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要點筆記(3/7 )
叁、如理熏修莫外求·依法審觀立正見
(7月3日)
【觀照體驗】: ——修行佛法如果比較上路的話,內在裏邊的那種甯靜、安祥、自在、和諧、快樂常常都是會擁有的,他會散發出來這樣一種氛圍和氣息。 ——這種氛圍和氣息又能夠影響和感染第二個人、周邊的人,以及同我們有相關的人,這樣,我們也會不斷受到熏陶,也會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快樂,慢慢慢慢我們自己內心也就越來越甯靜,越來越祥和,越來越健康,積極向上。 【師父破斥】: ——所以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外求都是不對的,向外攀緣都是不對的。 ——如果老認爲說,這個問題是別人,也是不對的; ——如果我們內在裏邊有情緒,都是不對的;內在裏邊有情結,那更是不對的。 ——內在裏面對人、對事有一種非常固定的看法,就是一種執著。 【破除我見】: ——你有了這個看法以後該怎麼辦呢?你怎麼來化解自己內在裏邊的這種看法? ——因爲外在的境界也會在變,這個人今天這樣子,明天不等于還是這樣子。 ——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有可能把他看得很好很好,非常的完滿,也有可能把他看得很差很差,非常的糟糕。 ——他今天這件事做得好,這僅僅代表這一件事,但是他還做了還有很多很多的事,你不了解,可能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反過來說,另外一個不好的人,可能你看到了他做的不好的一件事情,但是,他還做了好多好的事情,你沒有看到,你把那些忽略掉了。 ——所以,我們很容易因爲某一件事情,把某一個人判斷爲是好人,或是壞人,這個本身是不對的。 【如理認識】: ——所有的人都是衆生,好和壞,就是善和惡,因爲他造了善業,你看的這個果報就好;他造了惡業,你看到的果報就不好,所以人外在行爲的結果都是業感。 ——那人爲什麼會造善、惡業呢?就是內心跟佛法相應不相應。 ——內心跟佛法相應,他所造的業就是清淨的,結果就是清淨的;如果和無明煩惱相應,他造作的業就是染汙的,結果也就是染汙的。 【樹立正見】: ——對方染汙的時候,業不清淨的時候,正是需要我們去解決的時候,需要我們去幫助、引導的時候,需要我們去著力、用法的時候。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不能說我們一定要有很多,很好,很好的境界。 ——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的境界,我們就覺得佛法是不是不靈驗啊?我們學了這麼久,爲什還會看到、遇到這些看不慣、看不順的事情呢?那所有的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問題! 【認識修行】: ——我們修行,要往上走一個層次是非常不容易的。 [喻]:在學校裏面上學,你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要經過一年的努力,才能夠升一級。 ——在佛法裏邊,你要升一個級是更加不容易的,因爲它是內心裏邊一個實際的功夫,所以,不等于說你學了一年,你就升了一級,不是那麼一回事的。 ——如果沒有真正去發心,去用功,去努力,有可能你還會留級,也有可能你學了十年,還是一年級。 『附錄·思考題』: 1.如何才能感得更高量善知識的攝受呢? 2.爲什麼修行必須要有真正過來的人的引導? 3.如何來化解自己內心裏邊對人、對事很固定的看法? 4.我們該如何來正確面對修行中不好的境界,看不慣、看不順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