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 七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5)
(12月27日 【要點導讀】: ◎到底該如何認識“我”呢? ◎如何增長我們的慈悲心? ◎爲什麼我們需要修心伴侶共住呢? 一、人我分別從心除·自他觀待應念恩 1、五蘊和合惑業苦·自他對立煩惱生 【參悟公案】: ——在禅堂裏頭,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公案——“野狐禅”,所謂野狐禅就是坐禅坐錯了,似是而非的禅。 [公案]:“野狐禅” 【審谛自心】: ——我們常常聽到人與非人,非人變成人,這樣子一種情形。 ——那我們對人的認識,對人的概念,是不是很准確?或者說會不會有問題? ——我們看到一位同修,他長得什麼模樣,叫什麼名字,腦筋當中有這樣的記憶,有這樣子的符號。 ——那麼爲什麼你能夠記憶呢?爲什麼心裏會有這種符號呢?爲什麼你有去記憶,會留下符號? ——就是因爲有分別心,有我,有你,有他,有衆生,有諸法的差別相。 【如理認識】: ——我,怎麼定義呢? ——常一主宰,補特伽羅,常常的人無我,法無我。 ——我們常常會有一個“我”。那你說這個“我”是什麼呢?它也不好講,五蘊和合。 ——五蘊和合,但是也是在變化。每天的我都不同,每時每刻的我都不同。 ——也就是從你的投胎到最後的死亡,整個的過程都是我的代號, ——也就是這個我本身就是惑業苦的彙聚的,也可以說用惑業苦更容易來表達“我”的概念。 【如法觀察】: ——但是因爲這個“我”字是世間上面大家常常聽到的,從小到大,從生到死,都用這種名言來生活。 ——就是人類世界許許多多事情都是因爲我你他的關系引起的。 [喻]:比如說人的一個觀念那麼也是我,人的東西也是我,人的身體也是我。 ——那對方也是如此了,對方有對方的認識,有對方的東西、物品,對方學習、生活、工作的環境,正報依報種種的不同。 ——就是每個人的“我”,正報依報不同,都不一樣。 ——也就是這個“我”字可以用在每個人的頭上,可以通用(原稿:同樣),但在每個人頭上,在每個人的身上他所代表的意義又不同。 【處理問題】: ——那麼因爲有我的原因,就會有你,就會有他,就會有對待,就會有對立。 ——那麼因爲有我,所以,對一件事情,我就認爲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學;你就會考慮這個事情對方會怎麼考慮,怎麼想,會怎麼做。 ——那對方的想法跟我們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有差距,就會很苦惱。 ——如果第二、叁個人,第四個人,更多的人,更多的想法,更多的問題,那麼我們就不能綜合,不能處理,不好做。那這怎麼辦呢? ◎[世間法]: ——如果世間上面做事的人,他就用行政的手段來管理,大家必須要按照我的這樣子的標准去做;要麼我們大家一起研究,一個公司、一個單位,他就研究出一套製度,研究一套流程,工作流程,大家按部就班做。 ——那實際上,社會上面的工作可以這麼去做,但是你這麼去做的過程當中,同樣如此要費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處理負責各工作的流程。 ——那世間就是要強化這個“我”,自我的意識,就是非常擔心別人把自己忽略,就是要想方設法讓更多的人來了解自己,他就代表說在世間上面能夠有成就。 ◎[出世法]: ——那麼我們修道、用功,它恰恰要把這種“我”放掉, ——那麼佛法裏頭的成就,它恰恰相反,它要把諸法的對立面、諸法的差別相,從內心當中去克服。 【問題症結】: ——那麼世間上面的人,他佛法學(原稿:覺)得不好,或者不懂佛法,那麼內在的差別相太多,差距太大,那麼內心自己就沒有這種能力去承載,承載這麼多人,承載這麼多事,他就受不了。 ——所以事情稍微多一點,人稍微朋友多幾個,你就很不好處理,也會很苦惱,總之會顧此失彼,不能做得圓滿,不能做得滿意,也就是一天當中會花大量時間來關心、照顧我你他種種的差異性。 ——那這種差異性它本來就存在的,你再用什麼辦法,它還是一樣會有差異性的。 ——它一個單位本來就有男女老少,每一個人的情況不一樣,知識能力等等都不同,那整個社會更是如此,五花八門。 2、我執我見少希求·觀功念恩善調教 【設境自省】: ——那麼我們這種的思想在擴大,這種的思想在持續,問題越積越多,障礙也越來越大,麻煩不斷而來。 ——這什麼意思呢? [喻]:在小的時候,你就非常需要父母關心,因爲你生活不能自理了。吃的要靠父母拿給我們吃,穿衣服也需要父母幫助,走路也需要幫助。不然,衣食住行都不能自理,他非常希望父母能夠一直在身邊。但實際上面的話,現在的人很忙,他又不可能,他父母一生下(孩子)來,他就要請人家照顧,做父母的也要上班。那麼稍微你長大一點,六七歲,十歲八歲,他就不喜歡父母來照顧,他覺得不自由,對不對?你要玩的時候,父母不讓你去玩,你要買玩具的時候,父母不願意給你買,或者給你買的很少。 【反觀自心】: ——就是一旦我們人生活能夠自理的時候,自己就會有很多觀念産生。 ——因爲他內心當中,沒有一個很強的需求說對方應該怎麼來幫助自己,對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反過來說,內心遠離的這種力量會越來越強。 【善巧調教】: ——當然比較好的辦法,你(父母)要讓他明白說,怎麼做人呢,要去啓發、要去引導,要讓他明白,做父母人所說話的意義、意思,讓小孩子能夠聽得懂,能夠接受,他才能改變,你如果強製去要求的話,那會走到反面去。 ——那麼走到學校裏頭也是一樣的,學校要管理,老師要管理,作爲硬性的製度來要求的話,那麼有些學生能夠做到,那有些學生他不會願意去做,不容易接受,每個人接受的能力程度不一樣,那也會引發問題。那進入社會的時候也是如此。 【直指人心】: ——因爲人他的本性就是不希望說,別人對自己幹預太多,管理太多。他更多的情況下,有缺乏的時候,有需要的時候,他會找人幫忙。這些東西你要搬,搬不動,那你要請個人幫忙,這個東西壞掉了,你修不了,那麼你要找人來修,你沒有飯吃,覺得最好能夠有一個人來給我煮飯,等等。 ——他一旦有的時候,他就不求了。他沒有的時候,他求,要來解決。他有的時候,他就沒有這種希求。他希求(心)沒有,他覺得我已經有了,他就沒有希求。 【認識問題】: ——衣食住行,豐衣足食,他樣樣不缺,所以他覺得自己父母,自己家裏面的弟兄姐妹不是很重要的,他自然而然這種心就會越來越嚴重,這種意識會越來越強。 —— (他們)很多情況下,對我們的關心,對我們的恩德,對我們的恩情,但是我們作爲人,很難去體察出來,很難感受得到。 ——我們不容易感受到別人對自己有恩德,有作用,當然你不會去感激對方,也不會去感恩,也不會去報恩。 ——你會認爲說,我們自己的成就是靠自己努力出來的,不是別人來成就的。 ——那怎麼辦呢?那就需要去啓發,不斷去啓發,然後慢慢慢慢才能夠感受到對方的重要性,對方存在的意義,對方對我們的幫助,對方對我們有恩有德。 【如理認識】: ——那自己的成就,我們的努力,只是一方面了;你家裏父母如果沒有培養,學校裏邊老師沒有教育,社會沒有一個好的環境,我們怎麼能夠成就? ——所以我們的成就需要很多的因緣,很多的條件,這些因緣條件都是不可缺少、非常重要的。 『附錄·思考題』: 1.我們該如何從佛法的角度來認識“我”? 2.爲什麼事情一多,朋友一多,我們就會顧此失彼而起煩惱? 3.在世間和出世間做事對“我”追求有何不同? 4.爲什麼我們不容易感受到別人對我們的關心,對我們的恩德呢? 《認識人生之七 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