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 2

  

《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要點筆記(2/7 )

  

二、自他不二依法行·依師依友從緣起

  

(7月2日)

  

  1、知人知己如法觀·利人利己從心解

  【如法觀察】:

  ——我們常常講,了解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對人,對事,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看不穿,看不透。

  ——爲什麼會這樣呢?其實也是很簡單的。

  ——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長著眼睛、耳朵、鼻子,有手有腳,每個人都有五髒六腑,就是每個人整個身體的形狀、結構都是一樣的;每個人在社會上面所念的書也是一樣的,小學、中學、大學;甚至每個人說話、思維也都是一樣的。

  ——那麼不一樣的在哪裏呢?

  ——就是每個人內心的起心動念不一樣,每個人行爲的造作不一樣。

  

  

  【如理思維】:

  ——那我們爲什麼要去了解這些呢?了解這些有什麼用處呢?

  ——了解別人,就是了解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對別人不了解、對別人不理解,也就是對自己不了解、對自己不理解。反過來說,別人有的問題,我們也會有。

  ——我們如果能夠對別人的問題看得比較清楚,就說明我們過去也曾經犯過這樣一些問題,但是,我們現在有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能夠知道這些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何來排除這些原因,那說明我們內心的功夫就比較深。

  

  

  【如理認識】:

  ——並不是說,我們要對每個具體的人的所有生命現象,去尋找它的原因,去了解它的過程,這個是沒有必要的。

  ——因爲所有的人它的原因都可以歸咎到人的心,都可以歸到心,人的心與佛法相應不相應這一點上去。

  ——也就是,我們對外在的人、事、物的認識需要根據佛法的原理去認識,根據佛法的道理去看待,去檢驗,依法來判斷,來衡量。

  

  

  【對境觀心】:

  ——我們在認識外在人、事、物的時候,我們自己內心的狀態是不是非常平靜,非常祥和,沒有起伏,非常自在?內心所出現的是否都是一個非常明了、清明、圓滿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對外在的事情和問題才能夠了解分別清楚。

  ——否則的話,如果我們自己內心有起伏、在動蕩,自己內心是無明狀態,那外在所有好的境界來到我們面前也都會變得模糊不清,都會變成無明的狀態,動蕩的狀態。

  [喻]:就猶如一面鏡子,如果上面蒙了很多的灰塵,外在再好的境界、再好的鮮花、再好的衣服、水果等等,在鏡子裏頭所反映出來的都是模糊的狀態,都是一個不好的樣子。

  ——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這就是佛法告訴我們的: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心?如何來認識自己心上面的問題?

  

  

  【自利化他】:

  ——也就是,我們要解決別人的問題,要在自己內心著手;我們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要在自己的內心著手。

  ——因爲人跟人都是一樣的,衆生平等。

  ——所謂衆生平等,就是你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

  ——我們現在有解決這個問題的經驗、方法和能力,我們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所以我們也有能力去幫助第二個人、第叁個人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2、依師先從依僧起 ·種因聚緣師加持

  【觀察思維】:

  ——反過來說,我們自己的經驗、能力、方法不夠的時候,修行還有欠缺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時候,我們願意不願意得到別人的幫助?我們願意不願意相信別人對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的經驗分享?我們能不能相信同行善友告訴我們的這些佛法對自己的身心是有用的,有利的?這方面我們都要好好去考慮它,好好去思維。

  ——因爲在現實世界裏頭,肯定有好多人修行比我們要好,無論是出家的法師,還是在家的同修,肯定是有的。

  ——那我們能不能遇到呢?我們周邊的人有沒有比我們要好的?比我們要精進的?比我們要努力的呢?也是會有的。

  

  

  【依師依友】:

  ——那麼這些比我們精進、努力,成就比我們高的人,比我們有經驗的人,他的經驗恰恰可以來幫助我們。

  [喻]:比如說,一個小學生在讀書的時候,有一道數學題解不出來,那只要他的同學就可以幫助他了,因爲他的同學成績比較好,知道如何來解答這道數學題,所以就可以幫助他了。

  ——也就是,同修之間的問題恰恰都是比較相似的,比較雷同的,最能夠受益的。但是,我們常常會很忽略這一點。

  

  

  【修學誤區】:

  ——我們常常會覺得,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需要找一個非常高量,非常高量的人來指導自己。就猶如自己是一個小學的程度,卻要找一個大學教授來指導。

  ——一是不可能說,我們自己就有那種條件能找到;第二,即使真的找到的話,這個課你也可能聽不懂,而實際的指導作用也發揮不出來。

  

  

  【自識緣起】:

  ——因爲我們有什麼問題,它才會感得善知識對我們問題的解決。

  ——本身我們的問題很粗重、問題就很大,所以善知識要解決我們這個問題,他只能講一些比較簡單的,比較有用的。

  

  

  【種因聚緣】: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修行的功夫不斷在長進,我們內心的狀態不斷在改變,內心越來越微細、越來越清明、越來越細膩,越來越敏感,智慧、慈悲越來越強,資糧越來越具足,自然而然,我們就能夠感得更加好的、更加高的善知識對我們的指導。這是肯定的。

  ——佛法都是講因緣,佛法都是講因果。

  ——近代淨土宗的高僧印光大師講: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都是因果,有因必有果,佛法整個都是談因果。

  ——有因的時候,才能夠同外在的緣去結合;如果我們沒有因,光有緣,它産生不了果。

  ——我們有因,緣也具足,就會感得果。

  ——我們學佛法的人,我們有這種希求心,對法有種希求,就能夠感到外在的善知識、同行善友的緣。

  

  

  【顯正破邪】:

  ——換一個角度來講,其他的同行善友,其他更具量的善知識,在弘法的過程當中也能夠不斷不斷地來凝聚相應的人。

  ——這樣的話,人跟法就相應了,而這一點的相應,是在我們學修過程當中更加具體的、更加切身的一種引導和指導。

  ——而不是說我們在理論上面進行很高深的一種研究和探討,這是另外一個範疇,另外一個領域,這個範疇和領域僅僅是對教理的了解而已,它不是真正在信仰方面進行培養,不是在人的行持方面給予指導,不是修行經驗方面的傳遞。

  

  

  【依師教授】:

  ——修行經驗方面的傳遞,必須要有實際的經驗,必須要有實際的境界,也就是必須有真正過來的人。

  ——因爲只有過來人才知道,這個路往哪裏走?這個路會通到什麼地方?什麼因會感什麼果?什麼因還需要什麼緣?這樣,我們才能夠更清楚。

  [喻]:就比如說,我們掉到水裏頭去,在水裏我們如果緊緊抓住一根稻草,我們也是不會有救的;我們掉到河裏頭,我們抱著石頭,一樣也是不能得救。因爲無論是石頭,還是稻草,它們依然還在水裏。那我們如何才能夠上岸呢?如何才能夠真正得救呢?那就需要靠船,需要別人對我們的拯救。我們溺水了,不會遊泳,而其他人會遊泳,那別人就能把我們救到岸邊去,把我們救到船上面去,那樣我們才有辦法得救。

  ——那這個喻怎麼講呢?就是我們去尋找的時候,我們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沒有具體的人對我們的幫助、引導和作用,我們似乎已經找到了佛法,擁有了佛法,但是在發生問題的時候,這些佛法就不起作用了;起煩惱的時候,佛法就不起作用了。

  ——但如果我們是和同行善友,和大家一起修學用功的時候,如果你的因緣同大家比較好,你有問題的時候,就能夠得到幫助,大家都能夠勸勉你,指導你。這樣你就不會被水淹死了,不會出大錯。

  ——由此可見,同行善友、善知識對我們修行佛法的重要性。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說“了解別人,就是了解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2.我們應該依據什麼來認識外在的人、事、物?面對外境,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呢?

  3.爲什麼同修的幫助和經驗讓我們更受益?我們在依師上常有什麼誤區和邪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