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九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3/3)
(1月24日 【要點導讀】: ◎我們是世間心?還是菩提心呢? ◎你的心空了嗎? ◎如何用戒定慧來指導生活,體悟人生? 叁、弘法利生依叁學·次第學修長功德 1、無漏叁學佛法綱·順總佛教巧度衆 【對比認識】: ——不學佛法的人,處處爲自己,時時爲自己; ——學佛法的人,他發菩提心,他處處爲衆人,時時爲衆人。 ——處處爲衆人,時時爲衆人、爲大家,就是善良,就是慈悲心; ——處處爲自己,時時爲自己,就是執著,就是輪回,就是我愛執。 ——所以佛法它絕對是能夠生活化,就是看我們如何用佛法的義理來指導我們的生活,來體驗我們的人生。 【如理認識】: ——那麼體悟人生,了知佛法,認識佛教,應該要有一個綱領,當然它的前提是信心,它的綱領——戒定慧,叁學。 ——我們從叁寶身上,從叁寶的份上,來獲得戒定慧的能力。 ——《廣論》裏面對戒定慧談到說:“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爲叁種寶學”,是故論說叁種寶學,戒定慧呀。戒定慧是“順總佛教”,是總的佛教。 【如法思維】: ——善知識十德當中爲什麼要把戒定慧說成是順總的佛教?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什麼原因呢? ——我們如果要去度化衆生,如果要去引導學人,那麼我們對于佛教的整個的面貌,對佛教整個的內涵,我們把握不住,或者說我們只是理解、掌握裏面的某一個部分,那麼人家要學佛法的人根基是千差萬別的,程度是各個不同的,興趣、愛好也是別別不同的,那麼我們如何來引導呢?那你肯定引導不過來呀。 ——我們只有掌握了戒定慧的總綱,才有辦法對別別不同因緣的衆生施加教育。 ——因爲戒定慧是總綱,是綱領,這個綱領我們得到了,我們掌握了,我們對別人的幫助、輔導才不會出現大的偏差的情況,才有辦法對機說法、對症下藥。 2、調服心馬靠戒律·製心一處趣佛道 【屍羅內涵】: ——那麼戒是什麼意思呢 —— “其中調伏者,謂屍羅學。別解脫雲:“心馬常馳奔,恒勵終難製,百利針順銜,即此別解脫。”” ——《戒經》當中談到,我們的內心就猶如野馬一樣,心念常常在散亂,亂跑,脫缰的野馬一樣,它很難收,收不住,那我們只有用心、用力、刻意來收我們的心。 ——“恒勵終難製”,就是我們要有非常大的策勵的心,如果沒有這樣子一種堅定的信心,沒有這樣一種堅強的意志,沒有大的一種願力,我們的散亂心,我們的分別心是控製不住的。 ——所以需要什麼呢?“百利針順銜”,我們要調伏這匹野馬,我們怎麼樣子要能夠把它製伏住呢?要“百利針”才能夠讓它“順銜”,才有辦法來降伏了。 【如理認識】: ——那麼這些就是讓我們內心當中對戒律一種尊重,對戒律一種重要性的認識,對戒律如何來調心所産生的作用要有非常深刻的認識。 ——也就是如果沒有用戒律,如果沒有百利的針,那麼你要讓野馬製伏住,要讓野馬順銜,不可能的! ——不會因爲說這匹馬是你家裏養的,是你自己親自養的,而它自己就會聽話,不會的,它一樣亂跑。 ——那我們人也是一樣的,不會因爲你說,“這個心馬是我的,我可以自主”,自主不了! 【如法思維】: ——那麼自主不了,它就要靠其他的力量,靠佛菩薩的力量。 ——怎麼樣子讓我們的心不亂跑?讓我們的心能夠收攏的住? ——(心)收攏住,才能夠用我們這種恒常的心,一心專注來做一件事情。 ——那麼我們能夠達到專注,能夠一心,即使做世間的事業,即使做世間學問的研究也會有很大的成就。 ——那麼如果我們一心用功、辦道,也會有很大的成就。 ——就是世間、出世間所有一切的成就都跟我們的心散亂、不散亂有關系。 【如法辨識】: ——那麼世間上面的人不容易讓自己的心做到一心,來調伏自己的心。 ——世間上面的人對工作很敬業、很勤奮,或者說做這個工作非常專注,一直很認真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很認真地做,但是幾年、幾十年很認真、很努力來從事一項工作,他不等于說就是有禅定,他不等于說他煩惱就調伏。 ——他換了一個境界就不容易適應了,換了一個工作的氛圍就很難跟人家交往,他只能對某一個工作,某一個生活的圈子,工作的圈子,做非常單一的事情。 ——他會非常認真做多少年,這個也就是用比較強製性的辦法,讓我們的心不亂跑,也就是剛才談到的猶如一匹野馬一樣亂跑,那我們強製它不要亂跑,把它綁在那裏,讓它跑不了。 ——那我們未學佛前,因爲你想在世間上面有成就,必須要拼命去努力,這樣的話,它能夠讓我們的散亂心、狂妄心、分別心暫時停止,但是實際上我們心性上面的那些問題是沒有改變的。 【譬喻曉理】: ——那這匹野馬我們不讓它跑的時候,怎麼辦呢? ——你還要去調伏了,經常去引導,然後慢慢這匹馬就變成良馬,最後變成千裏馬,它跑起來的時候就很了不得,跑到一千裏以外去,它以後還會知道要跑回來。那心就不會亂。 ——那如果你(的心)是野馬的話,野馬在家裏,會往外跑,跑去哪裏都不知道,那就跑六道輪回,這是肯定的,所以這個佛陀的比喻都是非常有智慧。 【如理認識】: ——“又如分辨教雲:“此是未調所化銜。”” ——“此是未調所化銜”什麼意思呢?此是剛強難化衆生所需要化度的銜,也就是戒律,宗門是約束,未調伏的衆生修道用它。 ——閻浮提衆生難調難伏,菩薩有菩薩戒,比丘有比丘戒,居士有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有沙彌十戒,都有戒律。 ——成佛了,沒有戒律,不用戒律,佛大圓滿境,身語意叁業絕對不會違犯,一點都不會違犯,他已經是一個最圓滿的標准,最高的一個境界。 ——那我們凡夫衆生,七衆別調,別解脫戒,都是爲了要針對“此是未調所化銜”,這是對沒有得到調柔、調伏的這些人要修道來講,戒律就是很重要的,它的原由也就是在這裏。 ——戒律,它能夠讓我們的行爲有一個具體的約束和規範,這就是叁學裏面的初學。 【谛觀自心】: ——“如調馬師,以上利銜調攏戾馬,根如戾馬隨邪境轉,若其逐趣非應行時,應製伏之。” ——“如調馬師”,就猶如一個訓練野馬的這樣的老師,他懂得以上利的銜來調攏戾的野馬,那這(野馬)就猶如我們人類的六根一樣,它非常容易“隨邪境轉”。 ——境,它本身沒有邪不邪,因爲你心有邪的話,境就會邪;心有煩惱,心不正住,正念不分明,那麼我們外在的六根所緣到的境界就會變成邪境。 ——如果我們內心,正知正念,正見具足,我們所緣到的外境,就會變成一個正確的境,就不是邪境了。 ——也就是我們煩惱的心通過六根所緣到外在的境界,這些境界就變成一個不好的境界,邪的境界,有偏的境界。 ——那麼偏不偏?還是在我們人的心是不是偏離佛道?還是在我們的心。 ——心跟根有關系,六根、六境、六識,我們常常講“眼不見,心不煩”。看到了,看了心煩。你沒有聽到,心不煩,你聽到聲音都心煩。 [喻]:比如我們打坐,坐得安安靜靜,忽然間手機響了,你的心就煩了,手機都不讓它關起來,稍微有一點聲音,稍微有一點異常的現象,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我們知道了,內心都受不了。稍微有一個人說你,“某某如何,”你走過去聽到了,你就會去了解:你剛才說我什麼?是不是在表揚我?我哪裏有什麼優點?聽到了就很高興。如果你走過去,聽到了對方在講你,你了解到,他說你怎麼不好,那你就很難過。我們常常會去注意,現在背後有沒有人在說我什麼東西。 【師父破斥】: ——我們人的心常常去關心一些無謂的問題,那別人怎麼說你自己,這是別人的認識。 ——那我們自己如何來認識自己?如何來認識自心?能不能認識清楚? ——就是我們自己尚且不能很好的認識自己,我們自己都很難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心,我們自己都認識不清楚,我們自己對自己都說不清楚,那麼別人對你的事情怎麼能夠說的清楚呢?怎麼能夠認識得清楚呢? ——別人的一個答案怎麼能夠作爲一個唯一的標准的答案呢?那肯定是不對的,最多只能做參考的答案。 ——那參考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種啊,幾百種上千種都是有可能的,他每一個人有一種看法,每個人一個答案,這就是我們的心隨邪境轉的原因。 【如理思維】: ——所以需要“學習屍羅,調伏心馬,以多勵力製令趣向,所應作品。”通過戒律的功德,讓我們的心馬調伏,趨向我們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所要成就的事情,讓我們的心趨向佛道。 ——心趨向佛道之後才能成佛,我們的心脫離了佛所走的路,那我們走的路跟佛走的路不是一條路,那怎麼能夠成佛呢? ——那我們要成佛,就是要走佛所走的路嘛,佛怎麼走… 《認識人生之九 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