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樂與法樂的省思》課堂筆記之二
(1月11日 【師父開示】“自己想修行僅僅是一個發心,內在的自我要求。實際上如何進行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有次第、有步驟認真去修行,又是一回事了。有些人信仰和道心,退失的原因在于慢心、懶散,習氣不能得到調伏和對治,因爲我們的慢心在起作用,內在的對于人事物,佛法的執著,這種的力量非常強,自然而然因爲慢心的緣故,將佛法拒之于自己的心外,將自己拒之于佛教的門外。因爲懶散的原因,我們不能專注,我們不能專心,我們不能把有限的、寶貴的、片段的時間,很好地用在佛法的聞思修上面去。釋迦牟尼佛爲什麼可以做得到?曆代的祖師大德們爲什麼能夠做得到?佛陀看到了老病死這樣子的生命的黑洞,感到無比的震撼。爲了要尋找出離生死、究竟解脫的菩提大道,毅然決然放下自己的,世間一切功名、利祿、成就。然後以自己的整個身心、生命,來實踐佛法。對比我們自己呢?我們能不能以自己,整個的生命、身心的一切,向佛陀一樣,來實踐佛陀的教法。這樣子才能夠談得上,一步一步向佛陀學習。整個的身心,所有的生命,這是代表一切的。所以我們學佛法,它不僅僅是很簡單的一個概念,要真正下決心去學習;或者說我們只是美其名,來學習佛法,這是兩個不同的發心。” 【法師引導】 1、指出當下的現行。 (1)上課發言不積極也是代表一種業相,以前我看見別人也象看見木頭一樣,大家爲什麼不發言呢?氣氛凝重?一說發言有人就把頭低下去了。如果發言有功德你會不會不發言?積極發言的好處有:一是自己回顧師父講的法,可以再次加深印象;二是幫大家一起回顧,也是一種善行。但是,我們一般的現行是怎樣的呢?我們會覺得躲在下面比較安全,好面子,保護這個“我”。這個是需要我們去突破的。 (2)以前有個法師爲了突破就開始發言,第一次、第二次發言不奇怪,最後一直堅持下去,變成了每堂課總是他發言。實際上我們在保護一個虛幻的“我”,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其實你大概是個什麼樣子大家都知道,你講出來什麼別人也不會太驚訝,除非你講得很好,或者就是很離譜。 2、這一段講修行有理論有次第,我們不能進步的一個很大障礙就是慢心。 (1)我們有慢心嗎?只要有“我執”存在,沒有破“我執”前,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一定有慢心。只是有的人慢心發作得大、有的人發作得小。尤其是曾經風光過的人,慢心容易大,剛來的人慢心會比較小,時間長了、環境熟悉了慢心也膨脹了。 (2)我們都是有憑依的:我的專業是寺裏第一,我跟某某法師業緣最近你們誰也比不上我?師父對我最好了,我是博士,我是網站專家,我吃的鹽比你吃得飯還多,等等。你有了慢心,對其他的就生不起信心了。別人比不上你,不是專家有什麼關系?他有佛法你爲什麼不要呢?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崇高必墮落。 (3)有一個辦法,低聲下氣爲別人服務,這樣去對治。如果你發現你有什麼事不能做的,往往就是你的慢心。比如:我怎麼能去大寮?我怎麼能去掃廁所?但是試著去想想:菩薩爲了衆生什麼都做,何況你不是菩薩呢? (4)慢心會導致嗔心。你認爲你厲害的地方,別人看的是你不厲害的地方,別人看你怎麼這麼沒有修行,別人會不會恭敬你?不會。你就會覺得他怎麼能不恭敬我?氣死我了。我是寺院裏某個專業的第一、我是哪所高校畢業的,他怎麼不知道呢? (1)人的懶惰習性是很強的,例如你學習久了,別人拉你去做事你不去,因爲你懶得改變自己。 (2)我們的心非常懶,懶懶地趴在那裏,不是說爲了自己的無限生命去打造。你拉我一下我就動一下,一不拉就又趴下還覺得很舒服,你看得到自己的懶散嗎?你看不到。所以要拉動大家懶散的心真的要費牛勁。 (3)當你思惟得力的時候、信心起來的時候、對業果有信解的時候,你才能站起來,希望大家以後都能站起來。對你們的情況,我現在都能略有感知,知道怎麼引導你們,因爲自己以前失敗的經驗太多,所以知道你們是被什麼障住了。 (4)因爲懶散不能安住當下,這個苦頭我也吃夠了。因爲幹什麼都覺得不是最好的,總是覺得別的更好,在基金會就覺得文化組好、出坡時就覺得聽法更好。這些都是不安住的表現。 要安住當下是有方法的,安住當下你會覺得當下的事情最有意義、當下就最歡喜,時時都是歡喜人生;你不能安住當下,時時都在一種焦躁中,就是痛苦人生。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資糧、需要佛法。 (5)我們爲什麼做不到呢?佛爲什麼做得到呢?因爲佛下的決心最大。我們有很多挂礙,不能把所有的精力安住在聞思修上。我們家裏的房子、世間的朋友好久沒見、家裏有老人、新的科幻電影還沒看、我還在觀察這個道場,要和別的比較比較,說來說去內心還有很多自己追求的東西,所以不能把所有精力放在佛法上。 (6)因爲我們對苦樂的了解不夠、對佛法的了解不夠。比如看電影能帶來快樂嗎?這些都是虛妄的、一時的、會帶來惡果的,你還會去看嗎?世間朋友能給你帶來快樂嗎?朋友下一生可能成仇人。不是說不要朋友了,而是說把世間的朋友看得比佛法還重要,這是一個錯誤的知見。當你對治了,就會對佛菩薩生起感恩,你對煩惱調伏了一點了,怎麼會不感恩呢?你當下清涼、未來安樂。覺得周圍的人帶給你的都是痛苦,你沒有得到安樂怎麼能生起感恩的心呢? (7)要改變,要靠信心,這個過程是有痛苦的。你要去反省我有沒有慢心?要發願好好聞思佛法。善業累積多了,不用別人告訴你,自己都知道你改變了,你不用去修觀功念恩你都會觀功念恩了。那改變我們的是什麼?是佛法、是善知識,所以佛法是要拿來受用的。 【問答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