內心無所緣。 【對治方法】(只有對叁寶建立信心才能避免這種現象。) 【體悟叁寶】叁寶,佛、法、僧。佛(的塑像),不會說話;經典(法),也不會說話;僧,才會說話。只有出家的法師才會說話。如果對會說話的(出家的法師)都不能産生信心,怎麼可能對不會說話的(佛、法)産生信心呢?這是不可能的事。佛法二寶,賴僧弘傳。 【信心根本】我們如果對僧寶,對法師、善知識生不起信心來,就很麻煩。 【反顯】(如果對僧寶沒有信心,就無法很好的學習佛法,無法認識到萬法的軌則),內心當中已沒有軌則,然後自己內心生起一套軌則來,亂想出一套軌則來,(就會學偏、學錯)。 甲六、統攝闡發 【叁寶功德】叁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神通就是智通,他告訴我們方法,我們照著這種方法去做,問題就解決了,解決了他就變化了。 【如理認識】變化不是無中生有,不是變魔術。 【錯誤認知】我們常常認爲神通就像變魔術才叫變化。 【喻】人變化了就變化了,平地變出一個大樓,也是變化。 【無常使然】變化需要種種條件,並非無中生有。通達了無常、無我,才能改變,而不是變魔術。 【師父破斥】神通不是變魔術,變魔術這種僥幸心理,不是我們佛法要的,那種東西是迷惑世間的。 【智慧爲依】我們佛法所談的神通變化靠我們智慧,在這個無常變化過程中成就種種莊嚴。我們只有看到法性,只有證悟到不生不滅的狀態才有辦法做到。這些都是離緣受相,離名實相,離心緣相,不是靠語言能夠表達的,不是靠文字能夠敘述的,不是靠我們想象能夠想象出來的。他是我們一種體會,是生命最深層次的答案。 【輪回本質】我們長期以來在六道當中輪回,都是一種虛妄、分別的心態。因爲虛妄分別的這樣子心態,所有無法看透人世間的種種的關系。 【究其原因】我們用我們自己的觀點解釋萬法,而不是用佛法來解釋萬法。 【師父破斥】我們以自己虛妄分別的心態,去看、解釋、認識種種外在的問題,就會越認識越錯,越認識越遠,這就是造成我們禅定智慧缺乏的根本原因。 虛妄分別不是真分別,不是通過法類來分別,是通過種種世間的名利、是非、得失、計較來分別,這是很要不得很要不得的! 【向內用功】我們要得到佛法,要得到快樂,要遠離痛苦,只有從內在方面做功夫,只有從無貪無嗔無癡上面去努力。 彼此之間,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不是一種競爭。 【對比認識】 ◇世間上面所學的知識,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培養一種成就感。成就感,即自己比大部分都要厲害,能夠戰勝別人,很有競爭力。競爭過別人就洋洋得意,輸了就垂頭喪氣。世間肯定有輸有贏,外在成就有得有失,所以心就不平。 ◇佛法告訴我們:彼此之間不要競爭,要和合。和合才有太平,不是要突出個人。 ◇世俗社會給我們種種身份,如醫生、老師、科學家、學生,等等,我們在這些身份上要盡自己的責任。 ◇修行人是在人的身份上去用功,這是不同的。 【師父破斥】我們太注重外在的身份,這是很不對的! 【應機譬喻】我們到法會當中,給你當組長你就高興,當組員就不高興;組長上面還有很多(更高的職位),總是當不到,苦惱就多。總是覺得我在佛門當中要有個什麼身份,要比別人高一點,這都是不對的!身份、職位都是工作的分工,不是說在基層就沒有功德。 【莫向外求】我們不能在外相、假相上虛妄分別,在虛妄分別上追逐成就,更多的要在諸法的實踐上面、在真實的成就上面來用功。 【隨自意樂】另一種誤區:認爲我非要做組員,非要做什麼事情,這也是不對的,是不和合的。這都是我們學佛人常常遇到的問題,常常說自己喜歡做什麼,不喜歡做什麼。 願意去做,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成佛。 不願意去做,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還要多。 【如理認識】世俗社會的身份是要完成社會責任,佛門裏的責任是要成佛。所有外在種種事相都是爲了曆事練心,在高位、低位,任何位置都能幹,才是對的。 【融入團隊】在任何時候,做什麼事我們都是一種歡喜心,做什麼事自己的業都能夠跟衆人的業和合,大家相應,這才是對的。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今天他在後明天他在前,衆緣和合。 【認識自心】(我們修行,就是要)透過外在的種種事相、種種境界,種種外緣來看我們的內心。 【錯誤現行】(我們常見的心理:)這個法師怎麼不欣賞我?這個法師怎麼看不到我這麼能幹?這個法師怎麼不知道我?好像自己有很大的冤枉一樣,有很大的委屈一樣,這都是不對的,不是學佛法的基本心態。 【平常心是道】學佛法(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這些都是需要去分析的,分析才能夠改進,改進才能夠好。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四講 下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