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 五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3/4)
(12月4日 【要點導讀】: ◎如何讓我們的潛能能不斷發揮去承載種種功德? ◎爲什麼我們總遇不到善知識呢? ◎如何讓我們的起心動念符合佛法? 叁、大乘成就賴尊重·恭敬承事唯法求 1、菩薩行道依尊重·外緣知識破慢執 【敷演經義】: [經]:《華嚴經》裏頭說:“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就是我們修行、修心,法師們對我們的教授教誡非常重要。 ——善知識的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爲什麼呢? ——佛菩薩看到我們,知道我們,能夠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識學佛法,心正歡喜。 ——對“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爲什麼呢? ——善知識告訴我們的佛法,我們能夠安住無違,也就是能夠照著去做,佛法就起功用了,佛法就起了妙用,當然慢慢慢慢就接近一切智,就逐步逐步在佛法的道路上走。 ——“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就是我們聽到佛法的時候,不産生懷疑,有信心,這樣子的話,我們的功德,我們對佛法的成就近于諸善知識,前面是近一切智。“近于諸善知識”,就是所有的善知識。 ——“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對一位善知識言教無疑的話,則能近于諸善知識。爲什麼呢? ——諸善知識其目的也是引導我們對佛法、對佛陀的言教,産生信心,産生正解。 ——我們對于一位法師的開示的佛法能夠不産生懷疑,就表明我們對佛法已經建立了信心。 ——“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我們要去作意不舍,這個也是很關鍵的。 【反觀自省】: ——那我們能不能?有沒有呢?會不會去作意不舍善知識呢? ——那今天(我們)覺得這裏講的好,聽得高興。過幾天我們自己起煩惱,覺得那麼再換一個地方去聽一聽,這裏講的也很好。再換一個地方聽一聽呢,那裏也講的不錯。 ——實際上,無論出家的法師也好,我們在家的居士也好,你在一生一世當中,能夠真正親近依止到善知識是很少的。 ——無論我們北方的也好,南方的也好,出家衆也好,在家衆也好,那好多他是一種名義上頭的,名義上說“我要親近善知識,我要依止善知識,要對善知識所有的教授教誡無違,”這說說好聽而已。 ——就有如我們每天發四宏誓願一樣,“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順口溜的嘛。 ——那實際上面你要度幾個呢?屈指可數的,可能一個都沒度。你一生能夠度幾個?不容易度的事情。你要度他,他不讓你度,(這是)不容易的事情。怎麼去度呢? 【如理認識】: ——所以在經論當中,爲什麼那麼強調呢?因爲實際上面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他才要強調說,依止善知識。 ——因爲沒有外在的善知識作爲(原稿:所以)我們修行所依止的對象,就很不容易修。 ——內緣暇滿,外緣知識,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的慢心不能降伏,我們的我相不能得到破斥,就是我們內在當中對佛法的理解的那種執著去不掉,所以它必須靠外在更強的力量,才有辦法把我們內心當中的我執、法執去掉。 2、種因結緣尋師長·至心求法忏前愆 【如法思維】: ——那麼我們又怎麼樣能夠親近依止善知識來成辦所有佛法的義利呢?那麼這也就是究竟成就與否的關鍵。 ——也就是爲什麼有些人修了有成就,他有些人爲什麼修了慢慢就修不下去,他絕非偶然的,也是不會說無緣無故的。 ——不會無緣無故我們這些人就坐在這裏,那不可能的事情。兩年前、叁年前,我們都是很難想象,這個房子還沒有的時候,我們很難想象之後我們會坐在這裏,他都是有很多的因緣在裏頭。 ——那這種因緣它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所以才會有今天。 ——反過來說,我們以後會有很大的成就,那我們今天就要種因,今天就要結緣、廣結善緣,那我們的明天未來才會有更大的收獲跟成就。 【師父破斥】: ——但是我們常常會想,我們要去找一位大法師專門跟他修行,時刻不離,這是不切合實際的事情。 ——如果一位大法師,他下面的弟子非常多,幾百幾千幾萬。你去了,他在外面的把門的侍者他都不讓你進,那肯定的,他侍者好幾個都不讓你進,他要休息,法師要休息,也沒有時間,客人很多,他根本不理睬你。這不可能一廂情願的事情,是不是? ——你不要說什麼的大法師,你們要來找我的話,我這個時間都不夠,不可能的事情,進來的話會影響到很多很多我的工作,要做的事情做不了。 ——到一定的時候,他是根據上面的人來取舍的,不是根據我們來取舍的。這是很難的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顯正破邪】: ——但是我們要不斷這樣來作意,不斷來造這種業,不斷來種這種因,那麼慢慢慢慢才會感果。 ——“善者我師,不善者吾資”,你順境的話,就是我的老師;不順境,逆境就是自己積資糧的機會。 ——那如果說我們心裏覺得這世間上面沒有什麼人能夠當我的老師,有條件當我老師(的人)他又不肯來教我,這樣子自然而然就成獨覺了。 ——因爲你安立了這樣的一個宗:能夠教你的人也不可能來教你,不配教你的人,不夠教你的人,這種(人)你也不會跟他學。最後,就只有自己學。就(是)自己立了一個錯誤的宗。 ——那如果每個人都這樣作意的話,那佛教(豈)不完啦? 【師父教誡】: ——這只能不斷來創造這些因緣,你真正(原稿:現在)有這種求法的心,那就是不同,那就也許你能夠遇得到。 ——就是把求法的心、學法的心、聞法的心,作爲我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部分。 ——慧可大師斷臂求法,他爲什麼要斷臂呢?他表示誠心。當然我們現在人不能去學了,這樣就麻煩了,馬上要送醫院去。 ——這個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沒有真正覺得這個佛法是最重要的,或者說,我們一生當中以佛法作爲我們要成就的目標、目的。 【自識緣起】: ——這就是一開始、從小就要去培養,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要去培養。那我們歲數大了,本身就是打了很大的折扣。 ——我們成年人,本身已經定型了,木已成舟,已經就這模樣了,再改的話,也很難大改,只能小改,大改都很難。 ——歲數小就很容易了,他很多的習性還沒有形成,性格、心智都沒有形成,熏習就比較容易。 ——那我們歲數大了,本身要把腦筋當中的那些垃圾清理掉,你都要花多少年的時間都清不掉,並且要下很大的工夫。 【依法悔除】: ——這汙垢太深重,去不掉。他執著太嚴重,很不容易的,就是要想改,也很難改,它形成了。 ——那怎麼辦呢?我們只有忏悔,忏悔業障。 ——如果我們沒有忏悔的心,那這種業障不僅去不掉,還會越來越嚴重。 ——那越來越嚴重時候,就會(成爲)垢器了。 ——你垢器的話,佛法的甘露就裝不進去,裝進去的也變成毒藥,也不能吃,也不能用。 3、恭敬依止善加行·親近承事重意樂 【通達經義】: ——所以我們怎麼樣子來學佛法?那麼這些在經論當中,本身都是有非常清楚明了的要求的。 [經]:《不可思議秘密經》當中有談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這裏邊講得也非常的清楚。“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這些都是我們學佛法所應該要具有的心情:恭敬心、依止心、親近承事心,對善知識(應該有)的這些心理。 ——那我們透過對法師的恭敬、依止、親近、承事,來表明我們對佛法的重視,來說明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對佛菩薩的一種祈求。 【如法思維】: ——如果這樣做的話,因爲都是善法,所以它就成了善的意樂,通過依止親近善知識來培養自己善法的意樂。 ——因爲你有意樂,才會去依止、親近、承事;因爲你依止、親近、承事,所以就成了自己善法的加行。 ——因爲有了這種加行,久而久之就會成善業,就造了善業,善的行爲。 ——那因爲我們有善業,有善行,就會令善友,令我們的同行愛樂歡喜。 ——因爲我們造的都是純粹善業,對別人也不會起憂惱,不會損傷,並且對其它類的有情、對惡道的有情還能夠利益,給它講佛法。 ——“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菩薩都要如此,就是菩薩通過這樣子來圓滿佛果。 【破邪立正】: ——我們建立尊師重道的心,建立依止親近承事善知識的心,不是說外在哪一個法師他需要我們去恭敬、依止、承事,不是那麼一回事。 ——如果一個法師下面幾百幾千弟子每天都是恭敬、依止、親近、承事,那還了得,那就路都走不開,那都搞得佛教不正常了,是吧? ——它這個是告訴我們修行用心的一種法門,而不是外面做一些形式了,如果說你作一個樣子的話,那就很不好。 ——所以我們要去理解它的意思,就是我們需要有形式的時候,有形式(原稿:行持),它不需要有形式(原稿:行式)的時候,它更多的是在我們人的一種意樂。 [喻]:就像我們拜佛一樣,我們拜佛,它有時間段,什麼時間來拜佛,有共修有自修。那你如果一整天拜佛,當然也可以。如果每一個人一整天都來拜佛的話,那你什麼也不要管了,是不是?人家客人來了怎麼辦,居士來怎麼辦?要不要接待等等,都一一會有很多的問題。 『附錄·思考題』: 1. 爲什麼“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呢?? 2.爲什麼“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對一位善知識言教無疑的話,則能近于諸善知識”呢? 3.爲什麼沒有外在的善知識作爲我們修行所依止的對象,我們就很不容易修呢? 4.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去創造因緣去親近善知識? 5.我們透過對法師的恭敬、依止、親近、承事來表明什麼呢? 6.爲什麼建立依止親近承事善知識的心是告訴我們修行用心的一種法門呢?這個法門的重點在哪裏? 《認識人生之五 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