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 九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3)
(1月20日 【要點導讀】: ◎我們是世間心?還是菩提心呢? ◎你的心空了嗎? ◎如何用戒定慧來指導生活,體悟人生? 一、染淨心生恒修心·往生淨土理事觀 1、省觀自心防魔障·定課恒修趣道心 【如理認識】: ——“叁界唯心,萬法唯識”。 ——我們在叁界、六道當中輪回,同我們的心有關系,心造了哪一道輪回的業因,就會推動我們在六道當中哪一道去輪回。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也是談到我們的心,就是叁界當中雜染的世界是唯心的,淨土也是唯心的,“生唯心淨土”。 ——娑婆世界,唯心所生,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所生。 ——“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染土由心生,淨土也是由心生。 ——我們的身語意業清淨了,對淨土的道理也就容易理解。 ——如果我們身語意叁業不清淨,對淨土的道理就很難理解。 【心境對比】: ——大家念經的時候,靜坐的時候,內心比較寂靜、清淨,經論裏邊的法義就會顯現在我們的心中,看了就會非常的明了。 ——如果我們平時散亂心,懈怠、放逸,我們在念誦的時候,這種作用就産生不了,它就不能有這種境界的出現。 ——禅定功夫深一點的人,他會進入到另外的一種世界當中去,定的世界當中去,進入到聖者的世界當中去。 【警覺自省】: ——那我們修行,如何來判斷究竟我們是修對了?還是修錯了?有沒有偏?這不能不引起注意的問題。 [喻]:打比講,修行時間長了,我們同人家相處,不容易去理解別人,別人也不容易理解我們的心態,不容易理解我們的心情,不容易理解我們。自己不容易理解別人,別人也不容易理解我們。 ——那麼別人可能是凡夫心、世間心、普通心,但是,我們有修行用功的人,心跟這些心不一樣,那麼我們是什麼心呢? ——我們是不是普通心、世間心、凡夫心?還是菩提心?這就是很關鍵的問題! ——如果我們是菩提心的話,清淨的、善良的、圓滿的、慈悲的,衆生必定願意、樂意接觸我們,同我們相處,心生歡喜,心生輕安、快樂。 ——但是,我們既不是世間心,也不是菩提心,那是什麼心呢?就是兩頭都不是,那麼以後就要注意了。 【誤修過患】: ——如果不小心的話,我們就會走火入魔,常常聽到這樣一種詞語了。 ——魔什麼意思呢?就是障礙,內心當中出現了障礙,心理上走火,就走偏了,走到極端,走火。 ——當然也不是說有修行的人,或者說所有修行人都會走火入魔,當然也不是這樣的意思。 ——就是修不好的人,修偏的人,有可能會發生這樣子的問題。 【如師教修】: ——所以修行需要定課,數量、次第決定。 ——只有數量、次第決定,才能夠培養我們的恒常心,才能夠培養我們的平常心。 ——就猶如我們日常生活一樣,不能離開衣食住行,佛法也一樣,慢慢培養,佛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需要多少,我們一天用功多少,很清楚,他就會以一顆非常平常的心、平靜的心來對待佛法。 ——而不是說以一種不平等的心,以一種著急的心,來面對佛法。 ——這樣子佛法怎麼能夠入心呢?怎麼樣子有可能學好呢? 【修學方向】: ——佛菩薩、善知識、祖師大德們,他們的心都是平等、正直的; ——凡夫的心有高下,不平等,有曲直。 ——這樣就是要讓我們有高下的心變成平等的心,讓我們有曲直的心變成一個正直的心,讓我們有分別的心變成一種無分別的心,讓我們染汙的心要變成清淨的心。 ——這些轉變的過程,需要經論的依據,需要經驗的指導。 2、生何淨土自心作·理觀一體生佛心 【如理認識】: ——阿彌陀佛,法界藏身,充滿整個法界,那不等于說他的血肉之軀有這麼高大。 ——而是指阿彌陀佛的這種功德,佛菩薩的功德充滿法界,這種信息充滿法界。 ——只要你念佛、念法、念僧,他就能夠與佛相應。 ——阿彌陀佛他本身在因地的時候就有這樣子的願力,念彼名號就能夠往生彼土。 ——所有的佛菩薩都是有願力,有大願力,但是我們看到佛,僅僅看到丈六金身,丈六的比丘,只能看到化身,報身我們也看不到。 【四種淨土】: ——智者大師,天臺宗的祖師、初祖,他根據往生淨土的人,做了分別,分別成四種淨土。 ——第一種淨土叫做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什麼意思呢?就是有凡夫,也有聖者住在一起。人天道的凡夫與聲聞道、緣覺道的聖者居住在一起。娑婆世界是同居的穢土,極樂世界是同居的淨土,這些沒有斷見惑、思惑煩惱的人居住的國土名爲凡聖同居土。 ——第二種淨土叫做方便有余土,是阿羅漢,是佛,地前菩薩所居的淨土,已經斷了見惑、思惑的煩惱,所以名爲方便,但是無明煩惱仍然存在,還沒有斷。 ——第叁種名爲時報莊嚴土,已經斷了一分無明的菩薩所往生的國度。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所居住的國土。 ——第四種常寂光土,是一種理性的淨土,無明已經斷盡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具足。 【自識緣起】: ——智者大師爲我們做了這些淨土的分類,我們念佛的人也常常聽到說這四種淨土。 ——那我們要往生哪一種?我們要往生到哪一種?其實就是表明我們現在究竟是一個什麼條件,一個什麼基礎,它是根據人來劃分的,那麼每一土當中又有九品。 【理事有別】: ——《十六觀經》講: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什麼意思呢? ——“自心作佛”是從事上面講,“自心是佛”是從理上面講。 ——從事上面講,你要去造作才能夠成佛;從理上面講,凡夫的心、聖者的心、衆生的心、佛的心都是同一種心,它的體性是一樣,所以名爲“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從事上面的說法跟理上面的說法是不一樣的。 ——理上面的說法,理,它能夠貫穿萬法,就是什麼法,它都可以從理上面來說明。 ——事上面就有差別了,向羅萬法,林林總總,這一法就是這一法,那一法就是那一法,不能混淆。 『附錄·思考題』: 1.如何來判斷我們修行究竟是修對了?還是修錯了?有沒有偏呢? 2. 爲什麼修行需要定課,數量、次第要決定呢? 3.智者大師是如何對往生淨土的人分類的? 4.“自心作佛”與“自心是佛”的內涵有何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