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可以的),過幾天用不下去,算了。這純粹是一種妄想!妄想,今天這麼想,明天那麼想,怎麼能夠持久?
3.聽聞與修行
【聞法目的】要對我們的心進行非常深入、細微、系統、全面的剖析,我們才會知道:我們的心有哪些好的方面,有哪些不足的方面,有哪些問題……這才是我們聞法、學習經論的主要目的。
【重在實踐】我們聽經、聞法,本身就是在修行,就是在用功,是真正意義上面的用功,而不是僅僅聽一些道理。聽了道理若不與心結合起來,絕對有問題,絕對只是一套理論。
【喻】上解剖學,能夠把軀體的各部位與自身對應起來。上電腦課,(書上的)各個零部件要(與機器)對應起來,一定要對應,如果不對應,很久都學不下去。
(四)或名爲識,了別義故。
(五)或名爲意,等無間故。
什麼叫等無間呢?就是前面的滅了,後面的生起,中間沒有間隔。
(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斯皆心分也。
這些都是心的一部分。八識各有作用,但都是心的一部分。
甲二、學習方法
我們學佛法、唯識、法相,很多人覺得麻煩,記不住。
法是法相,而不是學習一百個名詞,如果把所有的名詞定義都記住了,卻不能通達無我,那麼你記得越多越煩惱。
【分類演繹】要彙歸到無我,彙歸到空性,再多的相本性都一樣,再多也不怕,可以給它分類。
【喻】百貨公司有幾千幾萬種商品,但只要能夠分門別類,找起來就很簡單,一目了然。
【以喻說明】商品是色法,色法需要分類,心法也需要分類,否則認識不清楚。
【經驗導行】但要分類也不容易,需要經驗。如百貨公司,這麼多東西給你分,肯定發愁,但經理一看就知道。它都必須要經過學習,沒學過是分不了的。我們基金會分衣服,大家都很頭疼,這麼簡單都分不了,原因就是不懂得分類學。
【心的演繹】任何一個法,歸納和演繹,世間法將之運用到物上,佛法將之運用到心上。
甲叁、結合現實破邪顯正
乙一、不依佛法盲目修行
我們長期不能解脫的原因,是因爲我們構築了自己的一套名言體系,既不同于世間的名言體系,也不同于佛法的名言體系。
【現行誤區】我們學習佛法,對世間的一切都不上心、不用心了,世間上面的名言、名相已經壞了,至少壞一半,因爲他覺得這些東西可有可無,學佛法不在乎這個東西了。但是,又不懂得佛法的名言體系,不知道佛法是如何安立的,以爲否定了外在,內心就能得到肯定。
【清醒認識】但是,否定外在,並不等于正確的就能建立起來。必須通過佛法來建立,而不是憑自己的熱情就能建立起來的。先要學習佛法,沒學過絕對建立不起來。
乙二、不依智慧亂用法類
【佛法妙用】佛說法,是爲了讓我們的心完全、徹底、究竟解脫。如果心不能解脫,就是有束縛、不自在,被捆住了。佛法讓我們覺悟:心的束縛把它去掉,心的局限讓它突破,心的癡暗讓它光明。
佛法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套方法,讓我們突破內心的局限,照亮內心的光明,讓我們的內心從死氣沈沈到死灰複燃。
不僅有方法,還有標准,內心的境界是有標准的。
當下如何用功?轉心,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要以智慧去觀察,而不是以分別心去觀察。
◇分別心和妄想去了解、認識外境、外物,答案是錯誤的。
◇智慧是覺悟,是透徹的觀照。
【喻】身體有問題,用心電圖、X光機透視一下,就能找到問題。
【自利利他】佛法是自我透視,能夠知道自己內心的狀態和境界。如果能掌握佛法,就能給很多人透視。好比醫生掌握了儀器,就可以給很多人透視。
【師父提醒】但如果不精通,就會出大問題,如(醫生)用測心髒的儀器去測胃,就是亂用,折騰一番,沒有病都被折騰得有病,至少是破財了。佛法亦如此,亂用法類(就會出問題)。
【心理解剖】學佛好比心理解剖,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
【內外分別】佛法如何看待外在世界?如何看待我們的內心世界?這兩個方法是不同的,我們不能用對待內在世界的方法來對待外在的世界,也不能以對待外在的世界的方法來對待我們內心的世界。
【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對治內心世界用對治悉檀,對應外在世界用世界悉檀。
【外在標准】世界悉檀即世間公共標准,你必須要遵守世間公共標准,否則肯定不成就。
【喻1】直播,有一個公共標准,怎麼做才好,我們只有掌握了、熟悉了、應用了這種公共標准,我們才能做成功。若哪裏還有問題、哪裏還有不熟,就說明我們對于這些標准的掌握還不熟練。
【喻2】開車,必須遵守交通規則。
【內心標准】內心標准(與外在標准)不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一套標准,佛法有佛法的非常嚴整的一套標准。有人以無標准爲標准,亂七八糟。
(【結論】我們必須用佛法的標准來看待外在及自己的內心世界。)
乙叁、不學無術妄滅煩惱
我們找到了問題,還要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社會要解決問題,用科學;修行要解決問題,用佛法。
只有掌握了高科技,你才能運用它;佛法也是如此,你不掌握怎麼應用呢?
當我們起煩惱時,光拿一本藏經、抱一尊佛像是不能去煩惱的;正如只拿著一本科技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師父強調】必須要熟練掌握、融會貫通(才有用)。
【喻】炒菜,什麼東西和什麼東西不能放在一起,什麼東西和什麼東西放在一起會變質,這裏面都有科學的道理,不掌握、不了解,炒出來的菜就不行。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乙四、內心矛盾處處對立
【錯誤現行】我們常常到處都是矛盾:人與人矛盾、事與事矛盾、自己與自己也矛盾——是要看書呢還是勞動?是個人用功還是集體共修?等等,總之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都是矛盾。
矛盾都是一種煩惱。
怎麼辦呢?怎麼認識這些問題呢?
【“矛盾”新解】矛、盾。左手持矛,右手持盾,左手之矛與右手之盾互相矛盾。如果你認爲左手的矛具有發展性、進攻性,右手的盾具有保護性,(都可以作爲自力或利他的武器),那就不矛盾了。如果你老認爲矛就只能進攻別人,是利他,盾就只能保護自己,是自利,自利和利他就難以統一。老是覺得到底是自利還是利他,本身就是不會用矛、不會用盾的標志。
【引申】就是不能很好地認識什麼是自利、什麼是利他,把自利與利他對立起來,把動與靜對立起來,把讀書跟修行對立起來。實際上都是我們內心互相矛盾,不能超越、解脫的表現。
(實際上)哪裏有矛盾?矛、盾都是一種工具,一種武器,就看人怎麼來用它。
乙五、不識無我難以超越
【錯誤現行…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