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八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5)
(1月16日 【要點導讀】: ◎如何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快樂? ◎你知道該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嗎? ◎如何讓我們的心隨自自在呢? 四、善悟諸喻甚深義·廣弘聖教依緣起 1、正見超越不排斥·廣發正願福慧增 【正確對待】: ——無常,但又不是不管(世間的一切)。 ——無常,但我們還要去積極看待(世間的問題),否則的話,你會很麻煩。 ——因爲我們是出家人,學佛的人,所以我們對世間上面的東西既要有正知見,又不要被迷惑,然後還要超越。 ——但是,我們又不能離開世間上面的生活,世間人穿衣服,我們一樣也要穿衣服;世間人吃飯,我們一樣也要吃飯;世間人喝水,我們一樣也要喝水,這些樣樣都不能少。 ——那該怎麼辦?你會很矛盾。 [喻]:比如,好多人說這食物裏面有添加劑,那大米裏面有沒有呢?也是有的。大米至少有防腐劑的,絕對是有的,怕大米爛掉,谷子裏邊就放了防腐劑。這水裏邊有沒有去化驗?這水裏有沒有毒?這都是很難講的事情。反過來說,它有一定的標准,超過這個標准或者超過太多,那可能到時候會有問題。但總的來講,我們吃素的肯定是比較健康的,比較衛生的,只會比較好。那這個我們是舉一個例子來講。 【諸喻曉理】: ——釋迦牟尼佛規定比丘要乞食,佛世的時候,乞食有規定,一天當中最多只能乞七戶,就是一二叁四五六七,這七戶如果都不送給你的話,那麼你今天就不能吃了,沒有東西吃了,不能再乞了,而不是說你隨便去討。 ——那麼,你這個出家的法師如果不用功的話,那就很麻煩了。你上街去乞,大家說這個法師、這個比丘不怎麼用功,不供養他,那就麻煩了。所以他就會很用功。 ——那麼你乞到了,也不能全部吃,還要分四份,自己只能吃四分之一,其中一份給同行吃,因爲你到外面托缽的時候,有人在家裏守護的,也有人生病的,那你要分給他一份;一份要布施給那些窮人,那些窮人也很困難,那麼要布施一份給他;還有一份要布施給鬼神,要供這個鬼神(所以我們現在放蒙山是同樣一個道理,就是要招待這些鬼神。因爲鬼神不招待的話,鬼神會找你的麻煩,他沒東西吃,沒東西吃他就到處晃,你也不得安甯,所以廟裏要放蒙山,蒙山放好,廟都安甯,蒙山觀想沒觀好,那糟糕了,念得不認真,鬼神都來作怪);然後,一份自己吃。 ——那你想想看,你一天只有七戶(可乞),那你天天要去乞,但他不可能送給你多少,有時候給你兩勺,給你兩個饅頭。因爲佛在世的時候,比丘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幾百成千、幾千人。你想想看,你天天要去乞食,那時候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就是說,你如果沒有很好地修道的話,確實會發生困難。 ——過去我們藏族要出家的,都是家裏邊供,父母供,廟裏邊都不搞這個夥食的,(出家)都是有很大的壓力,就是他要帶糧食到廟裏邊來修行。 ——在漢地,漢地的法師們比較有很多的善巧方便,廟裏面有生活,不發愁,只要是大廟一般都吃不完,人越多越吃不完,人越少廟裏面越苦。比如那些小廟,一兩個人,廟裏都很窮。大廟幾百個人,那個廟吃飯肯定不成問題。再怎麼吃,越吃越多。 ——我們過去在內院的時候,就幾個人,叁五個人,每天要騎叁輪車到下面去買,每個禮拜買了然後再推上來。現在不用怎麼買了,都有很多居士會送上來。 【如理認識】: ——那現在人多,福報越來越大,他爲什麼會這樣?怎麼來的? ——一個是叁寶,一個是修行修出來的。 ——修行以後,就是會修出福報出來。 ——你有福報,然後慢慢才會開智慧,以福養慧。 ——那福也好,慧也好,它從什麼地方來?從你的願心來、願力來。 ——所以要廣發正願,要發大願。 ——你發大願的話,你才能夠去承辦佛陀的事業,才會有這種承擔心。 2、順應緣起智抉擇·次第接引廣結緣 【對比觀察】: ——我們在寺廟裏邊的用心跟我們在家裏邊的用心是不同的。 ——在寺廟裏邊,大家在雲水堂(吃飯),大家都吃得幹幹淨淨。你吃不完的,別人會幫你吃,都要惜福,大家都惜福。有一片菜的葉,有一粒米都會撿起來吃。 ——在社會上面,這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吃不完就倒掉。你如果把它吃得幹幹淨淨,別人反而會有看法,覺得你這個人怎麼這麼吝啬;你請人家吃飯,剩得越多越好,(人家會說)這個人很大方;你如果吃得幹幹淨淨,別人覺得不夠,那就很麻煩。這些觀念是不同的。 ——叁寶地,絕對是不敢浪費的。我們都計劃得剛好,每天都計劃怎麼樣既要夠吃,又不要有剩,更不可以浪費,否則的話是會虧損常住,會有因果。我們的同學大家都還非常認真,根據這些戒律來做。 ——那麼社會上面不學佛的人,他對這些食物,對這些物質,他不可能有這些概念的,他不管這一套。 [喻]:他(世間人)穿的這個衣服可能一件幾百塊,幾千塊都不一定的,他覺得越來越好。越好,越是名牌,越是高貴的,覺得越是體面。 ——這種生活的標准、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的,跟我們修道人的一個心態是不一樣的。 ——修道人覺得要幹淨、樸素、合適、衛生就是是非常莊嚴。 [喻]:在我們這些出家人的服裝裏面,袈裟一兩千年都是這樣,從印度到中國,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越這樣越是很莊嚴。社會上面的人趕時髦,趕來趕去的話,最多也是越來越難看,服裝千姿百態、千奇百怪,什麼樣的都有,有什麼好看呢? ——這個就說明人的煩惱了,他沒事幹,他就想怎麼吃,怎麼穿。民以食爲天,然後就是怎麼穿著;這個房子怎麼設計;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衣食住行。 ——總之,所有一切考慮的都是這些跟生活有關的事情。 ——當然,社會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變化、一個發展的過程。 【正視挑戰】: ——那麼我們佛教要在社會上面立足、生存、發展,當然也離不開這些物質的條件。 ——如何能夠保持(原稿:保存)我們一份清淨修道的心?我們如何來面對非常紛亂的物質世界?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師父強調! ——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要麼跟紛亂的物質世界格格不入,要麼就不容易顯示出佛教的品格。 ——那麼我們既要顯示出佛教的品格,又要能夠跟時代同步,這是談何容易的事情,這是非常難非常難的事情。 【客觀定位】: ——因爲你既要和時代同步,又要保持佛教的品格,這不是你自己認爲說,“我這樣子做是合適的,是符合佛教的精神的,是跟社會不脫節的”,而是要讓大家來評判的,要讓社會公衆來評判:我們佛教徒是不是落伍?或者說是在趕潮流?或者說我們是能夠適應社會的?這個(角度)是不一樣的。 ——落伍肯定是不好的,落伍就說明你這人比較差,才落伍;你去趕潮流肯定也是不好的,社會上面的人才去趕潮流。 ——學佛的人是要來適應這個社會,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適應這個社會的進步。 【面對評判】: ——那麼怎麼適應?這裏面度怎麼把握?我們怎麼做?那就見仁見智了。 ——也可能我們做對的,但是人家認爲說你做的不合適;也可能你做錯了,人家會認爲說你做得很好。這個都是會有可能的事情。 ——你怎麼來認識和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判,這又是一個問題。 ——當我們一個人做事情,你要做的時候,或者做好的時候,最少有叁種(評判)觀點:第一種觀點說你這樣子做很好;有一種觀點說你這樣做非常不好;有一些人說反正也可以,就是中庸的態度。 ——一種肯定的態度,一種否定的態度,一種中立的態度,它可以概括成叁個標准。 【審思慎思】: ——那麼我們究竟怎麼做才符合佛教的精神,才是恰當的?這都必須要去考慮的。 ——我們怎麼去做既能夠好用功、好用心、好修行,又能夠讓佛教發展,又能夠讓社會上面更多的民衆信仰、接受(佛教)呢? 【廣結善緣】: ——如果我們不跟社會上面的人接觸,他們怎麼來信佛呢?怎麼來入門呢?這肯定是入道無門,他怎麼知道我們這裏有個龍泉寺呢?他怎麼知道說在這裏能夠聽到佛法?那肯定我們會有些介紹的東西,一些材料要去宣傳,他才會知道。 ——如果說我們沒有人來做這些工作,那肯定人家也不知道。 ——讓大家對佛教有好感,對寺院有好感,只要(大家)覺得這些信佛的人都是非常善良的人,都能夠關心別人,這些人都是能夠信得過的人,慢慢慢慢自然而然他就會來學佛,(因爲)他會去比較的。 【次第引導】: ——我們要度衆生,那麼衆生來了,他有種種的習氣,他剛剛開始(學佛)的,我們要讓他很多習氣都改不可能,那只能逐步逐步來,一點一點來,一點一點改。 ——所以不需要說,一下子要告訴他佛教什麼大的道理,也不需要告訴說,佛教說什麼理論,怎麼樣子成佛,他還沒入門呢,他成什麼佛?哪有那麼容易?你入門了都不容易成佛,他沒入門怎麼成佛呢? ——所以,必須要有一些互相接觸的、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有)這些話題,(大家)才能夠談到一塊。 『附錄·思考題』: 1.我們學佛人該如何正確而又積極的對待世間的一切? 2.如何開掘我們的智慧,增長我們的福德? 3.當前時代因緣下,我們開展佛法事業所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正確定位? 4.作爲佛弟子,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既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又能彰顯佛教的內在精神? 《認識人生之八 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