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五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4)
(12月5日 【要點導讀】: ◎如何讓我們的潛能能不斷發揮去承載種種功德? ◎爲什麼我們總遇不到善知識呢? ◎如何讓我們的起心動念符合佛法? 四、對境修心點滴處·行住緣法念起時 1、日常生活勤用心·善言善行利有情 【反觀自省】: ——其實,我們不僅僅對學法的善知識,缺乏這種心,恭敬依止親近承事的心,我們對佛菩薩也是一樣缺乏恭敬心、信心、虔誠的心。 ——我們不僅對佛菩薩,甚至對我們自己家裏邊的父母、弟兄姐妹,學校裏面的老師,單位裏面的上司,我們都很難有一種恭敬心,都是非常缺乏的,更不要說對一般的朋友啦,對跟我們平起平坐的人,對跟我們了不相幹的人。 ——你說,“你跟我一點關系沒有,我爲什麼要去恭敬你呢?”不會有,不會說去恭敬(的)。 【對境練心】: ——在一個單位當中,能夠相安無事已經很了不起了,你說“我爲什麼去恭敬呢?” ——那你去恭敬他不很好嗎?你去恭敬他,他也恭敬你,這個關系就很好啊,是不是?你對別人尊重,別人肯定高興,別人高興,那你肯定也有好處。 ——你爲什麼要讓別人不高興?你不恭敬、不尊重對方,對方就不高興。 ——你對別人善言善行,恭敬別人,尊重別人,你也不要花成本,是不是?說兩句好話也不要花成本。 ——那你就是因爲有煩惱,你好話講不出來,你只有講粗話,只有講損惱有情的話,你利樂有情的話講不出來,是不是?(所以)它需要去串習啦。 【審察自心】: ——現在(原稿:真正)我們聽佛法的時候,你說“我可以講(利樂有情的話),”那實際上你下課了,你自己就講,“哎呀,我得回去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完,回去還要寫日記,回去還要洗衣服,” ——(你要)洗衣服,你怎麼去管別人的事情?你就不(會)管的,是不是?遇到誰,你也不會跟人家打招呼,別人給你打招呼,你也不理,因爲你自己要辦你自己的事情去。 ——所以不學佛法的人,他常常都緣著自己的,緣著自己就會有很多的痛苦,(痛苦)的來源都是這樣。 ——那如果我們花一點心思去考慮別人,就不一樣,角度就不一樣。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如理認識】: ——儒家談到物我同根(原稿:物我同甘)道家談到天人合一,佛家談到最後生佛平等,衆生跟佛都平等,心佛即衆生,自身無差別,非常高的一種境界。 ——但是我們在衆生的份上就不好講這個話,在理性上面是平等的,在事項上面,衆生就是衆生,佛就是佛,佛,他不受苦,你衆生要受苦,衆生要輪回,佛已經解脫了生死,已經不要在輪回當中。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可以用心的。 2、行住坐臥皆佛法·起心動念修自心 【了解四食】: ——打坐打得很高興,念經念得很有收獲,禅悅爲食。禅悅能不能當飯吃呢?它跟我們吃飯是不同的,但是也是一種食啊。 ——食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段食什麼意思呢?比如吃的饅頭、面包啊、面條啊、水果啊,這些以香味觸這叁法爲體性,欲界的衆生才有,需要段食、粗食、這些粗糧。 ——觸食什麼意思呢?接觸的觸,接觸的觸它也是人的一種心所,那麼這種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一種快樂,叫(改:就是)你身心快樂,身心愉悅,它一樣的能夠滋養、滋長我們的色身。 ——思食什麼意思呢?思考的思,思維的思。那麼思考、思維,常常跟我們說的造業也有關系。 [喻]:也就是比如你坐在這邊思維,思維佛法,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一天兩天都非常高興,可能吃飯,睡覺都忘記掉,喝水都忘記掉,也有可能,但這種人比較少,也有這樣的人,他可以不用去吃飯,可以當飯吃。 ——那麼第四種,識食,第八阿賴耶識,就是我們人的內心平靜,內心專注,心理狀態比較好,睡眠也好、飲食也好,他可以減少。 【如法思維】: ——那如果我們這種工夫不夠的話,那我們就要靠段食,就要靠這些營養來輔助。 ——所以我們人的色身的延續下去,它不僅僅依靠吃飯,它其他的因素也有關系,觸食,思食,識食。 ——所以我們喝水的時候,我們過堂的時候,他爲什麼要觀想呢?食存五觀呢? ——我們供一杯水的時候,也要觀想。那觀想的時候,四種食都有了,觸食,思食,識食都有。你用心,那麼它有識食;你在作意,有思食;那麼你手上拿的缽,或者拿的甘露瓶,它有觸食;那本身它就是食物,段食。這樣你喝的水,你吃下去的東西,它的營養至少是四倍,是不是?這是肯定的。 【觀察作意】: [喻]:你在廚房裏面做飯的人,炒菜的人,你自己炒的,吃起來味道特別好,是不是?特別喜歡吃。因爲你一直在那邊作意,一直在那邊接觸、用心,當然就符合自己的口味。那麼你拿給別人吃,這個人如果想吃的時候,你做得再難吃,他也覺得好吃;他不想吃的時候,你做得再好吃,他也不吃,是不是? ——這跟吃飯的人的這種作意又有很大的關系,他不僅僅在這個飲食的本身,也就是我們吃飯的人那個時候的心情,那個時候的接觸、思考,那個時候人內心的狀態,都是有關系的。 ——你吃飯的時候你如果不作意,“說我今天肚子餓了?還是飽的?今天要不要吃?吃多少?”你搞不清楚,沒有定論,那當然你就吃不下去。 ——你覺得,我最近早晨要吃多少,中午要吃多少,晚上要不要用藥食,飲食知食量嘛,什麼時間吃,吃多少,那時間到了,你自然而然就會想吃。它有固定的,我們一天要吃多少。 ——那如果我們自己很隨意,不知道什麼時候吃,吃多少,不知道什麼時候休息,生活沒有規律,吃了沒有吃也搞不清楚,吃多少也搞不清楚,當然我們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吃飯、穿衣、迎來送去、掃地、倒茶,都能夠體會佛法。 【體味經典】: ——經典當中常常看到“著衣持缽,入舍衛國托缽去”,常常也會描述這些場景,佛弟子們,大比丘們拿著缽,自己披著袈裟了,到了什麼地方去托缽,(我們)覺得這些似乎很瑣碎一樣,但是這些恰恰就是佛法生活化的一種表現嘛。 ——甚至你看經典當中《律藏》裏面,“偏袒右肩”它裏邊也有介紹,合掌它也介紹,就是要描述那種場景了。那種場景,那個時候的佛弟子、比丘們的一種狀態。 ——因爲你去托缽,你去乞食,很多人看到出家人,就能夠種善根。托缽乞食的時候,能夠接觸到社會上面種種的境界,遇到很多的事情,想不到的事情、看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遇到、也可能看到等等。 ——那麼這些就是現實生活當中,作爲我們出家人,或者作爲我們居士們如何來面對生活的一種能力。 ——所以我們看那些戒律,看佛在世時,佛陀也好,佛弟子他們的生活也好、用功也好,都是活生生的,“洗腳”經論裏面也有,“濯足”,洗腳,都是非常的具體,不是說非常抽象。 ——那麼這些對我們都是有很大的啓發意義,爲什麼佛經結集的時候也要把這些一起記載下來,一起的流通結到佛經當中去?都是有很深的用意。 【修行指要】: ——如果我們學佛法,學來學去,我們的念頭不能得到改變,我們的觀念不能得到改變,那麻煩就很大了。 ——那佛法本身就是要糾正自己的觀念。 ——那麼觀念怎麼糾正呢?就是在舉心動念處,在我們心念還沒有起的時候,來改變,你起的時候已經沒有辦法了,事已至此,就沒有辦法。 ——那麼你這個念頭沒有生起,可以讓你生別的念頭,讓你生菩提心,讓你生慈悲心,讓你生包容心,那麼你這種心一生起來,他別的心就起不來了,你的觀念就改變了。 ——所以我們坐禅也好,念佛也好,《金剛經》也好,《楞伽經》也好,《六祖壇經》也好,《楞嚴經》也好,《十六觀經》也好,以及天臺的種種禅觀也好,都是要來告訴我們把握好我們的念頭,讓我們的起心動念符合佛法。 『附錄·思考題』: 1.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培養恭敬心? 2.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分別指什麼?這四種食和我們色身的關系如何? 3.經典中爲什麼要詳細的描述佛陀和弟子們生活的細節?這對我們有什麼啓發意義? 4.我們該如何在起心動念處修正自己的念頭? 《認識人生之五 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