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二講)
(5月19日)
甲一、引述
【本論簡介】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法本身屬于大乘,小乘所談七十五個法,人空;大乘談一百個法,人空、法空。
【曆史發展】自唐代以來逐步衰微,後經藕益大師、憨山大師發展,尤其近代太虛大師及其弟子,以及支那內學院等倡導,但仍不夠普及。 【學習之必要】對唯識、法相了解得不夠,導致對經論的理解很膚淺,乃至牽強附會。 甲二、廣明論旨 【外在表現】內心有執著的力量,所以對相應的境産生執著;內心本身有煩惱,所以對逆境想去遠離。 【如理認識】無常是一切事物的變化過程,它本身沒有善惡、對錯、是非,不管你喜不喜歡,都是無常,無法逃避。所有的一切(萬法)都必須透過無常的檢驗、觀照。 【辨析心相】我們一聽到“無常”就覺得不好,是觀念問題,正見的扭曲,對諸法真實産生誤差。因此,我們內心需要別人的鼓勵、贊歎、肯定,這是我們內心虛弱、力量缺失的表現。因爲內心虛弱,對很多人、很多事不相信,有懷疑,這些都是有關聯的。 【反觀自身】在寺裏,大家熟悉了,很多法就沒有認真去聽、去憶持、去領納,就不能啓發智慧,法、語言文字就不能産生作用。 【師父強調】産生作用才是法,不産生作用只是情緒。 【大乘】運載,表示一種力量。大乘,即有強大的運載力。 【百】一百個,指數量。 【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是有漏的、帶煩惱的,出世間法是無漏的,不帶煩惱的。 【明】“無漏智慧,能破闇故”。 大乘百法都是無漏智慧,能破煩惱。 【門】“開通而無壅滯故”。 百法的智慧能幫助我們在修道、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沒有障礙、暢通無阻。以這一百個法進入佛法堂奧,體會佛法是什麼,能夠開通廣大佛法,內心不會有疑惑。 【論】“顯則性相,教誡學子,斷惡修善,滅妄證真”。 性,法的體性;相,外相、表相。 【以喻說明】好比屋裏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開燈則了了分明。若我們能通達二空(無常、無我),就不會迷惑。 我們不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就很容易執著,執著于今天,執著于眼前,執著于因緣合和的假相。 【如理認識】無常是無法執著的,它本身就是一種變化的狀態,一直在流失。我們執著的只是內心的觀念,執著不要讓它過去,不要讓它流失,不要讓它變化。實際外在不可能不變,只是心中觀念不能變化。 【究其症結】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沒有認識到真如法性、佛性的價值。 能夠體悟到無常、二空才能體會到價值。 【對比觀察】 •世間需要外在的成就來體現我們的價值,佛法是靠對法義的把握、體會來體現價值,十法界不離一念心。 •世間法,你、我、他是社會的界定,佛法的分類不同,引導目的不同。 【錯誤現行】我們常把世俗社會的價值觀帶到佛法中來。 【對比】學習了百法,對事物的分類就不一樣了,用佛法、唯識的方法重新分類、界定,這樣我們心中才會有佛法。 【以喻說明】如鋼筋、水泥,如果只知道名字,不明白它的性質和作用,就無法用這些材料來蓋房子;又如從沒見過的東西,只知道名字,但一定不會用,假如是藥,一定不敢吃。法本身是藥,不僅僅了解法相,必須要掌握法的特性和運用原理才有用。 【深入認識】 【應機譬喻】如當下聽課,“你在”與“你的身體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的身體”是“我所”,是色身,四大假合,“你”是一個假名,不僅僅指這個四大假合的色身,更重要的指心識。若人在心不在,就很難說“你在這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如同行屍走肉,胡思亂想。學佛的目的就是身心統一、安住當下。 一般人沒有這麼細的辨析,而佛法不同。 這個例子是爲了讓我們去思考人與心、身與心的關系:心在身體上嗎?心能緣的範圍非常廣。 【師父破斥】從生到死,身心不能統一,容易執身爲我,這是我們要破斥的。 【師父強調】了解這個道理是爲了證得二空(人空、法空),爲了成佛。若不能體會到二空、無常,無論學什麼法,都會執著,這是注定的! 【錯誤現行】我們常常覺得拜佛好就拼命拜佛,覺得念佛好就專門念佛,覺得念經好就專門念經,覺得念咒好就一味念咒。 【辨析】這些都是習氣,我們的習氣與這個方法相應。 【如法判斷】那你能相應多長時間呢?爲何會相應呢?相應能否超越、解脫呢?心是否越來越清明?內心的所緣境是不是越來越廣大呢?利益衆生的能力是不是越來越強呢?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就會對自己的狀態迷惑。 【策勵發心】很多人學法都貪圖功德,這也是貪心的表現,爲了來世更好,這些都是人天的福報。如果沒有真正在佛法的本意上下功夫,功德是很小的。 【引表解】“大乘百法明門論”,大乘,能诠之教;百法,所诠的事理;能緣之慧,所緣是百法,然後下面又分成能诠和所诠。那麼論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門是所诠之意。 【解析】大乘百法明門,是大乘法;有一百個法;是明門:清楚、通達、透徹、明了的門徑、路途。 【歸納】這一百個法是通向大乘佛法的門徑、路途。 【反顯】反過來說,能了解這一百個法,能在身心上産生作用,在戒定慧上能用得上功、對得上號,就算進入大乘。 甲叁、本論價值 【出處】《瑜伽師地論》有六百六十個法,世親菩薩覺得太多,衆生學不過來,將之提綱挈領,取出一百個法,便于大家學習。 【祖師悲心】大乘佛法博大精深,《華嚴經》80卷、《般若經》600卷、《大智度論》100卷、《瑜伽師地論》100卷……大部分人看不過來,也看不懂。而此百法綱舉目張,包羅萬象,就比較容易學習,否則我們根本把握不住。 【基本結構】宇宙的法無量無邊,以一百個法來概括。一百個法又分爲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五大部分。其中有爲法四個部分,無爲法一個部分。這樣就很容易把握。心法有8個,心所有法51個,色法11個,心不相應行法24個,無爲法6個。 【學習方法】一法又一法去參悟,就融會貫通了。 如心所法,各心所彼此之間有什麼關系,心所與色法有什麼關系,與不相應行法又有什麼關系,等等。 表面上看就是名詞的羅列,實際上需要通達唯識、瑜伽師地論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內涵。 【簡介注解】窺基大師是玄奘法師的傳人,他的注解非常好,非常簡要,對我們學習是很大的幫助。 【師父策勵】我們學習,不僅需要理論,更重要的是與自己聞思相結合。法要與心相應,用心去領納、接受、感悟,才是真正法的內涵。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二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