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生之叁(6/6)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
(11月8日 【要點導讀】: ◎ 爲什麼我們入禅入定會有障礙?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是什麼樣的境界? ◎ 如何少花功夫對治嗔心? 六、和光同塵應機說·善體他意廣結緣 【譬喻明理】: ——“和光同塵”什麼意思呢? [喻]:比如我們幼稚園的小朋友,他要學佛法,又如說我們七十歲、八十歲的老人要學佛法,那我們都能夠給他講,都有耐心給他講,都能夠很歡喜給他講,並且對方能夠接受,就是小孩子也能夠聽得懂,大人也能夠聽得懂,老人也能夠聽得懂,也能夠喜歡學。 【契機說法】: ——那麼你那這個小朋友、青年人、壯年人、老年人,精神境界、人的思想、人的閱曆、人的心性是差別非常大的,你必須去調換成一種跟他一樣的心境,他才能夠聽得懂。 ——那我們以一個大人,以一個聖人的這樣一個標准,一個佛法的語言,那麼你對小朋友去講佛法,他能夠聽得懂嗎?他不可能聽得懂。他成年人的話他都聽不懂,他都理解不了,他怎麼能夠接受佛菩薩聖者的這些語言的、邏輯的這些概念(呢)? ——那我們如何來將語言進行轉化,就是需要功夫了。 ——同樣如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如何來觀察一個人的根基究竟是怎麼樣一個程度,然後我們用怎麼樣語言來表達對方才能夠接受,這本身都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如理認識】: ——反過來說,我們太注重語言名言的話,那麼恰恰容易忽略了佛法的意境。 ——因爲你講佛法的目的要讓對方産生信心,對佛法有好感,相信佛法。 ——那麼(對方)對佛法有好感,産生信心,首先要對你說話的這個人要有好感,要有信心。 ——那我們就要考慮到說,你對對方講佛法,我們要與對方如何相處的問題。 ——而不是說,“好,我給你說佛法,那麼就比你高一等,”那你怎麼相處呀,不可能的嘛!那我們怎麼去弘法,這肯定弘不了法啊。 ——那所有這些,我們說法也好,我們聞法也好,都要去考慮的問題。 【破斥偏執】: ——那你說,我不著相,我們只要注重佛法就可以,那當然對我們自己來講的話可以這麼講,我們不著相,但是對初學的人,對外在的人,他就很重視了。 [喻]:打比說,你穿衣服來講,你說我這衣服穿的不整齊,穿得很髒,跟你沒關系,穿在我 身上,那當然你(可以)說有沒有關系。(但)也有關系,什麼關系?他對方看到難受。你在一個 房間裏面,別人衛生搞得幹幹淨淨,你不搞衛生,那別人看著也會難受。 ——他都是有關聯的,你不能說“這個東西(是)我的,我願意怎麼弄就怎麼弄”,它都是有關系的。 ——這個就是說,我們要去體會別人的心。 【直指要害】: ——所以我們凡夫修功德,就不知道回向,不知道回向就是因爲我執非常堅固, ——做了好事就想占爲已有,不願意與別人分享,就害怕說我們這些好事回向後好像就變成不是自己的了,這個是不會的。 [喻]:就如我們點了一把蠟燭一樣,你再多的蠟燭來承接這個光明,這把蠟燭它的光明也不 會減少,它只會不斷地增長廣大。 【師父策勵】: ——所以我們修行、修心都是這麼去修,慢慢慢慢去培養,忏除自己的業障,忏除各種的違緣,增長我們的信心,把握我們佛法的實際的內涵。 『附錄·思考題』: 1.“和光同塵”的內涵是什麼?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 2.爲什麼我們給別人講佛法時,還要考慮和對方相處的問題呢? 3.如何學習善體他意,廣結善緣?