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五讲)

  

(5月27日)

  

  

【原文】:“一切法者,略有五种。”此总标诸法也。称理言之,实有无量,以众生性欲无量。是以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今言五位百法,岂非要略乎?故云略有五种。自此至真如无为,总答初问。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心法者,总有六义:一、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或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三、缘虑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境故。四、或名为识,了别义故。五、或名为意,等无间故。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斯皆心分也。

  

  

甲一、经文释义

  

乙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这两句是世亲菩萨《百法明门论》里面的,宇宙万法,一切法,概略说,有五种。“此总标诸法也”,诸法把它总的概括起来有五种。“称理言之,实有无量”,如果从道理上面来说,有无量无边的诸法。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法?

  

“以众生性欲无量”,因为众生的根机、好乐心无量无边,所以就有无量无边的法。

  

【喻】吃菜,有中餐、西餐;中餐又分各种菜系,有不同的口味,但实际来说都是菜。

  

佛法也是一样的,法的本性、本相是一味的,但相上是无量无边的。

  

【造论缘起】这么多法相,我们学不过来,怎么办呢?分成五种。

  

部派佛教时期,众说纷纭,对佛法理解很多,不能统摄,于是世亲菩萨造本论将之概括起来。在当时注重论辩的环境下,谈得越多越离谱,离佛法越远,所以本论简明扼要。

  

【造论目的】造这个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达无我,也就是为了修行。从一个法相到一个法相,从一个法类到一个法类,来诠释其无我性。

  

【万法无我】不是只有最后到了六个无为法才是无我的,前面九十四法,每一个法都是无我,都是相,从它的圆成实性、自性上面来讲,都是无我、无为法。前面都是有为法,生灭法,那无为法才是不生灭法。

  

【初识百法】“是以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瑜伽师地论》从“五识身”(“五识”)一直到“法界”,一共是六百六十个法。“今言五位百法,岂非要略乎?”一百个法对比六百六十法来,六百六十法来讲,难道不是要略吗?

  

“故云略有五种。自此至真如无为,总答初问。”刚开始问“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这里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何等一切法”。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百个法。过去有个偈颂:“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四句就把他概括了。

  

  

乙二、略释心法

  

五位百法,第一位是心法。

  

“心法者,总有六义。”

  

心法通义有六,别义即八识。

  

【心法通义】通义,即贯通八识的,有六:

  

(一) 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宗】窥基大师的注解,如果从“集起”义来讲,只有第八识可以称为“集起”义。

  

【因】何谓“集起”呢?即“集诸法种子”。我们种种现行的出现,都是有种子的;没有种子,就没有现行。我们能够看到种种相,都是跟我们内在的种子有关系。

  

【喻】有了种子,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理论传承】

  

◇部派佛教时期,认为人身语意造业,集合感果。

  

◇大乘唯识宗认为:业集合起来变成种子,即“业种”,这样更好理解一些。

  

【大小差别】

  

◇部派佛教只讲六识;

  

◇大乘唯识讲八识,谈到种子、现行、业。

  

【结释】我们造了种种业,业过去了就变成种子;种子以后再感果,种子实际上也是因,起了现行也就是感果。

  

“此义唯属第八心王阿赖耶识,其他心法没有这种功能。若就现行集起,则通其余的诸识。”

  

其它七识没有此功能(集诸法种子),如果通现行,其它七识也有。

  

其他识现行的状态、特点,都与种子有关。

  

  

(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或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宗】能熏、能积集为前七识,所熏、所积集为第八识。

  

【因】第八识被前七识所熏,前七识能够熏第八识。第八识,汉译为“藏识”,也叫“含藏”。

  

【喻】它(第八识)像仓库一样,前七识造种种业所构成的种子,都保留在第八阿赖耶识当中。

  

【辨析】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第二义主要是从能熏、能集(的角度)来讲的。

  

“积集”义是心的通义。

  

(三)缘虑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境故。

  

1.正明

  

【宗】缘虑:能缘,自虑,自分境。八个识,每个识只是我们心的一分,各个识都只缘自己的一分。

  

【因】心是无形无相的,只能从作用上来说明心的意义,所以分为八识。八识各有心所,只有从现象、表现出来的作用上,才能说明它的意义。若不从相上说,就很难说。

  

【喻】我们常说,你这个人对人不好,“没有良心”、“心不好”,什么叫“心不好”呢?心能不能拿出来看?佛法所说的“心”不等于医学所说的心脏、大脑,前者是心法,后者是色法。

  

【万法归心】唯识、百法,是从心上来说明它的规律、说明无我。

  

无论何宗派,显教密教、性宗相宗、大乘小乘,如果我们没有心,这些宗派就与我们没有关系。修任何一个法门、法类,都与心有关系。只有我们心去缘它,我们心去学它,这些宗派对于我们来讲才是有意义的。

  

【识心为先】佛法是怎么来认识我们的心?佛法上面是怎么讲?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如果我们没有去学,我们本身就搞不清楚佛法是怎么来认识心,它怎么来剖析?

  

【喻1】医学解剖,把整个人分解,各个部位、器官,都清清楚楚。

  

【喻2】电脑、电视、录像机,都是如此,各个零部件的名称、性能、形状,都很清楚。

  

佛法对心的认识也是清清楚楚的,只是后人难以理解如此复杂、深细的理论,剖析内心的理论。

  

2.破除邪执

  

我们学习本论,不是只学一百个定义,若仅仅是学习一百个定义,可以找到很多参考书,都写得清清楚楚。

  

【依师学法】学佛法,是学习一种经验,即讲课的法师对经论的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与现在接轨,现代人才能接受。

  

【喻】医学、科学,必须要人讲,才容易、快速(地了解),才能少走弯路,才不会走错路。若没有人讲,只是自己看书(的话),科学的书这么多,我们怎么看得过来呢?科学的门派、学科非常多,我们都不知道学哪个,肯定学不好。

  

【依法识心】《百法明门论》,佛法,非常扼要,让我们一步步、一层层,逐渐认识自己的心,认识佛法要告诉我们的心态究竟是什么。

  

【师父破斥】不是我们自己妄想“我们的心是怎么样,我们要用功”(…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