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現實業果看,珍惜當下因緣 5

  

從現實業果看,珍惜當下因緣(五)

  

(4月28日)

  【師父開示】

   我們必須要讓這個心相現起的時候,是一個完整的叁寶,是佛法的究竟義現起,我們做的事情才不會偏離佛法。如果我們只是佛法中的一點現起,你依著這一點,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只依著這一點,我們的修行就會修偏,這絕對是會修偏。修偏了的話,要調整過來都不是很簡單。所以就會造成兩種的情況:一種情況偏智慧的人,就是喜歡安靜,不喜歡跟人接觸,然後他看經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念久了,因爲內在的東西偏于理,偏于理最後行不通,行不通就不容易再修。悲增上的人偏事,成天幹活,就非常容易散亂,時間長了,內在沒有力量也幹不下去,這是兩個不同的極端。可以說,上求佛道是靜中修,下化衆生是動中修。靜中修,修到最後,佛法脫離了衆生,佛法脫離了人,這個佛法就沒有意義,佛法本身要面對所有衆生——六道的衆生要面對,法界的衆生都要面對。如果說,先把這一塊隔離的話,那本身就不是佛法。爲什麼“悲智雙運”,難就難在這裏。

  【法師引導】

   這一段拉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是非常好的。首先師父立宗,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內心當中的心相現起來的是一個完整的叁寶。大家有去想這是什麼意思嗎?這是一種經驗的傳授。完整的叁寶就是“佛、法、僧”全部都在內心中現起來。師父講,佛法的究竟意義現起,才不會偏離佛教。就是說我們的目標要知道,往哪個地方走。佛、法、僧叁寶完整現起,我們要成佛,要知道自己的目標是要向哪裏去的。心相就是內心中的名言安立,只有對自己的宗旨很明確的時候才不會偏離佛法,知道我要向哪裏修,知道我最後成爲叁寶,成爲佛、法、僧叁寶的代表:師長、善知識或者是師法友。若不然,就會偏離,我們這麼努力的修行到底要幹嘛呢?我們要成爲佛陀,所以內心當中一直是要以這個爲標准、爲目標、向往、希求,向這方面去努力,最後才能成爲佛陀。偏離一點就是自己對一方面相應,不知道自己修這個東西的目的,最後自己一直向這方面修,師父講了修一、兩年或幾個月就會出問題。修偏了,這樣的話調整過來就不容易。師父舉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偏智慧的人,偏智慧的人:一直去看書、去聞思、去學,不培福報,這種人呢,就喜歡安靜,不喜歡與人接觸。不光看書、打坐、念佛,反正就是不喜歡與人接觸,一碰到人就煩,這種情況如果沒有把自己宗旨、目標看清楚的話,他容易偏離。修好了的話就偏離到二乘,證得二乘的聖果。因爲一直就偏于理,偏于理上與人打交道、做事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我們不可能一個人生存、生活,在這個社會大家都要一起生活。我們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打不了交道,一打交道就碰釘子,大家相互矛盾,彼此不能兼容、不能和諧相處。一碰面就是這樣子,然後就回歸到學我的習氣。這種情況我們見到過很多,特別是學習學的久了很容易這樣,一做事情就碰很多境界,就痛苦,縮回來,反正我不跟你們接觸,我還回去自己學習,就不會做事了,這就偏到理增上。另一種情況就是悲增上,特別喜歡結人緣,特別喜歡與別人一起去做事情,很容易散亂,就偏到這方面了。很發心,好像很慈悲、很樂于助人,見人就幫助,但是這種內心是不一定有正面力量。沒有力量的原因是什麼呢?散亂,散亂就沒有力量,我們說念力,念頭必須要有一種力量,要非常集中。上面說的這是兩個極端,但是師父在這裏面講上求佛道是靜中修;下化衆生是動中修。上求佛道確實要專心要靜,安靜的去修持。真正度衆生的時候,一定是在紅塵當中、在六道中去度,當然這是相當高的境界。無礙,自己不會被汙染,抗毒能力強了,不會被幹擾,這種情況下才能下化衆生。現在我們在廟裏面兩方面都不能偏,都要互相攝持,互相修,努力種這種果的因。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哪種人?或者兩種都不是?

  【法師引導】

   曾經有位法師,他講過走大乘路,這就如同在刀刃上走路,一不小心就給你割個口子,非常容易偏。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呢?要有老師,沒有老師是很容易偏的。但有了老師又會偏到另一點,看《米勒日巴尊者傳》和一些傳記,看過後變成自性執了。想著老師攝受你要天天看著你和你在一起,實際上不一定。好像我們有些偏靜的同學,在緣起上陰差陽錯的被安排到工程組去和工人打交道來成就這一方面的功德。我們有很多事情看起來好像是有人安排的。又好像沒有人會這個技術,我有這一方面的專業就把我拴進去了。看起來是這樣,在一個大道場裏,有師父來攝受我們,他其實是有某種因緣的。有一位法師曾經講:我們目前所承擔的事情都是佛菩薩的美意。我們真正發心想學習佛法、來修行,你發的心是真心,佛菩薩會替你安排、護法會替你安排,這是真的。你某個時候犯錯誤了,自然就有佛菩薩、善知識、護法安排會給你指證、給你糾偏,怕你偏得太遠,但是我們得願意學,要有這些條件,反之我們的因緣將導致佛菩薩善知識不理我們。偏離靜和偏離動都不好,這個大家通過學習師父開示,需要在生活當中去反思自己哪一方面有毛病,就要去糾正,一點一點的去學,慢慢的我們就越來越增上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