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之 七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1/5)
(12月27日 【要点导读】: ◎到底该如何认识“我”呢? ◎如何增长我们的慈悲心? ◎为什么我们需要修心伴侣共住呢? 一、人我分别从心除·自他观待应念恩 1、五蕴和合惑业苦·自他对立烦恼生 【参悟公案】: ——在禅堂里头,我们常常听到一个公案——“野狐禅”,所谓野狐禅就是坐禅坐错了,似是而非的禅。 [公案]:“野狐禅” 【审谛自心】: ——我们常常听到人与非人,非人变成人,这样子一种情形。 ——那我们对人的认识,对人的概念,是不是很准确?或者说会不会有问题? ——我们看到一位同修,他长得什么模样,叫什么名字,脑筋当中有这样的记忆,有这样子的符号。 ——那么为什么你能够记忆呢?为什么心里会有这种符号呢?为什么你有去记忆,会留下符号? ——就是因为有分别心,有我,有你,有他,有众生,有诸法的差别相。 【如理认识】: ——我,怎么定义呢? ——常一主宰,补特伽罗,常常的人无我,法无我。 ——我们常常会有一个“我”。那你说这个“我”是什么呢?它也不好讲,五蕴和合。 ——五蕴和合,但是也是在变化。每天的我都不同,每时每刻的我都不同。 ——也就是从你的投胎到最后的死亡,整个的过程都是我的代号, ——也就是这个我本身就是惑业苦的汇聚的,也可以说用惑业苦更容易来表达“我”的概念。 【如法观察】: ——但是因为这个“我”字是世间上面大家常常听到的,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用这种名言来生活。 ——就是人类世界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因为我你他的关系引起的。 [喻]:比如说人的一个观念那么也是我,人的东西也是我,人的身体也是我。 ——那对方也是如此了,对方有对方的认识,有对方的东西、物品,对方学习、生活、工作的环境,正报依报种种的不同。 ——就是每个人的“我”,正报依报不同,都不一样。 ——也就是这个“我”字可以用在每个人的头上,可以通用(原稿:同样),但在每个人头上,在每个人的身上他所代表的意义又不同。 【处理问题】: ——那么因为有我的原因,就会有你,就会有他,就会有对待,就会有对立。 ——那么因为有我,所以,对一件事情,我就认为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学;你就会考虑这个事情对方会怎么考虑,怎么想,会怎么做。 ——那对方的想法跟我们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有差距,就会很苦恼。 ——如果第二、三个人,第四个人,更多的人,更多的想法,更多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能综合,不能处理,不好做。那这怎么办呢? ◎[世间法]: ——如果世间上面做事的人,他就用行政的手段来管理,大家必须要按照我的这样子的标准去做;要么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一个公司、一个单位,他就研究出一套制度,研究一套流程,工作流程,大家按部就班做。 ——那实际上,社会上面的工作可以这么去做,但是你这么去做的过程当中,同样如此要费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处理负责各工作的流程。 ——那世间就是要强化这个“我”,自我的意识,就是非常担心别人把自己忽略,就是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自己,他就代表说在世间上面能够有成就。 ◎[出世法]: ——那么我们修道、用功,它恰恰要把这种“我”放掉, ——那么佛法里头的成就,它恰恰相反,它要把诸法的对立面、诸法的差别相,从内心当中去克服。 【问题症结】: ——那么世间上面的人,他佛法学(原稿:觉)得不好,或者不懂佛法,那么内在的差别相太多,差距太大,那么内心自己就没有这种能力去承载,承载这么多人,承载这么多事,他就受不了。 ——所以事情稍微多一点,人稍微朋友多几个,你就很不好处理,也会很苦恼,总之会顾此失彼,不能做得圆满,不能做得满意,也就是一天当中会花大量时间来关心、照顾我你他种种的差异性。 ——那这种差异性它本来就存在的,你再用什么办法,它还是一样会有差异性的。 ——它一个单位本来就有男女老少,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知识能力等等都不同,那整个社会更是如此,五花八门。 2、我执我见少希求·观功念恩善调教 【设境自省】: ——那么我们这种的思想在扩大,这种的思想在持续,问题越积越多,障碍也越来越大,麻烦不断而来。 ——这什么意思呢? [喻]:在小的时候,你就非常需要父母关心,因为你生活不能自理了。吃的要靠父母拿给我们吃,穿衣服也需要父母帮助,走路也需要帮助。不然,衣食住行都不能自理,他非常希望父母能够一直在身边。但实际上面的话,现在的人很忙,他又不可能,他父母一生下(孩子)来,他就要请人家照顾,做父母的也要上班。那么稍微你长大一点,六七岁,十岁八岁,他就不喜欢父母来照顾,他觉得不自由,对不对?你要玩的时候,父母不让你去玩,你要买玩具的时候,父母不愿意给你买,或者给你买的很少。 【反观自心】: ——就是一旦我们人生活能够自理的时候,自己就会有很多观念产生。 ——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一个很强的需求说对方应该怎么来帮助自己,对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反过来说,内心远离的这种力量会越来越强。 【善巧调教】: ——当然比较好的办法,你(父母)要让他明白说,怎么做人呢,要去启发、要去引导,要让他明白,做父母人所说话的意义、意思,让小孩子能够听得懂,能够接受,他才能改变,你如果强制去要求的话,那会走到反面去。 ——那么走到学校里头也是一样的,学校要管理,老师要管理,作为硬性的制度来要求的话,那么有些学生能够做到,那有些学生他不会愿意去做,不容易接受,每个人接受的能力程度不一样,那也会引发问题。那进入社会的时候也是如此。 【直指人心】: ——因为人他的本性就是不希望说,别人对自己干预太多,管理太多。他更多的情况下,有缺乏的时候,有需要的时候,他会找人帮忙。这些东西你要搬,搬不动,那你要请个人帮忙,这个东西坏掉了,你修不了,那么你要找人来修,你没有饭吃,觉得最好能够有一个人来给我煮饭,等等。 ——他一旦有的时候,他就不求了。他没有的时候,他求,要来解决。他有的时候,他就没有这种希求。他希求(心)没有,他觉得我已经有了,他就没有希求。 【认识问题】: ——衣食住行,丰衣足食,他样样不缺,所以他觉得自己父母,自己家里面的弟兄姐妹不是很重要的,他自然而然这种心就会越来越严重,这种意识会越来越强。 —— (他们)很多情况下,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恩德,对我们的恩情,但是我们作为人,很难去体察出来,很难感受得到。 ——我们不容易感受到别人对自己有恩德,有作用,当然你不会去感激对方,也不会去感恩,也不会去报恩。 ——你会认为说,我们自己的成就是靠自己努力出来的,不是别人来成就的。 ——那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去启发,不断去启发,然后慢慢慢慢才能够感受到对方的重要性,对方存在的意义,对方对我们的帮助,对方对我们有恩有德。 【如理认识】: ——那自己的成就,我们的努力,只是一方面了;你家里父母如果没有培养,学校里边老师没有教育,社会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我们怎么能够成就? ——所以我们的成就需要很多的因缘,很多的条件,这些因缘条件都是不可缺少、非常重要的。 『附录·思考题』: 1.我们该如何从佛法的角度来认识“我”? 2.为什么事情一多,朋友一多,我们就会顾此失彼而起烦恼? 3.在世间和出世间做事对“我”追求有何不同? 4.为什么我们不容易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恩德呢? 《认识人生之七 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