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之九 2

  

认 识人生之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2/3)

  

(1月22日 中)

  【要点导读】:

  ◎我们是世间心?还是菩提心呢?

  ◎你的心空了吗?

  ◎如何用戒定慧来指导生活,体悟人生?

  

  二、参悟茶道空出有·通达空有趣菩提

  1、诸法实相空即有·茶道禅语悟心空

  【如理认识】: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那么空而不空,空即是有;不空而空呢,有即是空。

  ——这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诸法的真实相就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

  ——什么叫做空即是有呢?有即是空?

  ——我们只有体会空性的道理,证悟到空性的道理,才能够出“有”,“从空出有”。

  ——缘起本身所存在的诸法,它的体性仍然是空的,所以说“有即是空”。

  ——这些才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就是这样:“有”跟“空”的关系,“缘起”跟“空性”的关系。

  

  【凡夫心识】:

  ——那我们只会认识到缘起法当中的某一点,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到整个缘起的过程,更无法体会到缘起性空,无法理解“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样很深的一个境界。

  ——因为有烦恼,所以对诸法都有执着,执着于某一点,执着于某一个段落、某一个阶段,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外表,那这些都是我们凡夫心的状态。

  

  

  [公案]:唐末五代的时候,福建地带那个时候群雄逐鹿,国家也是很动荡。那么闽王——王审知,为了要让社会稳定,让江山能够坐得稳,也忏悔自己杀了很多的人,所以闽王就开始信佛。他信佛的时候,曾经剃度多少人呢?两万人,有两万人出家。并且他去礼拜当时的雪峰义存禅师,鼓山神宴禅师,还有武夷山的扣冰诸大德,作为国师,经常向这三位大德请教佛法。

  有一天闽王在福州拜见扣冰禅师的时候,就请教怎么样来治理国家。王审知这个人学问很好,也很会说话,于是请教时,说了很多很多的话,也很诚恳。但是这位扣冰禅师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他一直在那边喝茶。但是这个国王不喜欢喝茶,不爱喝茶,而这位禅师又很喜欢喝茶。禅师喝了一杯,而闽王的茶杯满了,他也不喝。禅师又喝了一杯,然后往闽王的茶杯里面再倒。禅师再喝一杯,接着往闽王的茶杯里面再倒,水就往外流。闽王就看不下去,就说“我不喝茶,你还在给我倒,到处流的都是水”,很不可理解地问禅师:“为什么我不喝,茶杯满了,你还倒呢?”这个禅师也不说话,闽王也就没有办法。这个禅师又喝一杯,然后再给闽王再倒。这时,闽王就着急了,他干脆拿起来把茶喝掉,免得水到处流。闽王喝下去以后,扣冰禅师就问他:“你会不会喝茶?你喜欢不喜欢喝茶?”闽王说:“我不会喝茶,我也不喜欢喝茶,在这儿看着没有办法,你一直往里倒,到处流得水,我就喝下去了。”那么禅师就告诉他,“那你就先学喝茶吧”。闽王问:“哎?治国跟喝茶有什么关系?”禅师说:“你先喝茶,先学一学。你的心就像这个茶杯一样,装满了茶水,你没有把这个茶喝下去的话,让杯子空掉,那么其他的东西就装不进去了”。这个闽王也是很有智慧的,他一听他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所以他从茶道当中,从茶杯里头就能够悟出很多的道理。

  

  【譬喻晓理】:

  [喻]:因为茶杯只有空了,那么你才能够去装甘露水;我们房子空了,才能够住人;

  ——我们心空了,才有办法来包容佛法,来有办法来弘扬佛法,来普度众生;

  ——我们内心空了,才有办法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个就叫做“从空出有”。

  ——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像喝茶一样,如此的简单。

  

  【喝茶悟道】:

  ——过去赵州禅师也是一样,很多人向他请教禅法,怎么坐禅,千里迢迢到他那里去拜访,赵州禅师就说“喝茶去”。但是你怎么来体会喝茶呢?

  ——我们从一般的心态,从世俗的心态,你这个喝茶,把茶喝干就可以了,你不容易体悟到它里头很深的意涵——“空”跟“有”的关系,“茶道”跟“佛道”的关系。

  

  【修心指要】:

  ——“息心达本源,乃号为沙门”,就是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反省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的根本在哪里,我们的心的源头在哪里。

  ——我们怎么样子让自己的心觉悟起来,我们怎么样能够让自己的心觉得有问题需要去忏悔,然后有这种能力去忏悔,有这种能力去反省,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参悟禅理】: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什么道理呢?

  ——也是谈到我们心的功夫,你有生有不生,有去有不去,都是在生灭法当中,还不是进入不生不灭的这样一个境界。

  ——“欲待了期无了期”,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放下的时候就是需要即刻放下。

  ——我们现在修法的时候,修什么法呢?就是要放下。

  ——放下什么呢?放下万缘;放下什么呢?内在的执着;放下什么呢

  我们内心六尘的影子,这些全部要把它放掉。

  

  【破邪显正】:

  ——你说“我要把这些道理都想通了,都想明白,然后我慢慢再来放下”,我们学佛法学一辈子都学不明白,你不放下,怎么能够学得明白?这不可能的事情!学到何时才能够学得明白?那肯定是学不通的。

  ——它本身就是要我们把内心当中的尘埃、污垢、罪障清除掉,对佛法的义理慢慢才能够通达,而不是说白首穷经就能够穷得出来。

  

  2、学佛作佛成佛道·空有不二破邪见

  【树立正见】:

  ——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时候发了四十八愿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成就离不开最初的发心,离不开发愿。

  ——所以“离心无佛,离佛无心”,离开了心也没有佛可言,离开了佛也没有心可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我们现在一听,好像这些道理都非常的高深,但是因为我们学佛,学佛就是学作佛了。

  ——(学)怎么作佛?这才叫学佛了,而不是我们学作佛的样子了。

  ——我们学佛的目的以后就是要成佛了,要成就佛道,这才叫做学佛。

  [喻]:那我们学画,要成就一个画家;写诗,以后要当一个诗人;写毛笔字,以后当一个书法家;学唱歌,以后当一个歌唱家。他是学什么,要像什么,要成就什么。

  ——学佛也是一样的,他就是要成佛。要发菩提心,他要成菩萨。

  ——那怎么成呢?怎么学呢?它的原则就在这里——“空”跟“有”的关系。

  

  【破斥邪见】:

  ——凡人,很怕“空”,也很怕“有”。

  ——“空”,用现在的话来讲,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不存在”;“有”,就把它理解成“存在”。

  ——实际上面,空,不是说“不存在“,它不是这样子的意思。有,也不是说“存在”,也不是这样子的意思。

  ——有,是从缘起法来讲;空,是从空性来讲。

  

  【众生烦恼】:

  ——那不学佛法的人,或者说佛法理解不正确的人,他很难超越存在、不存在。

  ——因为不存在的话,他都会非常的害怕。

  [喻]:你说某某人已经不存在世间了,那就意味着已经死了,他就是很担心了这种存在、不存在的问题。

  ——“存在”,也是会存有另外一个问题。

  [喻]:比如说我们人存在许许多多的烦恼,人心理存在种种的问题,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单位如此,社会如此。

  ——我们常常想要把这些问题,这些负面的东西去掉,让它不存在,但是又不可能,就是想要让它存在的东西,不能一直存在下去;不希望它存在的东西,它会一直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多,增长广大。

  ——它好的东西,不会增长广大;它不好的越来越多。那这就是问题。

  

  

  『附录·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很难理解“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样很深的一个境界?

  2.如何从茶道去体悟佛道呢?

  3. 为什么凡夫既害怕空,又害怕有呢?

  

✿ 继续阅读 ▪ 认识人生之九 3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