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二讲)
(5月19日)
甲一、引述
【本论简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法本身属于大乘,小乘所谈七十五个法,人空;大乘谈一百个法,人空、法空。
【历史发展】自唐代以来逐步衰微,后经藕益大师、憨山大师发展,尤其近代太虚大师及其弟子,以及支那内学院等倡导,但仍不够普及。
【学习之必要】对唯识、法相了解得不够,导致对经论的理解很肤浅,乃至牵强附会。
甲二、广明论旨
【外在表现】内心有执着的力量,所以对相应的境产生执着;内心本身有烦恼,所以对逆境想去远离。
【如理认识】无常是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它本身没有善恶、对错、是非,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是无常,无法逃避。所有的一切(万法)都必须透过无常的检验、观照。
【辨析心相】我们一听到“无常”就觉得不好,是观念问题,正见的扭曲,对诸法真实产生误差。因此,我们内心需要别人的鼓励、赞叹、肯定,这是我们内心虚弱、力量缺失的表现。因为内心虚弱,对很多人、很多事不相信,有怀疑,这些都是有关联的。
【反观自身】在寺里,大家熟悉了,很多法就没有认真去听、去忆持、去领纳,就不能启发智慧,法、语言文字就不能产生作用。
【师父强调】产生作用才是法,不产生作用只是情绪。
【大乘】运载,表示一种力量。大乘,即有强大的运载力。
【百】一百个,指数量。
【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是有漏的、带烦恼的,出世间法是无漏的,不带烦恼的。
【明】“无漏智慧,能破闇故”。
大乘百法都是无漏智慧,能破烦恼。
【门】“开通而无壅滞故”。
百法的智慧能帮助我们在修道、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没有障碍、畅通无阻。以这一百个法进入佛法堂奥,体会佛法是什么,能够开通广大佛法,内心不会有疑惑。
【论】“显则性相,教诫学子,断恶修善,灭妄证真”。
性,法的体性;相,外相、表相。
【以喻说明】好比屋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开灯则了了分明。若我们能通达二空(无常、无我),就不会迷惑。
我们不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就很容易执着,执着于今天,执着于眼前,执着于因缘合和的假相。
【如理认识】无常是无法执着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状态,一直在流失。我们执着的只是内心的观念,执着不要让它过去,不要让它流失,不要让它变化。实际外在不可能不变,只是心中观念不能变化。
【究其症结】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认识到真如法性、佛性的价值。
能够体悟到无常、二空才能体会到价值。
【对比观察】
•世间需要外在的成就来体现我们的价值,佛法是靠对法义的把握、体会来体现价值,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世间法,你、我、他是社会的界定,佛法的分类不同,引导目的不同。
【错误现行】我们常把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带到佛法中来。
【对比】学习了百法,对事物的分类就不一样了,用佛法、唯识的方法重新分类、界定,这样我们心中才会有佛法。
【以喻说明】如钢筋、水泥,如果只知道名字,不明白它的性质和作用,就无法用这些材料来盖房子;又如从没见过的东西,只知道名字,但一定不会用,假如是药,一定不敢吃。法本身是药,不仅仅了解法相,必须要掌握法的特性和运用原理才有用。
【深入认识】
【应机譬喻】如当下听课,“你在”与“你的身体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的身体”是“我所”,是色身,四大假合,“你”是一个假名,不仅仅指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更重要的指心识。若人在心不在,就很难说“你在这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如同行尸走肉,胡思乱想。学佛的目的就是身心统一、安住当下。
一般人没有这么细的辨析,而佛法不同。
这个例子是为了让我们去思考人与心、身与心的关系:心在身体上吗?心能缘的范围非常广。
【师父破斥】从生到死,身心不能统一,容易执身为我,这是我们要破斥的。
【师父强调】了解这个道理是为了证得二空(人空、法空),为了成佛。若不能体会到二空、无常,无论学什么法,都会执着,这是注定的!
【错误现行】我们常常觉得拜佛好就拼命拜佛,觉得念佛好就专门念佛,觉得念经好就专门念经,觉得念咒好就一味念咒。
【辨析】这些都是习气,我们的习气与这个方法相应。
【如法判断】那你能相应多长时间呢?为何会相应呢?相应能否超越、解脱呢?心是否越来越清明?内心的所缘境是不是越来越广大呢?利益众生的能力是不是越来越强呢?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会对自己的状态迷惑。
【策励发心】很多人学法都贪图功德,这也是贪心的表现,为了来世更好,这些都是人天的福报。如果没有真正在佛法的本意上下功夫,功德是很小的。
【引表解】“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能诠之教;百法,所诠的事理;能缘之慧,所缘是百法,然后下面又分成能诠和所诠。那么论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门是所诠之意。
【解析】大乘百法明门,是大乘法;有一百个法;是明门:清楚、通达、透彻、明了的门径、路途。
【归纳】这一百个法是通向大乘佛法的门径、路途。
【反显】反过来说,能了解这一百个法,能在身心上产生作用,在戒定慧上能用得上功、对得上号,就算进入大乘。
甲三、本论价值
【出处】《瑜伽师地论》有六百六十个法,世亲菩萨觉得太多,众生学不过来,将之提纲挈领,取出一百个法,便于大家学习。
【祖师悲心】大乘佛法博大精深,《华严经》80卷、《般若经》600卷、《大智度论》100卷、《瑜伽师地论》100卷……大部分人看不过来,也看不懂。而此百法纲举目张,包罗万象,就比较容易学习,否则我们根本把握不住。
【基本结构】宇宙的法无量无边,以一百个法来概括。一百个法又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大部分。其中有为法四个部分,无为法一个部分。这样就很容易把握。心法有8个,心所有法51个,色法11个,心不相应行法24个,无为法6个。
【学习方法】一法又一法去参悟,就融会贯通了。
如心所法,各心所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心所与色法有什么关系,与不相应行法又有什么关系,等等。
表面上看就是名词的罗列,实际上需要通达唯识、瑜伽师地论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内涵。
【简介注解】窥基大师是玄奘法师的传人,他的注解非常好,非常简要,对我们学习是很大的帮助。
【师父策励】我们学习,不仅需要理论,更重要的是与自己闻思相结合。法要与心相应,用心去领纳、接受、感悟,才是真正法的内涵。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二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