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方位,也非常执着。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都很执着。例如站在前面就高兴,站在后面就不高兴;站在上面高兴,站在下面不高兴;站在中间就高兴,站在旁边就不高兴。

  

【世俗知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间上认为:人在上面就高人一等,站在中间比较有尊严,等。这些都是世间名言、价值的标识。

  

【入佛知见】佛法,无论前中后、上中下,都能够从无我来认识。站在上面不会认为比别人高一等,站在下面也不会自卑。

  

【无我无烦恼】从无我观照,很多烦恼都没了。自他起烦恼,都可以观察为无我,“一切烦恼、问题很快都会过去,烦恼、问题都是不实在的”,内心就不会被烦恼境界、烦恼现行所转。

  

【烦恼如火】否则,对方烦恼时,非常容易引发我们自己的种子,让我们自己的烦恼种子也起现行。对方起烦恼就如同起火一样,火烧到你的烦恼,你也起现行,火与火烧到一起,越来越厉害。

  

【师父策励】所以需要学佛法,来观照无我,色法、心法,都用得上。

  

【错误现行】大部分人都是活在一种感觉当中。例如刚才所说上中下(的方位),他感觉在上面、在中间比较好;又如领导走红地毯,(其实)走红地毯与走水泥地有什么不同呢?只是感觉不同,感觉身份不一样,都是一种感觉。

  

【对比认识】大部分的人都活在感觉当中;第二等的人,理性的人,能从事物本质意义上来认识问题;而佛法,不仅仅是感觉、理性,是超越感觉和理性的。

  

【深入辨析】感觉,局限在事物范畴的;理性,是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佛法,超越事与理的对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为什么呢?就是超越的。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烦恼生起来,也就谈不上断不断的问题。

  

  

甲四、信为根本,依师修行

  

怎么来超越、怎么来转意?这就非常关键。

  

乙一、修行三过程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相信(我们)能成佛?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相信,其他都会有问题,其他所有的理论、方法都会有问题。

  

因为首先对我们终极的目标有怀疑,其他任何的步骤都会有怀疑。

  

【喻】科学研究,他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够研究出来,有信心,就能研究出来。

  

【师父强调】我们内心深处要真正意义上相信轮回、相信解脱、相信修行能够成佛。

  

其次,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第三,还要训练,之后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实现。

  

【区别认识】训练与实现,是两个概念。训练阶段是在练习。

  

【喻1】当兵,要先去练习、训练;

  

【喻2】大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去工作,有实习期。

  

【认识自身】修道也是如此。我们大部分的人,实际上训练期还没有过,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经过这种训练阶段。

  

【师父破斥】听到就能实现,怎么可能?

  

【依师训练】所以戒律里说要“五年不离依止,通达开遮持犯”。如果五年还不能自立,还不能真正意义说自己能实现的话,还要继续学。依师的目的,就是来训练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依师,没有依照外在善知识对我们训练,我们自己很难把自己训练起来。训练不了,人会有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很难学会,很难学好,很难自己掌握一套佛法的理路。

  

  

乙二、培养善法欲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以分别心、功利心、世俗心在佛门中来看待人事物的话,那我们内心呈现出来的都只是自我的增长,根本无法看到诸法实相。

  

【培养善法欲】我们内心必须培养一种追求真理的能力,佛法才是永恒的真理。我们内心当中必须有对成佛、修道的渴求、渴望。

  

【喻】如同我们口渴了想喝水一样,不然身体就会有问题。

  

【烦恼症结】我们现在烦恼重重的原因,就是因为对修道,对成佛没有渴望,没有渴求。所以他觉得这个佛法不管用,不需要。

  

【喻】比如你不想喝水,眼前摆再多的矿泉水,跟你也没有什么关系。真正这种渴望,饥渴感有了,你才会去享用这些美味佳肴。

  

【信心根本】我们对一个道场、三宝、善知识有没有信心,归根究底是对佛法有没有信心;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是对自己所走的路以及自己信仰的终极目标有没有信心,这些都是一种连带关系。

  

【师父破斥】不是说是无缘无故的,我只要里面一个法类,别的就不要了,我就能够坚持得下去。如果那样,绝对不能长久!

  

  

乙三、忏悔业障,消除分别

  

【错误现行】我们总是认为娑婆世界很苦,要到极乐世界去。苦海茫茫,自己还不能度怎么能度人呢?肯定会掉到大海里面去淹死。我们还没有成佛,还不是菩萨,我们怎么度人呢?

  

【师父破斥】这些都是很荒谬的想法!

  

【如理认识】此岸与彼岸,此地与他方,凡夫与成佛,不是时空的距离,是心态的距离。

  

【圣凡对比】以佛的心态,秽土就是净土。如果我们是烦恼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凡人、没有办法,如此作意,坚持这么作意,那永远就烦恼。

  

【自甘堕落】你认为“我有问题,没有办法”,那你永远就有问题,这些问题就永远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你没有想去超越,所以内心的距离只有越来越远。痛苦跟快乐,凡夫跟圣者,此岸和彼岸,这种距离只有不断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呢?最后已经都分不清楚此岸彼岸了,他不去分了,也不去管了,也不去管现在是现实世界还是极乐世界,到底我们要成佛还是成凡夫,好像就这么过了。

  

【严重后果】慢慢下去的话,那我们人对佛法的信心就越来越没有了。

  

【问题症结】我们有对立,就是不懂无我;不懂无我,随便遇到任何一个法,都没办法学下去。有可能是色法,有可能是心法,也有可能是心所法,无论哪个法,你都过不去,这是绝对的。

  

【忏悔业障】所谓业障,有障碍,让我们学不下去,把前面的路挡住。那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去忏悔,把前面的石头、障碍排除掉,否则要么走回头路,要么绕道而行。

  

  

乙四、如理认识修行

  

【百法功效】我们学百法,就是让我们对内心潜在的问题,在种子位的时候就不要让他起现行。现行,让它断灭、转化、转意。

  

【认识修行】

  

从种子位到现行位,从因至果,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我们要让哪些种子不起现行?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持续?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转意?

  

这都是我们修行要去培养的地方。

  

【修行方法】

  

好的等流,好的现行要持续,是有方法的,从内心上来着手才能持续;

  

不好的现行要把它去掉,那我们怎么把它去掉?也有它的方法、理路。

  

我们要转识依智,要转意,也是有方法、理路的,有训练技巧及实践过程。

  

【避免误区】

  

我们现在究竟是处在一个什么状态?我们现在怎么修?我们现在怎么学?我们现在在哪一个点上着力?这些自己都要非常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势必会造成头痛医脚,肯定是弄不成!最后很多工作、很多用功都是无益的,顶多种种善根,熏习佛法的种子,仅此而已。

  

【修行关键】我们要更进一步来深入了解和认识,必须要有佛菩萨的经验,没有佛菩萨的经验绝对是过不去的。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