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人生之八 5

  

認識人生之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5/5)

  

(1月18日 中)

  【要點導讀】:

  ◎如何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快樂?

  ◎你知道該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嗎?

  ◎如何讓我們的心隨自自在呢?

  

  五、善護所緣不隨轉·決定所修勿增減

  1、令心安住善所緣·莫隨煩惱自在轉

  【如教修行】:

  ——那我們在寺院當中的話,究竟要怎麼修?

  ——實際上《廣論》上面也是有告訴我們的:“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就是對我們所緣的境界要令心安住,我們要想方設法來護持我們修習所緣的行相,就是內心當中佛法的行相時刻不能脫離,一直要保持,一直要存在。

  ——如果內心當中沒有佛法的行相,就沒有佛法的力量。

  

  【如理認識】:

  ——因爲我們沒有辦法得到佛法很高的一個境界,所以你必須要去建立一個行相。

  ——你如果已經有很大的成就了,他這個行相就不需要了,(因爲)他就任運,他自己就能夠代表佛法,就是所做作爲已經自然,任運自然。

  ——那麼我們初學的人是不可能有這種能力的,初學的人必須要去建立一個正確面,去建立一個模範,去建立一個典型。

  [喻]:社會上面要學雷鋒,雷鋒很了不起,做好事情,他就是樹立一個形象。

  ——在內心當中樹立一個所緣的行相,他就能夠産生作用。

  ——我們佛法修行要建立一個所緣行相,目的是要來調伏我們的煩惱,要來淨化我們的煩惱。

  

  【法鏡自照】:

  ——那爲什麼我們對自己所緣的行相護持,並令心安住如此重要呢?

  ——論裏面有談到,“蓋從無始,自爲心所自在,心則不爲自所自在”。

  ——我們自己內心,這種內心是指我們的分別心、散亂心,狂亂心、意識心。

  ——就是我們生命都是會被我們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散亂心所把持的。

  ——也就是我們往往說的話、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要說的,不是自己要做的,往往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

  [喻]:比如說我們常常跟人家說了很多話,這有時候不是說你自己很願意這麼去講。我們自己想一想看,自己對自己,你用不用講話?你不用講了。如果自己對自己講的話,你拿個錄音機錄下來,然後再放出來聽,那這些話都不能聽。爲什麼?這話都沒有意義,不用講。

  ——那麼我們講很多話,實際上面都是來應付對方的,實際上面是沒有用處的。

  ——他也可以不講,他講都是一種習慣,他覺得,“哎呀,我不和對方說話,對方可能會誤會我”,要麼說不講可能會很難過,不講一些話就受不了。他總是要講,一種習慣啦。

  ——他實際上面無義語太多啦,太多太多妄語了,就是說無關痛癢的、沒有作用的話,沒有意義的話,羅嗦的話太多。

  ——所以這是內心煩惱的表現,實際上面不是我們自己生命所需要的東西,生命所要去展現的內容——不是的!

  

  【曉知過患】:

  ——那會怎麼樣呢?“心複隨向煩惱等障,而爲發起一切罪惡。”

  ——因爲內心煩惱起現行,所以自己整個生命就會轉向煩惱那邊去。

  ——那麼因爲內心趨向于煩惱,就會發起一切的罪惡,就會造種種的惡業。

  

  【如理認識】: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此修即是,爲令其心,隨自自在。”

  ——時時刻刻要去面對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要去面對自己的煩惱心,也不是跟隨我們自己的煩惱心,而是應該讓我們自己生命朝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去走。

  ——堪如所欲,住善所緣”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所需要的佛法,我們所需要的叁寶,能夠真正安住這樣一個所緣境,“住善所緣”。

  ——這不僅僅我們人的血肉之軀住在這裏,我們心有沒住在這裏?我們整個生命有沒有安住在這裏?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人的生命沒有在這裏,所以就不是真正的安住。

  ——反過來說,我們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我們的意識心襯托不起來,就是我們的心沒有辦法來擔負自己生命的意義。

  

  【破斥現行】:

  ——有些人他只是身體坐在這裏,他的心,散亂心跑到很遠很遠地方去了,都不知道飄到哪裏去了,很難講的。

  ——那麼再好一點的話,他只是散亂心坐在這裏,意識心坐在這裏,意識流在這裏了。意識流,現在的語言“意識流”,我們佛教的語言“意識”,他是斷斷續續的,不能連貫的。

  ——我們清醒的時候,我們聽到佛法的時候,隱隱約約會感覺到我們自己內在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珍貴性。

  ——但是我們一旦沒有聽佛法的時候,佛法的力量不起作用的時候,我們意識分別心又出來了,就是沒有辦法來真正面對自己,“隨自自在”。

  

  2、任遇所緣患無窮·莫將惡友作同行

  【如法思維】:

  ——此複若隨,任遇所緣,即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而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

  ——“任遇所緣”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境界。

  ——這樣我們去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怎樣子呢?——“定不隨轉”,不能隨我們自己的意識心,所緣到的境界來轉。

  ——如果我們“任遇所緣”,那麼這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也是很麻煩的事情。

  ——因爲我們出門的時候,很難想象說你會遇到什麼境界。也有可能人家給你講一通佛法,那你就會覺得他講的這個佛法有道理,我們要照著去做;也有可能說他告訴你一個方法,這辦法很靈,你也可能會照著去做,這都是會有可能性的事情。

  ——那麼這樣的話,我們自己內心所緣的行相就會放棄,就會隨轉,隨著任遇所緣來轉。那這個怎麼去修道呢?

  

  【依法辨識】:

  ——那你再換一個境界,再換一個地方,再有一天你又遇到另外一個所緣,剛好這個時候你的心情跟他相應,那麼我們又會認爲說“這位法師講的好,這位法師講的對,能夠了解我的心情,能夠對治我的煩惱”。

  ——好多人他在起煩惱的時候,剛好有一些人在你這個煩惱上面給你安慰幾句說“哎呀,你這些委屈確實是正確的,別人不了解你”,你覺得,“哎呀,只有這個人會同情我,這個人會了解我的心”,那就會相信他。

  ——這個跟我們煩惱轉心(原稿:所應)修心是兩回事情。

  ——他只是同情你,他也只是說來安慰安慰你,他本身就是這樣一個作意。

  ——那麼當你情緒極其低落的時候,因爲你剛好需要一個人來安慰你的時候,那麼有一個人來安慰你,那麼我們就會很容易認爲說,這個人就是我們最好的同行善知識。

  ——那實際上,這樣已經成了一個惡知識了。

  ——我們會把惡知識當成善知識,會把善知識當作惡知識。

  ——如果另外一個人同時說:“你不能起煩惱,趕緊去拜佛,你怎麼不去上課呢?”那你會把他當成惡知識,(你會心裏說)“我這麼煩惱,你還叫我去拜佛,你這麼沒有同情心。”

  ——你對(照)這個佛法,你對一對看,是不是這麼回事情?肯定是這樣子的。我們在家裏頭好,在廟裏邊也好,我們都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所以怎麼辦呢?“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你一直這樣等流下去,那麼這種惡習怎麼能夠改呢?

  

  3、數量次第先決定·莫令增減護法身

  【修學指要】: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

  ——我一天要修幾個小時,要修幾座法,念幾卷經,念多少遍咒,念多少佛,磕多少個頭,這是數量;

  ——次第(是),早上做什麼,下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要做多久,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一年,兩年,做完再怎麼修,都要做決定的,要非常清楚。

  ——“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余。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這是關鍵的!

  

  【破除誤區】

  ——因爲你數量、次第決定以後,你就不要增減,爲什麼呢?

  ——那有時候你高興起來,你說我今天再加兩小時;那你明天不高興了,就休息一天,這都是不對的事情。

  [喻]:我們這裏一些同學上課,他上高興後,天天上,最後上不動了,不行也得上,這個不行的。

  ——我剛開始就講,你一個禮拜上幾次,不要多,多了希求心就斷了,就不願意上了。(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

  ——我剛開始跟大家一直這麼說,必須要搞清楚這個數量跟次第,要剛好。

  

  【師父教誡】:

  ——你一天飲食要知適量,修行也是要知適量,同樣一個道理,一個是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一個是滋養我們的色身,滋養我們的生命。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做決定,一定不能增減,一定要善于護持自己所緣的行相,不能隨便轉。

  

  『附錄·思考題』:

  1. 爲什麼我們對自己所緣的行相護持,並令心安住如此重要呢?其目的是什麼呢?

  2.我們該如何讓自己的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呢?

  3.爲什麼師父說“任遇所緣”是很可怕,很麻煩的事呢?其後果是什麼呢?

  4.爲什麼修行的數量次第決定了,就不要再隨意增減?

  

  

《認識人生之八 5》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認識人生之七 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