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十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5/5)
(2月19日 【要點導讀】: ◎五逆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鑒真大師的行誼帶給我們什麼啓示? ◎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 五、離幻即覺無爲修·無我發心莫著相 1、見怪不怪離幻象·持咒除魔依經論 【如理對治】: ——修行、參禅,修來修去,修的時候常常聽到什麼東西,什麼東西附體,非常多。 ——那附體會不會有呢?照經論來講是有的。 ——那麼你附體了以後怎麼辦呢?念大悲咒。 ——大悲咒裏面,有佛、菩薩和很多的鬼神,功夫很高,有佛菩薩這些大人物來了,那附體的這些小鬼小怪就趕緊走了。 ——所以你有附體的時候,你就要念大悲咒。大悲咒只有八十四句,你很誠懇地念,專心念,它會起作用,大悲咒又名《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 【如法行持】: ——這些境界肯定會有的,《楞嚴經》裏面就有五十種陰魔,它本身就是一種魔,一種作怪。 ——越是有修行的道場,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越是多。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看到這些怪裏怪氣的東西,你太在意,就會有問題。 ——《圓覺經》裏面講,“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道說這些是幻化的,那麼你就要離開。 ——怎麼離開呢?就是你內心不要貪著。 ——“離幻即覺”,這些幻象一離開了,人就醒悟過來了,就覺醒了,就不會有問題了。 ——所以我們遇到這些境界的時候,一個持大悲咒,或者說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然後要根據《圓覺經》裏面的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要太在意,不要去作意。 【著相著魔】: ——你內心一貪著的話,就會有麻煩。 ——你覺得,“哎,修行的功夫來了,有特異功能,這種功夫你們都沒有”,或者你功夫最高,那麼你就被這些幻象迷惑住了,就吃了迷魂藥了,你就會有麻煩。 ——你自己當事人覺得,我這個已經有功夫了。旁邊的人也很好奇,“你究竟有什麼功夫?幫我看一看,幫我看一看明天怎麼樣?我的功夫你看怎麼樣?身體有什麼病?修行修到什麼境界啦?前一輩子如何如何?” ——(如果那樣)你就著相了,你知幻,你不僅沒有離,還去親近,那你就著魔了,就是跟這些魔的境界越來越接近,這是肯定的。 【師父教誡】: ——經論裏面本身都是有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裏面有講,《圓覺經》裏頭也講了,《楞嚴經》裏面也講了,必須要照經論講的去做。 ——你不照經論講的去做,你的麻煩還在後頭,肯定會有麻煩。 ——我們有遇到這些境界的同修自己也要注意,我們自己爲什麼會遇到這些境界呢? ——這些魔障、這些障礙要消除。消除以後,我們人慢慢清醒過來,慢慢我們的功夫就會越來越長進。 2、福智相好累劫修·著相求果遠佛道 【如理認識】: ——釋伽牟尼佛,“叁祗種福慧,百劫修相好”,他福德智慧的圓滿經過叁大阿僧祗劫,叁十二相要花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所以佛陀,叁十二相具足,清淨、圓滿、莊嚴。 【法鏡自省】: ——“有心爲善,雖善不賞;無心爲惡,雖惡不罰。”世間上面的人常常有這種說法。 ——那我們如果太在意,太有心,就是說,你故意要去做一個事情,做給人家看,說“我在做好事”,那麼你做的這個好事,因爲你有意要讓大家看到,知道你在做好事,那麼這種的好事得不到獎賞,也得不到鬼神的獎賞,更得不到佛菩薩的獎賞,就是你有這種表現欲,就是你做了好事的目的是爲了要求大家說你做的好。 ——就是你的目的,或者說是你的發心、你的動機是做得好看,不是真正爲了要做好事,不是爲了要做利人、利已、利教、利民的事情。 ——你做的目的是在這個虛幻相,在這個幻相,那麼這也是著相。 ——那麼“無心爲惡,雖惡不罰”什麼意思呢? ——常常事情做錯了,因爲我們不知道,或者我們能力不及了,力有不逮。 ——因爲一個事情要很多人一起來配合才能幹好,因爲別人的因素,這個事情做得不圓滿,也做錯了,那我們是無心的。 ——那麼你無心的話,“雖惡不罰”,佛、菩薩,這些神鬼怪就不會找你麻煩,因爲你不著相。 ——你知道“我雖然做不好,而我已經盡心盡力了,盡己所能啦”, ——你做不好,那你就說(出來),反正我們自己心裏也有數,就不會去在意。 ——那你如果著相,說“哎呀,今天做不好,人家會說我,這樣不行,我趕緊跑,”那你就是著相。 ——你說,“我做不好,這個法師要來批評我,我不見他”,自己就這樣躲著他,那你這個也是著相。 【把握根本】: ——所以,善惡一念間就是這樣子一回事。那你怎麼去認識? ——是看事情?還是看內心?是看事情的性質呢?還是看事情的結果?都是不同的。 3、菩薩衆生心有別·體悟佛法菩薩行 【凡聖之別】: ——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 ——凡夫以自己的心爲心,以自心爲心; ——菩薩以衆生心爲心,菩薩自己沒有心,以衆生的心爲心,那凡夫心以自己的心爲心。 ——什麼意思呢?就是菩薩他時時刻刻關注的是衆生需要什麼?現在的衆生需要什麼?未來的衆生需要什麼?然後他就去做這些事情。 ——衆生,他考慮的是自己需要什麼,自己要做什麼,那他去做,做完了,他到明天,到後天就不需要了。他自己不需要很多的東西,他個人不需要很多事情,人有兩件衣服穿,有個床鋪睡覺,每天有飯吃就可以,他一個人不需要什麼。 ——就是菩薩沒有心,以衆生心爲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要做的就是這樣子一種意志了。 ——那我們需要爲衆人做事,爲佛教做事,我們需要發心,我們需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需要以衆生心爲心,“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 【審思體悟】: ——所以我們學佛法,要慢慢慢慢去體悟,佛法什麼內涵?怎麼樣子能夠學到佛法?佛法究竟是一種什麼味道?就如喝水一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那我們要知道,佛法究竟是什麼?佛法究竟對自己的生命有何幫助、作用和利益? 『附錄·思考題』: 1.遇到附體以後該怎麼辦? 2.如何依照經論如理消除魔境? 3.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