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五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空間、方位,也非常執著。上中下、前中後、左中右,都很執著。例如站在前面就高興,站在後面就不高興;站在上面高興,站在下面不高興;站在中間就高興,站在旁邊就不高興。

  

【世俗知見】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世間上認爲:人在上面就高人一等,站在中間比較有尊嚴,等。這些都是世間名言、價值的標識。

  

【入佛知見】佛法,無論前中後、上中下,都能夠從無我來認識。站在上面不會認爲比別人高一等,站在下面也不會自卑。

  

【無我無煩惱】從無我觀照,很多煩惱都沒了。自他起煩惱,都可以觀察爲無我,“一切煩惱、問題很快都會過去,煩惱、問題都是不實在的”,內心就不會被煩惱境界、煩惱現行所轉。

  

【煩惱如火】否則,對方煩惱時,非常容易引發我們自己的種子,讓我們自己的煩惱種子也起現行。對方起煩惱就如同起火一樣,火燒到你的煩惱,你也起現行,火與火燒到一起,越來越厲害。

  

【師父策勵】所以需要學佛法,來觀照無我,色法、心法,都用得上。

  

【錯誤現行】大部分人都是活在一種感覺當中。例如剛才所說上中下(的方位),他感覺在上面、在中間比較好;又如領導走紅地毯,(其實)走紅地毯與走水泥地有什麼不同呢?只是感覺不同,感覺身份不一樣,都是一種感覺。

  

【對比認識】大部分的人都活在感覺當中;第二等的人,理性的人,能從事物本質意義上來認識問題;而佛法,不僅僅是感覺、理性,是超越感覺和理性的。

  

【深入辨析】感覺,局限在事物範疇的;理性,是講事物背後的原因和道理。佛法,超越事與理的對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爲什麼呢?就是超越的。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煩惱生起來,也就談不上斷不斷的問題。

  

  

甲四、信爲根本,依師修行

  

怎麼來超越、怎麼來轉意?這就非常關鍵。

  

乙一、修行叁過程

  

首先,我們是否真正意義上相信(我們)能成佛?這一點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的相信,其他都會有問題,其他所有的理論、方法都會有問題。

  

因爲首先對我們終極的目標有懷疑,其他任何的步驟都會有懷疑。

  

【喻】科學研究,他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夠研究出來,有信心,就能研究出來。

  

【師父強調】我們內心深處要真正意義上相信輪回、相信解脫、相信修行能夠成佛。

  

其次,要有理論與實踐的方法。

  

  

第叁,還要訓練,之後才能有真正意義的實現。

  

【區別認識】訓練與實現,是兩個概念。訓練階段是在練習。

  

【喻1】當兵,要先去練習、訓練;

  

【喻2】大學生畢業後到社會上去工作,有實習期。

  

【認識自身】修道也是如此。我們大部分的人,實際上訓練期還沒有過,有時候根本就沒有經過這種訓練階段。

  

【師父破斥】聽到就能實現,怎麼可能?

  

【依師訓練】所以戒律裏說要“五年不離依止,通達開遮持犯”。如果五年還不能自立,還不能真正意義說自己能實現的話,還要繼續學。依師的目的,就是來訓練自己的心。如果沒有依師,沒有依照外在善知識對我們訓練,我們自己很難把自己訓練起來。訓練不了,人會有很多問題,我們自己很難學會,很難學好,很難自己掌握一套佛法的理路。

  

  

乙二、培養善法欲

  

【師父破斥】如果我們以分別心、功利心、世俗心在佛門中來看待人事物的話,那我們內心呈現出來的都只是自我的增長,根本無法看到諸法實相。

  

【培養善法欲】我們內心必須培養一種追求真理的能力,佛法才是永恒的真理。我們內心當中必須有對成佛、修道的渴求、渴望。

  

【喻】如同我們口渴了想喝水一樣,不然身體就會有問題。

  

【煩惱症結】我們現在煩惱重重的原因,就是因爲對修道,對成佛沒有渴望,沒有渴求。所以他覺得這個佛法不管用,不需要。

  

【喻】比如你不想喝水,眼前擺再多的礦泉水,跟你也沒有什麼關系。真正這種渴望,饑渴感有了,你才會去享用這些美味佳肴。

  

【信心根本】我們對一個道場、叁寶、善知識有沒有信心,歸根究底是對佛法有沒有信心;對佛法有沒有信心,是對自己所走的路以及自己信仰的終極目標有沒有信心,這些都是一種連帶關系。

  

【師父破斥】不是說是無緣無故的,我只要裏面一個法類,別的就不要了,我就能夠堅持得下去。如果那樣,絕對不能長久!

  

  

乙叁、忏悔業障,消除分別

  

【錯誤現行】我們總是認爲娑婆世界很苦,要到極樂世界去。苦海茫茫,自己還不能度怎麼能度人呢?肯定會掉到大海裏面去淹死。我們還沒有成佛,還不是菩薩,我們怎麼度人呢?

  

【師父破斥】這些都是很荒謬的想法!

  

【如理認識】此岸與彼岸,此地與他方,凡夫與成佛,不是時空的距離,是心態的距離。

  

【聖凡對比】以佛的心態,穢土就是淨土。如果我們是煩惱的心態,認爲自己是凡人、沒有辦法,如此作意,堅持這麼作意,那永遠就煩惱。

  

【自甘墮落】你認爲“我有問題,沒有辦法”,那你永遠就有問題,這些問題就永遠沒有辦法解決。因爲你沒有想去超越,所以內心的距離只有越來越遠。痛苦跟快樂,凡夫跟聖者,此岸和彼岸,這種距離只有不斷擴大。擴大到什麼程度呢?最後已經都分不清楚此岸彼岸了,他不去分了,也不去管了,也不去管現在是現實世界還是極樂世界,到底我們要成佛還是成凡夫,好像就這麼過了。

  

【嚴重後果】慢慢下去的話,那我們人對佛法的信心就越來越沒有了。

  

【問題症結】我們有對立,就是不懂無我;不懂無我,隨便遇到任何一個法,都沒辦法學下去。有可能是色法,有可能是心法,也有可能是心所法,無論哪個法,你都過不去,這是絕對的。

  

【忏悔業障】所謂業障,有障礙,讓我們學不下去,把前面的路擋住。那怎麼辦呢?我們必須去忏悔,把前面的石頭、障礙排除掉,否則要麼走回頭路,要麼繞道而行。

  

  

乙四、如理認識修行

  

【百法功效】我們學百法,就是讓我們對內心潛在的問題,在種子位的時候就不要讓他起現行。現行,讓它斷滅、轉化、轉意。

  

【認識修行】

  

從種子位到現行位,從因至果,我們現在處在什麼階段?

  

我們要讓哪些種子不起現行?

  

我們要讓哪些現行持續?

  

我們要讓哪些現行轉意?

  

這都是我們修行要去培養的地方。

  

【修行方法】

  

好的等流,好的現行要持續,是有方法的,從內心上來著手才能持續;

  

不好的現行要把它去掉,那我們怎麼把它去掉?也有它的方法、理路。

  

我們要轉識依智,要轉意,也是有方法、理路的,有訓練技巧及實踐過程。

  

【避免誤區】

  

我們現在究竟是處在一個什麼狀態?我們現在怎麼修?我們現在怎麼學?我們現在在哪一個點上著力?這些自己都要非常清楚,否則的話,我們勢必會造成頭痛醫腳,肯定是弄不成!最後很多工作、很多用功都是無益的,頂多種種善根,熏習佛法的種子,僅此而已。

  

【修行關鍵】我們要更進一步來深入了解和認識,必須要有佛菩薩的經驗,沒有佛菩薩的經驗絕對是過不去的。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五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