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五講)
(5月27日)
【原文】:“一切法者,略有五種。”此總標諸法也。稱理言之,實有無量,以衆生性欲無量。是以瑜伽始五識身,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今言五位百法,豈非要略乎?故雲略有五種。自此至真如無爲,總答初問。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
心法者,總有六義:一、集起名心,唯屬第八,集諸種子起現行故。二、積集名心,屬前七轉識,能熏積集諸法種故;或集起屬前七轉現行,共集熏起種故;或積集名心屬于第八含藏,積集諸法種故。叁、緣慮名心,俱能緣慮自分境故。四、或名爲識,了別義故。五、或名爲意,等無間故。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斯皆心分也。
甲一、經文釋義
乙一、“一切法者,略有五種”。
這兩句是世親菩薩《百法明門論》裏面的,宇宙萬法,一切法,概略說,有五種。“此總標諸法也”,諸法把它總的概括起來有五種。“稱理言之,實有無量”,如果從道理上面來說,有無量無邊的諸法。
爲什麼會有這麼多法?
“以衆生性欲無量”,因爲衆生的根機、好樂心無量無邊,所以就有無量無邊的法。
【喻】吃菜,有中餐、西餐;中餐又分各種菜系,有不同的口味,但實際來說都是菜。
佛法也是一樣的,法的本性、本相是一味的,但相上是無量無邊的。
【造論緣起】這麼多法相,我們學不過來,怎麼辦呢?分成五種。
部派佛教時期,衆說紛纭,對佛法理解很多,不能統攝,于是世親菩薩造本論將之概括起來。在當時注重論辯的環境下,談得越多越離譜,離佛法越遠,所以本論簡明扼要。
【造論目的】造這個論的目的,就是爲了通達無我,也就是爲了修行。從一個法相到一個法相,從一個法類到一個法類,來诠釋其無我性。
【萬法無我】不是只有最後到了六個無爲法才是無我的,前面九十四法,每一個法都是無我,都是相,從它的圓成實性、自性上面來講,都是無我、無爲法。前面都是有爲法,生滅法,那無爲法才是不生滅法。
【初識百法】“是以瑜伽始五識身,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瑜伽師地論》從“五識身”(“五識”)一直到“法界”,一共是六百六十個法。“今言五位百法,豈非要略乎?”一百個法對比六百六十法來,六百六十法來講,難道不是要略嗎?
“故雲略有五種。自此至真如無爲,總答初問。”剛開始問“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這裏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何等一切法”。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一百個法。過去有個偈頌:“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爲成百法。”四句就把他概括了。
乙二、略釋心法
五位百法,第一位是心法。
“心法者,總有六義。”
心法通義有六,別義即八識。
【心法通義】通義,即貫通八識的,有六:
(一) 集起名心。唯屬第八,集諸種子起現行故。
【宗】窺基大師的注解,如果從“集起”義來講,只有第八識可以稱爲“集起”義。
【因】何謂“集起”呢?即“集諸法種子”。我們種種現行的出現,都是有種子的;沒有種子,就沒有現行。我們能夠看到種種相,都是跟我們內在的種子有關系。
【喻】有了種子,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理論傳承】
◇部派佛教時期,認爲人身語意造業,集合感果。
◇大乘唯識宗認爲:業集合起來變成種子,即“業種”,這樣更好理解一些。
【大小差別】
◇部派佛教只講六識;
◇大乘唯識講八識,談到種子、現行、業。
【結釋】我們造了種種業,業過去了就變成種子;種子以後再感果,種子實際上也是因,起了現行也就是感果。
“此義唯屬第八心王阿賴耶識,其他心法沒有這種功能。若就現行集起,則通其余的諸識。”
其它七識沒有此功能(集諸法種子),如果通現行,其它七識也有。
其他識現行的狀態、特點,都與種子有關。
(二)積集名心,屬前七轉識,能熏積集諸法種故;或集起屬前七轉現行,共集熏起種故;或積集名心屬于第八含藏,積集諸法種故。
【宗】能熏、能積集爲前七識,所熏、所積集爲第八識。
【因】第八識被前七識所熏,前七識能夠熏第八識。第八識,漢譯爲“藏識”,也叫“含藏”。
【喻】它(第八識)像倉庫一樣,前七識造種種業所構成的種子,都保留在第八阿賴耶識當中。
【辨析】集起屬前七轉現行,共集熏起種故;或積集名心屬于第八含藏,積集諸法種故。第二義主要是從能熏、能集(的角度)來講的。
“積集”義是心的通義。
(叁)緣慮名心,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1.正明
【宗】緣慮:能緣,自慮,自分境。八個識,每個識只是我們心的一分,各個識都只緣自己的一分。
【因】心是無形無相的,只能從作用上來說明心的意義,所以分爲八識。八識各有心所,只有從現象、表現出來的作用上,才能說明它的意義。若不從相上說,就很難說。
【喻】我們常說,你這個人對人不好,“沒有良心”、“心不好”,什麼叫“心不好”呢?心能不能拿出來看?佛法所說的“心”不等于醫學所說的心髒、大腦,前者是心法,後者是色法。
【萬法歸心】唯識、百法,是從心上來說明它的規律、說明無我。
無論何宗派,顯教密教、性宗相宗、大乘小乘,如果我們沒有心,這些宗派就與我們沒有關系。修任何一個法門、法類,都與心有關系。只有我們心去緣它,我們心去學它,這些宗派對于我們來講才是有意義的。
【識心爲先】佛法是怎麼來認識我們的心?佛法上面是怎麼講?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如果我們沒有去學,我們本身就搞不清楚佛法是怎麼來認識心,它怎麼來剖析?
【喻1】醫學解剖,把整個人分解,各個部位、器官,都清清楚楚。
【喻2】電腦、電視、錄像機,都是如此,各個零部件的名稱、性能、形狀,都很清楚。
佛法對心的認識也是清清楚楚的,只是後人難以理解如此複雜、深細的理論,剖析內心的理論。
2.破除邪執
我們學習本論,不是只學一百個定義,若僅僅是學習一百個定義,可以找到很多參考書,都寫得清清楚楚。
【依師學法】學佛法,是學習一種經驗,即講課的法師對經論的體會,只有這樣才能與現在接軌,現代人才能接受。
【喻】醫學、科學,必須要人講,才容易、快速(地了解),才能少走彎路,才不會走錯路。若沒有人講,只是自己看書(的話),科學的書這麼多,我們怎麼看得過來呢?科學的門派、學科非常多,我們都不知道學哪個,肯定學不好。
【依法識心】《百法明門論》,佛法,非常扼要,讓我們一步步、一層層,逐漸認識自己的心,認識佛法要告訴我們的心態究竟是什麼。
【師父破斥】不是我們自己妄想“我們的心是怎麼樣,我們要用功”(…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