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七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5)
(1月3日 【要點導讀】: ◎到底該如何認識“我”呢? ◎如何增長我們的慈悲心? ◎爲什麼我們需要修心伴侶共住呢? 四、依法修心除叁毒·道場熏修同行伴 1、作意對治煩惱業·如法觀修熄貪嗔 【離法過患】: ——有時候就是你這一天,這幾天過不去了,你就出問題了。 [喻]:猶如我們人吃飯一樣,你本來身體都好好的,也沒什麼病,但是你試試看,你叁天、一個禮拜,你不吃東西,你不喝水,你人都完了,人就死了。 ——那人也是一樣的,你叁天、你一個禮拜,你內心遠離佛法,那你就會煩惱極其粗重,很多問題就會發生,很多毛病就會出現。 ——那麼這種問題、毛病,它還會等流還會持續,你因種發芽了、開花了,以後還會有別的果報啊,還會有別的境界的出現。 【修行指要】: ——所以,修行就是要讓我們所有的煩惱種子、業種子,不讓它出現,它一出現我們就即刻對治,這才叫做修行。 ——那如果我們內心當中的無明、煩惱、業種子不斷通過外緣把它引發出來,那就很麻煩。 ——就是我們要很刻意、很用心、很注意說不要讓我們這些煩惱出來,不要讓我們這些業障出現,這就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如果沒有去注意的話,它肯定遇緣就會發生,遇到跟我們不順心的,遇到我們不順心、不順意的時候,我們內心當中的無明煩惱種子,就會顯露出來,這是肯定的。 【依法對治】: ——這就需要去忏悔,需要去消除業障,需要來克製自己,需要自他相換,需要做如母有情想。 ——那這些都是要對治我們的貪嗔癡,對治我們內心的問題,而不是說,對方需要說你怎麼對待他,你對他怎麼好。 【修法辨析】: ◎[如母有情]: ——那如母有情是我們修行的一種方法,不是說你到街上隨便去認,“哎,你是我的媽媽”,人家會嚇一跳,是不是?它不是這麼一回事情。 ——它是一種觀想,這麼去觀想,去修行,去修。所以我們要把這些概念理解清楚。 ◎[自他相換]: ——那麼自他相換也是一樣,它也是一種修行的法門,對治煩惱的一種方法。 ——你真正給人家換,別人也不一定會換。 [喻]:你一個手表,你說我們相換。他不會跟你換的,那不可能。誰的東西就是誰的東西,不能換。 ——但人的觀念也是一樣的,他這麼想,你說你不要那麼想,你要照我這樣的想法去想,那不是這樣子叫做自他相換。 ——你如果這樣子叫自他相換,那麼就是修錯了,我執會越來越強。 ——自他相換就是說,你要設身處地爲對方考慮,你要了解對方所思所想,現在在想什麼、在做什麼,他關心的是什麼,他的問題是什麼。 ——而不是說,告訴對方你要換一個角度,你的觀念是錯的,你這樣做不對,那你只會引發更多的問題,製造更多的矛盾,這是肯定的。 ——那麼這就不是修法,就不是修心了。 2、修心伴侶助道緣·道場加持聚共業 【如理認識】: ——那麼這些修行的方法、用功的方法、修心的方法,都需要常常在同行善友、善知識的身上,開示教授教誡才能獲得,才能夠得到。 ——不然的話,憑我們自己很難去體會。 ——所以在論典裏面有談到“應常親近開示此法大善知識,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觀閱顯示此法經論,勤修此因,積集資糧,淨此障礙。自能如是淨修其心,則定能下圓滿種子。” ——我們親近善知識,我們聽開示,我們修法,我們修心,他需要伴侶共同居住,“常與如是修心伴侶共同居住”,我們才有辦法修了。 ——就是你這幾個人,你這一群人,大家都在修行,才能夠修得起來。 【如理思維】: ——西方極樂世界,不退菩薩爲伴侶,每個都是不退菩薩。 ——他爲什麼需要修心伴侶共同居住呢? ——因爲如果對方不是修行的人,那麼他看你的行爲會很奇怪,你相信不相信?他覺得你這個人這麼軟弱,這麼懦弱,他是很難理解的。 ——因爲概念不同,評價的標准體系不一樣,他就很難來理解你的行爲的意義。 ——他說出家人怎麼那麼早就起來,叁點半就起來,好多世間上面的人叁點半才要睡覺,我們叁點半就要起來,甚至叁點就起來,他就理解不了,是不是? ——那麼你只有這些人一起修行才會有共同的語言,才能夠去理解對方的行爲的意義。 ——如果不是一些共同修行的同參道友,菩提道上的伴侶,那麼你會覺得世間上面的人輪回很苦,很可憐; ——而世間上面不學佛的人也會覺得你這個居士,學佛的人這個思想太不切合實際了,這個思想脫離社會了,脫離現實了,你的思想很有問題了,這種的思想在社會上面不容易立足。 ——也就是不學佛的人,他會以不學佛的標准來看待你學佛的人,來評判;那學佛的人會以學佛的標准來看待不學佛的,它就形成兩個不同的標准。 【同行助緣】: ——那麼要讓我們學佛路上的業輾轉增上,必須是相同的業才有辦法凝聚,那這就是非常重要。 ——因爲大家都是修行的人,所以你有一點點小毛病,對方也能夠理解、容易包容,並且也會想辦法來幫助你。 ——那麼反過來,哪一天你的心力低落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別人也會幫助你的。 ——那如果我們個人修,或者說在一個地方,不是大家一起來修,那麼你這種心情低落的時候就過不去了,絕對過不去。但是我們常常低落的時候多,我們心力高昂的時候少。 【道場共業】: ——那麼道場它不同了,一個(方面是)它千百年來就有很多人修行,(有)加持力; ——另一方面,道場的作息的時間、生活的規律,以及所有的內容都是爲修道服務的,本身就是這樣安立,這樣作意安排的,它跟世俗社會的不一樣了,這是肯定的。 ——那麼也就是我們在這樣道場當中,人修道就比較容易進入一種規律性,比較容易感受到修道的清淨、殊勝。 [喻]:你看那些基督教徒,他都是在就近的這些教堂裏面去做禮拜,因爲他通過這種牧師,然後慢慢來進行自己宗教的行爲。 ——那麼這種出家人,這些居士也是一樣的。寺廟,它本身就是我們修道的場所、場合。 ——那修道的場所、場合,我們要常常去修了。我們要有這種意樂,常常到道場當中來修行用功,這是肯定的。 ——因爲你寺廟裏面這種氛圍跟在家裏一個人念經就不同;你在自己房間念經跟在佛堂大家一起念經,這個效果也是不同的。 ——“大衆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就是大衆一起共修,自己的別業就融入到共業當中去,業增長廣大,他力量就非常強。 ——那如果我們自己一個人用功,力量就很微弱。 ——那麼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可以驗證的,可以體會得到的,就是活生生的佛法。我們要不要去學,要不要去接受? 【修道指要】: ——所以我們在道場當中學習佛法、修行,要非常深切認識到伴侶的重要性,同行善友的重要性,是我們修道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助緣。 ——那麼我們要逐步逐步來安立這些意樂,來強化這些意樂,來堅定這些觀念。 ——那麼這樣下去的話,同大家的業緣就會越來越好,違緣就會不斷得到消除。 【利益過患】: ——如果我們沒有特意來建立這些觀念,那人都是凡夫,也不是聖者,那凡夫都是有煩惱的,每個人都會有煩惱,有煩惱的話,他也會說錯話,也會做錯事,那麼你造了業,受到損害的影響就是身邊的人最直接了。 ——他一個人造業、起煩惱的時候,他不分什麼對象的,他都不管的。 [喻]:就猶如一個有神經病的人他發起神經的時候,他不管是誰了,他都是神經。因爲他不知道嘛,他不知道說自己這種行爲帶有神經質了。 ——那麼我們起煩惱也一樣,因爲他不知道,不知道說我對同行善友、對這些法師應該怎麼對待,他不了解。 ——那如果我們已經有安立了這些意樂,他情況就不同了,就要去幫助,要去關顧。 ——只要我們道場當中哪個人有些什麼問題,哪個人有些什麼障礙,有些什麼違緣,有些什麼困難,別人就會來幫助你。 ——那麼你如果說跟大家的業緣不好,那情況又不同了。因爲你跟大家業緣不好,大家都不理你。 ——那你可能生病大家也不知道,他有時候不是說寺院裏面不關心你,因爲很多人他不知道,他不知道你有什麼問題;那知道的人,那就是我們旁邊的人,周圍的人,同行善友,天天在一起,這些同學天天在一起。 [喻]:上殿,今天某某人沒有來上殿,來一看就知道是不是什麼問題,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出差有什麼事情。過堂他沒有來,他馬上就知道,他就會去關心。再一個,同一個寢室,他(某人)回來晚了,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他(這些關心)都是很重要的。 ——生活、作息、修行這些時間,這些規律,這些過程,別人對我們都能夠有很大幫助,有很大的影響,都能夠産生作用。 ——那如果不是這樣的一種氛圍,不是這樣一種環境,那麼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想象來做。 ——今天這麼想就這麼做,過了一個禮拜,過了一個月,他另外再想一套,再照另外一套去做;過了一年兩年他又換一套去做。 ——做來做去,修來修去,最後修不出什麼味道出來。身心很不安定,很不穩定。 『附錄·思考題』: 1.修行中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煩惱種子,業種子?否則它們會有什麼危害? 2.爲什麼我們要修自他相換,要做如母有情想呢?自他相換的內涵是什麼呢? 3.爲什麼我們需要修心伴侶共同居住呢? 4.爲什麼我們要到道場來參加共修?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嗎? 《認識人生之七 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