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七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5/5)
(1月5日 【要點導讀】: ◎到底該如何認識“我”呢? ◎如何增長我們的慈悲心? ◎爲什麼我們需要修心伴侶共住呢? 五、隨力起修種正因·以願導行善護心 1、能修即修不棄舍·淨罪集資發正願 【闡釋論典】: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善于依怙,照著去做。 [論]:“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的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爲因相,即便棄舍,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就是我們聽到的道理,聽到的佛法,我們能夠做得到,就要馬上去做;就是能夠做到的,就是我們自己能力做得到的,那麼我們就要願意去做。 ——反過來說,我們如果聽得到的、我們聽得懂的、我們也能夠做得到的,但是我們不願意去 做,我們現在(原稿:堅決)不去做,那就不是叫做修行了。 【依師教修】: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行”,那如果我們能夠做得到都不去做,那我們做不到的,我們怎麼去做? ——做不到的肯定沒法做,修不了,太高了,太深的境界,我們沒法修。 ——那我們修得了,我們現在就開始修; ——那修得了的,我們不修;修不了的又想去修,你去修的時候,還是修不了。 ——那修不了的怎麼辦呢?不要因爲說我們修不了就棄舍,這也是很關鍵的問題。 [喻]:比如我們現在要發菩提心,發不起來,那不發了。你說你們修行修得沒什麼感應,不修了,棄舍。 ——那棄舍,下面就不好說了,下面就不好談了,下面談的佛法跟自己就沒有關系了,那都是一種戲論。 【如理思維】: ——那實際上你修不了的,你就要思考:爲什麼這些佛法我修不了?爲什麼我用功用不上路?爲什麼我會常常發生障礙和問題?這些的遮難,你就要想辦法去解決。 ——然後你慢慢去思考,慢慢去了解,慢慢去請教,你就會得到答案,因爲缺乏資糧,因爲有罪障,所以就需要去淨治罪障,就需要去集聚資糧,就需要去廣發正願。 2、願行合一莫退失·意樂發心爲上首 【如理認識】: ——所謂廣發正願,就是不能隨著自己的習氣做。 ——“哎,我喜歡做這件事情,我不喜歡做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做不了,什麼事情沒有興趣去做”,那就不是廣發正願。 ——你要廣度有情,這有情的話,各行各業的人都有了,你如果沒有廣學多聞,沒有廣發正願,你怎麼去度呢?那度不了,肯定度不了。 ——所以必須集聚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這)都是很重要的科目。 ——那麼我們願發出來以後,就不能退失了。 ——如果退失的話,就不是願,就不叫做願,不是菩提願,就退心了,就沒有願力了。 ——沒有願力的話,我們的行爲跟願就不搭杠,就行跟願就挂不上鈎。 【破邪顯正】: ——行跟願挂不上鈎,自然而然就不能顯示出你行爲的意義。 ——那你就會覺得:在廟裏面幹嘛?你既不種地,又不搞生産,既不是工人,又不是農民,我們又不是來搞一個發明,(當)科技工作者,又不是學校,來這邊幹什麼?” ——那廟裏面就是搞宗教了,宗教教職人員就是搞宗教,就是培養純正的信仰,就是要樹立、要建立、要重建道德的風範,要來完成人格了、僧格了,宗教的品格了等等,就是跟其他行業的人不同了。 ——那麼我們如果一個修行的法師或者一個居士,如果跟不修行的人、不學佛的人一樣的話,那還了得,那你修行都白修了。 ——修行肯定是不一樣,那不一樣的話,他不等于說就是不對的。 ——那麼我們不一樣,當然也不是要跟不學佛的人格格不入,那也不對,那也不能來體現我們的慈悲心,體現我們的菩提心。 【把握要旨】: ——所以我們在道場當中,常常我們說要淨罪集資,要發願,這些都是有來頭的,不是隨便說的,也不是說你做一次、兩次那麼你的罪障就消除幹淨了,也不是說你拼命幹活,幹一年你的資糧就夠了,這不可能的事情。 [喻]:你看外面一個打工仔,打工打一年,也只能賺幾千元錢,對不對?在廟裏邊,你幹活還沒那種勁頭了,是不是?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那有些人勁頭也很大,修水管的勁頭都很大。 ——他不能這樣子來比了,他不好比。 ——就是我們集聚資糧這種心怎麼來認識,是從我們意樂來認識,這是首要的,然後再看我們的行爲,再看我們的結果,是從我們出發點來認識的。 ——那社會上面,他人要來工作,他看你的成績了,他不管你這個人怎麼樣,你只要幹好,你這個人你回家了、加班了,他不管你,來上班的時候你把事情要給我做好。 ——寺廟裏面就不同了,他注重調心,注重教育,注重教化,注重發心、集資糧,這是最重要的,然後才談到做事。 ——所以,他有一個標准,有一個注重的效果的不同。 ——這樣子的話,慢慢慢慢我們這些觀念建立起來,那麼你對很多不了解的事情,很多不容易理解的事情,別人很多不同的做法,慢慢你就能夠包容和接納。 『附錄·思考題』: 1.什麼是廣發正願?爲什麼要廣發正願呢? 2.我們在寺廟裏應該做什麼,以區別于其他行業? 3.在寺廟做事和在世間做事標准和注重的效果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