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十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5)
(2月18日)
【要點導讀】:
◎五逆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鑒真大師的行誼帶給我們什麼啓示?
◎菩薩跟凡夫有什麼差別呢??
四、誓願不退效祖師·爲法愛國啓佛性
【對比認識】:
——我們學佛法的人,修行的人就應該要有這樣的一種毅力,這種毅力就必須要有願心,必須要有決定,那麼我們的誓願才不會退失。
——就是我們承諾的事情,答應的事情,我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才不會變化,才不會變卦。
——不然都很容易無常,好事也會無常,修行也會無常,修一修不想修,那就無常。
——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因爲無常,所以我們需要願力。
——古來的祖師大德們,無論哪位法師的成就,高僧大德的成就,他們這種願心都是很了不得的。
【祖師傳記】:
鑒真大師多了不起,他66歲6次東渡(日本)才成功,並且是雙目失明。我們可想而知,66歲(是多大的年紀),唐朝的時候人的壽命本身就沒有現在長。我們現在60歲就退休了,但鑒真大師他66歲還要東渡,5次不成功,第6次再去,這種毅力非常了不得。現在我們都是很難做到的。那他爲什麼會有這種毅力呢?他內心有真正佛法的種子。 唐朝的時候,我們國力很強盛,所以很多國家都跟中國有交往。那時候日本派了遣使團,派了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當時,日本天皇就知道中國有位法師很了不起,日本都知道鑒真大師。那個時候也沒有電話,也沒有傳真機,語言也不通,但連外國的天皇都知道。所以(天皇)他就派了兩位留學生,榮睿和普照,讓他們跟第九次的遣唐使一起來到中國,來請鑒真大師。 他們(二人)是公元733年來,但到742年的冬天才見到鑒真大師。也就是日本來的這兩個和尚找鑒真大師,找了十年的時間才找到。這個毅力也是很了不得的。在742年的冬天他們找到了揚州的大明寺,才找到鑒真大師。(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他們從日本到長安,到長安再找來找去,找到揚州,那個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信息也不靈通,更何況兩個外國和尚,語言又不通,去找鑒真大師肯定是海裏撈針,多難的事情!
他們找到鑒真大師之後,就表達來意,請鑒真大師到日本去弘法。鑒真大師也是很了不起的,他們一請,他就答應了,說“我願意去”。但那個時候,他歲數那麼大,想去傳戒,不可能一個人去,肯定還要別人跟他一起去。他就問寺廟裏邊其他的出家法師說,“我願意到日本弘法傳戒,你們誰有沒有願意跟我一起去的?”沒有一個人吭聲。下面的人歲數比他小,但都不敢去,因爲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情,要漂洋過海,有生命危險,那不是一個小事情。過了很久的時候,才有一位法師,名字叫祥彥,他就說“彼國太遠,生命難存,滄海渺茫,百無一至,人生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克,是故衆僧緘默”。他說,這個人身難得,中國難生,我們修行還沒有修好,還是以修行爲主,不要去管了,大家不願意也是有道理的,所以他把這些道理,大家不去的原因都說一通。鑒真大師聽以後,他馬上就說“爲法事業,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大家都不去,我自己一個人去,這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就跟玄奘大師一樣,他們都是這種風骨。就是這種千古風骨才能夠成就高僧大德,他們都是有不凡的氣概。 接著,鑒真大師就准備去日本,經過五次的東渡都不成功,第六次才成功。剛才我們談到,公元733年的時候,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來到中國,榮睿、普照兩位留學生受日本天皇的命(令)來請鑒真大師東渡弘法,到743年的時候,鑒真大師同意、答應開始東渡,到753年的時候才到達日本,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日本兩個法師找鑒真大師找了十年,鑒真大師准備,就准備十年,一而再再而叁,到最後一次753年到達的時候,一個船一百八十幾個人,一百七十幾個都死掉了,非常的不容易。鑒真大師在日本只活了十年,763年圓寂,剛好都是十年。十年一劫啦。 鑒真大師到日本的時候,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盛大的歡迎。當時日本的首都是奈良,到奈良的時候,所有的皇族、貴族、僧侶、平民百姓全城出動,夾道歡迎。他到日本不久,第二年3月,日本天皇就頒布了诏書。诏書當中寫道,“大和尚遠涉滄波來到我國,朕不勝欣慰。自今以後,授戒傳律都由大和尚擔任”。這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情。鑒真大師才去兩個月的時間,日本的天皇就如此信賴,舉國授戒的事情都由鑒真大師負責。這個意思就表明,以後日本的出家法師要受戒,都要請鑒真大師當戒和尚,那日本這些法師全部都成了鑒真大師的戒子。這是诏書這麼頒布下來的,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由此可見鑒真大師的道德有多高。3月頒布诏書,在4月初就在東大寺設了戒壇傳戒。那個時候傳戒,日本的太上皇、皇太後、皇子以及400多位出家人一起來參加受戒,太上皇都來受戒,還有太後也來受戒。到756年,日本天皇就任命鑒真大師爲“大僧督”,統理日本所有的佛教的事務,用現在的話來講,就相當于佛教會的主席。鑒真大師才去幾年,就當整個日本佛教會的主席,我們可想而知,日本朝野上下對鑒真大師的這種仰慕和尊重。這些都有曆史可查的,不是隨便亂編的,都有案可查。 到759年,鑒真大師就和弟子們根據揚州大明寺的這種風格修建了一個廟,叫“唐诏提寺”,現在還在,我(師父)去過好幾次。以前,鄧小平去日本,也到那裏去參拜鑒真大師,影響都非常大。這個寺廟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産,並且對中國、日本的交流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此後,鑒真大師就在唐诏提寺裏頭講經、弘法、授戒,把律宗在日本建立起來。所以鑒真大師就成了日本律宗的開祖,創始人,很了不起! 鑒真大師去日本的時候已經雙目失明,(但是)雙目失明了,他還能夠蓋廟。那個時候,沒有科技,肯定都是靠人力的,不像我們現在科技這麼發達,運輸、交通這麼便利。但那個時候,鑒真大師就知道這個道場的重要性,必須要靠道場,法才能夠廣傳,才能夠長遠的流傳。他還把醫學傳到日本去,給大家治病,把印刷術傳到日本去,貢獻都很大。 763年,鑒真大師在唐诏提寺圓寂。他的一個弟子叫仁熙,還有一個弟子叫思托,他們就用我們中國的老辦法,把鑒真大師的肉身在日本保存下來。雖然鑒真大師在日本僅僅十年的時間,但影響這麼大,做了這麼多的事情,至今都成了中國、日本友好交流當中非常重要的橋梁。鑒真大師圓寂十六年以後,鑒真大師的弟子們就委托當時的一個文學家,寫了一部著作,叫《唐大和尚東征傳》,裏面記載了鑒真大師六次東渡種種的困難,以及在日本弘法、成就這樣的一些經曆。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那個日本著名文學家寫的鑒真大師傳,居然還寫《唐大和尚東征傳》,鑒真大師在日本蓋的廟叫做唐诏提寺。我們再想想看,玄奘大師去印度西行求法,他求法回來的時候,他第一件事情就給唐太宗寫了一部自己的所見所聞——《大唐西域記》。但他本來是去印度,古印度,這是西域的事情,跟唐朝並沒有關系的,但他就把“唐”給安到(書名)上面去,其實裏面也沒有記載大唐的事情,同樣,鑒真大師在日本,他也是用“唐,大唐”。
【如理認識】:
——鑒真大師也好,玄奘大師也好,他們爲什麼能稱大師呢?他們有智慧。
——他們爲什麼有智慧呢?他們愛國!這個也是有關系的。
——爲什麼呢?因爲你必須要靠國家的力量。
——你做再多的好事、再多的善事,國家總理說一句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個國家的力量是無窮的。
——我們弘法也是一樣,必須要靠國家的力量,就是我們做好了,國家支持,這佛教才能有希望;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爲沒有取得國家的支持,那肯定做不好。
【比照思維】:
——爲什麼鑒真大師,我們中國人來紀念他,他日本人也紀念他呢?
——他這個人就是有這種高僧大德的氣質,並且是不凡的氣質,這種成就,千難萬阻,千辛萬苦,不知道要經曆多少磨難,多麼不容易。反過來說,也就是因爲這麼不容易,他所成就出來的事業才能夠堪稱衆矚。
——如果說這個事情很容易,大家都能夠做得到的事情,肯定過了幾天,過了幾年,大家都忘記掉了。只有這些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才有生命力、才有曆史的意義。
——玄奘大師,也是“甯可西行一步死,不可東退半步生”,就是他要求法非常明確,西行求法,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念頭,就是西行求法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鑒真大師剛好相反,他要東渡弘法,他就是要到日本去弘法。他就喜歡去日本弘法,死也不怕,大家都不同意,他也不怕,所以,最後他成就了。
——佛爲什麼要成佛呢?佛要出家,他父親也不同意,他一家人都不同意,整個朝廷也不同意,但是釋伽牟尼佛半夜跑出來,開城門,到雪山修行,最後成佛。
【認識自性】:
——佛陀也好,鑒真大師也好,他們都是人成的,啓發我們本有的佛性,佛性彰顯出來。
——實際上,我們人人都有佛性,但是我們的佛性被蒙蔽了,被塵埃、汙垢包裹了,顯示不出來,智慧的光芒發揮不了作用,我們有的都是煩惱、都是業障。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我們要有願心,必須要有決定,我們的誓願才不會退失呢?
2.從鑒真大師東渡弘法的行誼和事迹中你體悟到什麼?
3.鑒真大師與玄奘大師有哪些共同點?
《認識人生之十 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