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 識人生之 九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3)
(1月22日 【要點導讀】: ◎我們是世間心?還是菩提心呢? ◎你的心空了嗎? ◎如何用戒定慧來指導生活,體悟人生? 二、參悟茶道空出有·通達空有趣菩提 1、諸法實相空即有·茶道禅語悟心空 【如理認識】: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那麼空而不空,空即是有;不空而空呢,有即是空。 ——這就是諸法的真實相,諸法的真實相就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 ——什麼叫做空即是有呢?有即是空? ——我們只有體會空性的道理,證悟到空性的道理,才能夠出“有”,“從空出有”。 ——緣起本身所存在的諸法,它的體性仍然是空的,所以說“有即是空”。 ——這些才是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就是這樣:“有”跟“空”的關系,“緣起”跟“空性”的關系。 【凡夫心識】: ——那我們只會認識到緣起法當中的某一點,我們沒有辦法了解到整個緣起的過程,更無法體會到緣起性空,無法理解“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這樣很深的一個境界。 ——因爲有煩惱,所以對諸法都有執著,執著于某一點,執著于某一個段落、某一個階段,執著于事物的表面現象、外表,那這些都是我們凡夫心的狀態。 [公案]:唐末五代的時候,福建地帶那個時候群雄逐鹿,國家也是很動蕩。那麼閩王——王審知,爲了要讓社會穩定,讓江山能夠坐得穩,也忏悔自己殺了很多的人,所以閩王就開始信佛。他信佛的時候,曾經剃度多少人呢?兩萬人,有兩萬人出家。並且他去禮拜當時的雪峰義存禅師,鼓山神宴禅師,還有武夷山的扣冰諸大德,作爲國師,經常向這叁位大德請教佛法。 有一天閩王在福州拜見扣冰禅師的時候,就請教怎麼樣來治理國家。王審知這個人學問很好,也很會說話,于是請教時,說了很多很多的話,也很誠懇。但是這位扣冰禅師坐在那裏一句話也不說,他一直在那邊喝茶。但是這個國王不喜歡喝茶,不愛喝茶,而這位禅師又很喜歡喝茶。禅師喝了一杯,而閩王的茶杯滿了,他也不喝。禅師又喝了一杯,然後往閩王的茶杯裏面再倒。禅師再喝一杯,接著往閩王的茶杯裏面再倒,水就往外流。閩王就看不下去,就說“我不喝茶,你還在給我倒,到處流的都是水”,很不可理解地問禅師:“爲什麼我不喝,茶杯滿了,你還倒呢?”這個禅師也不說話,閩王也就沒有辦法。這個禅師又喝一杯,然後再給閩王再倒。這時,閩王就著急了,他幹脆拿起來把茶喝掉,免得水到處流。閩王喝下去以後,扣冰禅師就問他:“你會不會喝茶?你喜歡不喜歡喝茶?”閩王說:“我不會喝茶,我也不喜歡喝茶,在這兒看著沒有辦法,你一直往裏倒,到處流得水,我就喝下去了。”那麼禅師就告訴他,“那你就先學喝茶吧”。閩王問:“哎?治國跟喝茶有什麼關系?”禅師說:“你先喝茶,先學一學。你的心就像這個茶杯一樣,裝滿了茶水,你沒有把這個茶喝下去的話,讓杯子空掉,那麼其他的東西就裝不進去了”。這個閩王也是很有智慧的,他一聽他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所以他從茶道當中,從茶杯裏頭就能夠悟出很多的道理。 【譬喻曉理】: [喻]:因爲茶杯只有空了,那麼你才能夠去裝甘露水;我們房子空了,才能夠住人; ——我們心空了,才有辦法來包容佛法,來有辦法來弘揚佛法,來普度衆生; ——我們內心空了,才有辦法來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這個就叫做“從空出有”。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像喝茶一樣,如此的簡單。 【喝茶悟道】: ——過去趙州禅師也是一樣,很多人向他請教禅法,怎麼坐禅,千裏迢迢到他那裏去拜訪,趙州禅師就說“喝茶去”。但是你怎麼來體會喝茶呢? ——我們從一般的心態,從世俗的心態,你這個喝茶,把茶喝幹就可以了,你不容易體悟到它裏頭很深的意涵——“空”跟“有”的關系,“茶道”跟“佛道”的關系。 【修心指要】: ——“息心達本源,乃號爲沙門”,就是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心,反省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心的根本在哪裏,我們的心的源頭在哪裏。 ——我們怎麼樣子讓自己的心覺悟起來,我們怎麼樣能夠讓自己的心覺得有問題需要去忏悔,然後有這種能力去忏悔,有這種能力去反省,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參悟禅理】: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什麼道理呢? ——也是談到我們心的功夫,你有生有不生,有去有不去,都是在生滅法當中,還不是進入不生不滅的這樣一個境界。 ——“欲待了期無了期”,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要放下的時候就是需要即刻放下。 ——我們現在修法的時候,修什麼法呢?就是要放下。 ——放下什麼呢?放下萬緣;放下什麼呢?內在的執著;放下什麼呢 我們內心六塵的影子,這些全部要把它放掉。 【破邪顯正】: ——你說“我要把這些道理都想通了,都想明白,然後我慢慢再來放下”,我們學佛法學一輩子都學不明白,你不放下,怎麼能夠學得明白?這不可能的事情!學到何時才能夠學得明白?那肯定是學不通的。 ——它本身就是要我們把內心當中的塵埃、汙垢、罪障清除掉,對佛法的義理慢慢才能夠通達,而不是說白首窮經就能夠窮得出來。 2、學佛作佛成佛道·空有不二破邪見 【樹立正見】: ——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發了四十八願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成就離不開最初的發心,離不開發願。 ——所以“離心無佛,離佛無心”,離開了心也沒有佛可言,離開了佛也沒有心可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我們現在一聽,好像這些道理都非常的高深,但是因爲我們學佛,學佛就是學作佛了。 ——(學)怎麼作佛?這才叫學佛了,而不是我們學作佛的樣子了。 ——我們學佛的目的以後就是要成佛了,要成就佛道,這才叫做學佛。 [喻]:那我們學畫,要成就一個畫家;寫詩,以後要當一個詩人;寫毛筆字,以後當一個書法家;學唱歌,以後當一個歌唱家。他是學什麼,要像什麼,要成就什麼。 ——學佛也是一樣的,他就是要成佛。要發菩提心,他要成菩薩。 ——那怎麼成呢?怎麼學呢?它的原則就在這裏——“空”跟“有”的關系。 【破斥邪見】: ——凡人,很怕“空”,也很怕“有”。 ——“空”,用現在的話來講,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不存在”;“有”,就把它理解成“存在”。 ——實際上面,空,不是說“不存在“,它不是這樣子的意思。有,也不是說“存在”,也不是這樣子的意思。 ——有,是從緣起法來講;空,是從空性來講。 【衆生煩惱】: ——那不學佛法的人,或者說佛法理解不正確的人,他很難超越存在、不存在。 ——因爲不存在的話,他都會非常的害怕。 [喻]:你說某某人已經不存在世間了,那就意味著已經死了,他就是很擔心了這種存在、不存在的問題。 ——“存在”,也是會存有另外一個問題。 [喻]:比如說我們人存在許許多多的煩惱,人心理存在種種的問題,個人如此,家庭如此,單位如此,社會如此。 ——我們常常想要把這些問題,這些負面的東西去掉,讓它不存在,但是又不可能,就是想要讓它存在的東西,不能一直存在下去;不希望它存在的東西,它會一直存在,並且會越來越多,增長廣大。 ——它好的東西,不會增長廣大;它不好的越來越多。那這就是問題。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我們很難理解“空即是有,有即是空”這樣很深的一個境界? 2.如何從茶道去體悟佛道呢? 3. 爲什麼凡夫既害怕空,又害怕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