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之十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5/5)
(2月19日 【要点导读】: ◎五逆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鉴真大师的行谊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 五、离幻即觉无为修·无我发心莫着相 1、见怪不怪离幻象·持咒除魔依经论 【如理对治】: ——修行、参禅,修来修去,修的时候常常听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附体,非常多。 ——那附体会不会有呢?照经论来讲是有的。 ——那么你附体了以后怎么办呢?念大悲咒。 ——大悲咒里面,有佛、菩萨和很多的鬼神,功夫很高,有佛菩萨这些大人物来了,那附体的这些小鬼小怪就赶紧走了。 ——所以你有附体的时候,你就要念大悲咒。大悲咒只有八十四句,你很诚恳地念,专心念,它会起作用,大悲咒又名《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 【如法行持】: ——这些境界肯定会有的,《楞严经》里面就有五十种阴魔,它本身就是一种魔,一种作怪。 ——越是有修行的道场,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越是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看到这些怪里怪气的东西,你太在意,就会有问题。 ——《圆觉经》里面讲,“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道说这些是幻化的,那么你就要离开。 ——怎么离开呢?就是你内心不要贪着。 ——“离幻即觉”,这些幻象一离开了,人就醒悟过来了,就觉醒了,就不会有问题了。 ——所以我们遇到这些境界的时候,一个持大悲咒,或者说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然后要根据《圆觉经》里面的话,“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要太在意,不要去作意。 【着相着魔】: ——你内心一贪着的话,就会有麻烦。 ——你觉得,“哎,修行的功夫来了,有特异功能,这种功夫你们都没有”,或者你功夫最高,那么你就被这些幻象迷惑住了,就吃了迷魂药了,你就会有麻烦。 ——你自己当事人觉得,我这个已经有功夫了。旁边的人也很好奇,“你究竟有什么功夫?帮我看一看,帮我看一看明天怎么样?我的功夫你看怎么样?身体有什么病?修行修到什么境界啦?前一辈子如何如何?” ——(如果那样)你就着相了,你知幻,你不仅没有离,还去亲近,那你就着魔了,就是跟这些魔的境界越来越接近,这是肯定的。 【师父教诫】: ——经论里面本身都是有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里面有讲,《圆觉经》里头也讲了,《楞严经》里面也讲了,必须要照经论讲的去做。 ——你不照经论讲的去做,你的麻烦还在后头,肯定会有麻烦。 ——我们有遇到这些境界的同修自己也要注意,我们自己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境界呢? ——这些魔障、这些障碍要消除。消除以后,我们人慢慢清醒过来,慢慢我们的功夫就会越来越长进。 2、福智相好累劫修·着相求果远佛道 【如理认识】: ——释伽牟尼佛,“三祗种福慧,百劫修相好”,他福德智慧的圆满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三十二相要花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所以佛陀,三十二相具足,清净、圆满、庄严。 【法镜自省】: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世间上面的人常常有这种说法。 ——那我们如果太在意,太有心,就是说,你故意要去做一个事情,做给人家看,说“我在做好事”,那么你做的这个好事,因为你有意要让大家看到,知道你在做好事,那么这种的好事得不到奖赏,也得不到鬼神的奖赏,更得不到佛菩萨的奖赏,就是你有这种表现欲,就是你做了好事的目的是为了要求大家说你做的好。 ——就是你的目的,或者说是你的发心、你的动机是做得好看,不是真正为了要做好事,不是为了要做利人、利已、利教、利民的事情。 ——你做的目的是在这个虚幻相,在这个幻相,那么这也是着相。 ——那么“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什么意思呢? ——常常事情做错了,因为我们不知道,或者我们能力不及了,力有不逮。 ——因为一个事情要很多人一起来配合才能干好,因为别人的因素,这个事情做得不圆满,也做错了,那我们是无心的。 ——那么你无心的话,“虽恶不罚”,佛、菩萨,这些神鬼怪就不会找你麻烦,因为你不着相。 ——你知道“我虽然做不好,而我已经尽心尽力了,尽己所能啦”, ——你做不好,那你就说(出来),反正我们自己心里也有数,就不会去在意。 ——那你如果着相,说“哎呀,今天做不好,人家会说我,这样不行,我赶紧跑,”那你就是着相。 ——你说,“我做不好,这个法师要来批评我,我不见他”,自己就这样躲着他,那你这个也是着相。 【把握根本】: ——所以,善恶一念间就是这样子一回事。那你怎么去认识? ——是看事情?还是看内心?是看事情的性质呢?还是看事情的结果?都是不同的。 3、菩萨众生心有别·体悟佛法菩萨行 【凡圣之别】: ——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 ——凡夫以自己的心为心,以自心为心; ——菩萨以众生心为心,菩萨自己没有心,以众生的心为心,那凡夫心以自己的心为心。 ——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他时时刻刻关注的是众生需要什么?现在的众生需要什么?未来的众生需要什么?然后他就去做这些事情。 ——众生,他考虑的是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要做什么,那他去做,做完了,他到明天,到后天就不需要了。他自己不需要很多的东西,他个人不需要很多事情,人有两件衣服穿,有个床铺睡觉,每天有饭吃就可以,他一个人不需要什么。 ——就是菩萨没有心,以众生心为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要做的就是这样子一种意志了。 ——那我们需要为众人做事,为佛教做事,我们需要发心,我们需要体解大道,发无上心,需要以众生心为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审思体悟】: ——所以我们学佛法,要慢慢慢慢去体悟,佛法什么内涵?怎么样子能够学到佛法?佛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味道?就如喝水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那我们要知道,佛法究竟是什么?佛法究竟对自己的生命有何帮助、作用和利益? 『附录·思考题』: 1.遇到附体以后该怎么办? 2.如何依照经论如理消除魔境? 3.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